合肥绘就“全面小康”蓝图

2014-03-01 08:51专题策划杨伟秦继平郑家余王毓江执行汪名旵丁忠国
决策 2014年1期
关键词:全面小康巢湖合肥市

■专题策划:杨伟秦继平郑家余王毓江 执行:汪名旵丁忠国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就开始梦想着“小康社会”。多少年来,人们对小康的梦想不断延续,也不断升华。其间,无数人为此付出了莫大的努力。当历史的时针来到2014年,当我们仔细打量身边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大家欣喜地发现,我们做了多少年的梦,很快就要在这个城市变成现实,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可以清晰地触摸到梦想的翅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倒计时”

“小康”一词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就是轻徭薄赋,予民休息,让老百姓过上小安康乐的日子。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给“小康”一词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提出到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人均GDP达到800美元,基本实现总体小康。这个目标在21世纪之初得到实现。

2002年,面对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很大的现状,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007年,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人民描绘了一幅清晰的图景。

“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伴随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中国吹响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军的号角。

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已进入“倒计时”。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是必然的全国大背景下,合肥则进一步清晰地勾勒了自己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蓝图:在今后五年就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最迟2017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后五年,我们要……在安徽‘三个强省’建设中示范引领、多做贡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后五年……在美好安徽建设中充分发挥核心辐射带动作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合肥市长张庆军在2013年的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及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时,连续两次提到合肥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的表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是第一次出现,频率却如此之高。

“按照‘在全国提前、在全省率先’的要求谋划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对合肥未来发展的一个美好期许,更是对全市人民的一个郑重承诺。

合肥市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出这样的目标,而且有何底气要比全国早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首先是合肥市积极响应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决策的表现,全国都在朝着小康社会的方向迈进,合肥当然也要力争上游”,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丁先存教授说。

“现在提出这样的目标,这是政府强大信心的一种表现,同时更是一种自我施压,自我加码”,丁先存认为,合肥市提出这样的目标,不仅体现了很大的魄力,更是因为有现实条件的支撑。从既有的发展基础和未来的发展形势看,这是一种非常理性的展望,目标虽然高远但可以顺利实现。

“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提升城市品质

合肥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底气从何而来?实实在在的发展数据是主要支撑。

2013年,预计合肥市实现生产总值4650亿元、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00亿元、增长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20亿元、增长14%以上;财政收入764亿元、增长1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25亿元、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0亿元、增长14.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控目标。实现进出口总额176亿美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全面小康社会一个最量化的指标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从全国看,2010年,全国人均GDP4361美元,按照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并考虑汇率、人口等因素,预计2020年全国人均GDP约10000美元。从合肥市看,2010年人均GDP为7136美元,预计到2014年,合肥人均GDP即可突破10000美元,达到11000美元,比全国提前六年达到目标值,预计2020年合肥市人均GDP将超过20000美元。

更主要的是,合肥市“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战略定位的确立,则进一步明确了合肥的发展方向,提升了城市品质,也进一步增强了其发展后劲。

巢湖,是大合肥的闪亮名片;创新,则是合肥这座大湖之城的灵魂。

2012年,在合肥市工商联第十三届一次常委会上,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首次提出“大湖名城”概念,并感慨:“如果没有巢湖的综合治理、水环境的持续改善,就没有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未来,二者是‘城湖共生的发展关系’。”

2013年的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正式确立将“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作为合肥今后五年发展的战略定位。这个定位关乎着合肥这座城市的灵魂与未来。

拥湖入怀,城湖共生。作为全国唯一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的省会城市,八百里巢湖对于合肥来说,既是成为“名城”的资源,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区划调整后仅两个月,2011年10月,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方案启动国际招标,这场悬赏超过1000万元的“国际擂台”,就是要为合肥设计出最合理的“生长空间”。

2012年11月3日,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项目集中开工,502.5亿元总投入,涵盖了水利、沿湖交通、环境治理等7大类113个项目,成为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程,此次对巢湖的保护治理,并不仅仅停留于800里巢湖水面及近水一带,而是通过生态修复、旅游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建设,按照国家生态示范区标准打造巢湖。

2013年,合肥市继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编制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大力推进环巢湖综合治理。与国开行合作一期16个项目完成80%工程量,二期98个项目陆续开建,三期项目积极谋划。对全市74个河道全面实行“河长制”,南淝河、十五里河、兆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加快实施,朱砖井、王小郢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完成,环巢湖乡镇36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开工,巢湖流域11个考核断面7个基本达标,湖区蓝藻水华面积、频次及藻密度显著减少。深入开展城乡绿化大会战,完成植树造林36万亩、城区绿化1500万平方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通过考核验收。午季秸秆实现重点区域全面禁烧,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制定大气重污染日应急预案,出台机动车排气污染和扬尘污染管理办法,关闭氯碱化工等重污染企业,实时发布PM2.5监测数据。

城市的活力与未来,不仅要有好“底子”,更依赖于好“点子”。

过去的几年,是合肥科技创新实现突破的几年。一个个高新技术企业,一个个转化成果,不断汇聚的科技人才,让世人看到了合肥这座因科技而闻名的中部新城。

在“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定位下,接下来,合肥将在生态文明、自主创新上实现新跨越。

在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未来五年,将坚持生态环保优先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全国著名的生态城。打造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美好家园。

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方面,将争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着力打造城湖共生、生态宜居的典范。坚持“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有效控制和消减点源面源内源污染,实现巢湖水环境持续改善。依托湖光山色、历史文化等资源,合肥还将加快建设以大湖、温泉、湿地、名镇等为特色的国际滨湖度假旅游目的地。

同时,未来5年中,合肥还将加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可以预见,在“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战略定位的指引下,合肥建成“经济繁荣的实力之城、人才集聚的智慧之城、环境优美的生态之城、全民参与的创业之城、文化浓郁的魅力之城、和谐美好的幸福之城”的目标也将越来越成为现实。

转型发展催生发展活力

深化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是一个地区发展活力和后劲的集中体现,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合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抢抓发展机遇,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创新推动等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了一批重大项目,为合肥加快崛起、转型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2008-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值和增加值由1004亿元和302亿元分别增长到3533.7亿元和895.8亿元,分别增长2.5倍和1.9倍,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目前,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建设进入收获期,新能源产业呈现集聚效应,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发展初步确立了全国领先优势。合肥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电子信息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成为我省第一个高技术产业基地。

接下来的几年,合肥将紧抓国家和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机遇,围绕“十二五”确定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突出重点,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技术和人才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聚焦政策、聚集要素、聚合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养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打造6个千亿级特色产业基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到“十二五”末,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5000亿元,增加值翻两番,培育发展新型平板显示和新能源两个2千亿元级产业,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合肥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指标预测

“收入倍增规划”充实老百姓“钱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收入是一个重要考量。2013年,预计合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8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10元,增长14%左右。与全国2020年城镇居民38200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200元的预定目标来看,在这两个老百姓感受最直接的指标上,合肥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但从分析来看,合肥要在2017年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200元的目标,在目前的基础上,年增长率只要保持在8%左右即可,而事实上,近年来合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都超过了10%。

同样,合肥要在2017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2200元的目标,在现有的基础上,每年只要保持5%左右的增幅即可,而事实上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方面,合肥市近年来一直保持着15%左右的增长速度。所以要实现上述目标并不困难,可能不需要五年就能完成。

其实,早在2011年11月,合肥市委、市政府即拟订了《合肥市关于实施“十二五”居民收入倍增规划的实施方案》,提出“十二五”期间,在全市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并从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四个方面,全面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

?

实施民生普惠工程,着力增加转移性收入。2011年,合肥市本着“经济建设绝不挤占民生工程一分钱”的理念,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普惠性和公益性原则,减少居民公共产品消费支出;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管长效机制,落实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推进开发式扶贫,居民转移性收入增加。

实施就业提升工程,着力增加工资性收入。政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扩大就业;另外加大就业援助力度,提高公益性岗位、劳务型服务公司安置人员再就业,提高市区最低工资标准,使合肥率先成为全省唯一最低工资标准过千的城市,居民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

实施创业富民工程,着力增加经营性收入。落实和完善鼓励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优化创业环境;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转型倍增计划,拓展农业创业领域,城乡居民经营环境进一步改善。

实施财富增值工程,着力增加财产性收入。大力拓宽居民投资理财渠道,投资方式更加多样化,发展更多适合普通投资者的理财产品。在农村,则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使自有财产得到保值增值,财产性收入比重上升。

《合肥市关于实施“十二五”居民收入倍增规划的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262元。这也意味着,合肥市将比全国提前五年让老百姓的“钱袋子”率先奔入“全面小康”。

公共服务体系构筑“幸福合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质上是一场幸福的革命,只有更加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才能为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在2013年初的合肥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吴存荣如此强调提高民生幸福指数对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他进一步指出,要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始终坚持推动经济发展指标与民生幸福指数、城市文明程度、生态宜居水平同步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本公共服务,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初步建立,财政投入持续增长,供给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上学、就业、就医、社会保障、文化生活等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合肥的民生幸福指数也得到快速提升。最近几年,在中央电视台、国家统计局组织的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比中,合肥均位列全国前三甲。

与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相对照,合肥在社会发展方面的主要指标,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城镇登记失业率等已经或将提前全国几年达成小康目标。

合肥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已经绘就,集结号也已经吹响。不经意间,我们发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画卷正慢慢向我们展开,在未来的几年里,“全面小康”的幸福感将会悄悄“敲响”你的家门。

猜你喜欢
全面小康巢湖合肥市
合肥市朝霞小学
巢湖颂歌
贵州省城镇工矿用地增长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相关性研究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四川省“贫困片区”全面小康发展状况与日标测算
拥抱自由是摆脱贫困的根本之策
春季和夏季巢湖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动态分析
巢湖玉卮意蕴长
华能巢湖电厂脱硝系统的改造
合肥市出城口道路设计招标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