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认知语言学已成了研究的热点。总体而言,认知语言学主要有三个表征,即经验观、突显观和注意观。本文从突显观出发,对英语中常用的“it”强调句型进行认知分析,解释其生成的认知原因和认知体现。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突显观;“it”强调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160-02
英语表示强调的句型很多,而it强调句由于结构灵活、表达方便,是其中常用的形式,其句法结构为“It+be+…+that/who+分句”。长期以来,对于该句型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理论的关注热点之一,并且已经从句法(张道真,2002)和语义(王国栋,2004)等方面从语言内部进行了传统的描述和阐释,本文立足于语言的外部因素,即认知活动,以突显观作为理论基础,对it强调句型进行分析。
一、突显观
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语言与认知是密不可分的,人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言运用和理解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认知语言学以非客观的经验现实主义为哲学基础,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提出了不同的语言观,作为异于传统的语言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试图解释语言形成的认知动因,其理论可以概括为三种观点:体验观(the experiential view)、突显观(the prominence view)和注意观(the attentional view)。突显观超越了逻辑推理和客观性,是人类主观认知的结果。(Unger &Schemid,2000)人类的语言反映了外部的客观世界,但是并不同外部世界直接对应。外部世界作为人们的认识对象,认识主体会按照自己的认知模式加以观照,对情景进行“识解”。认知语言学认为,“识解”体现了语言运用者在心理上同所概念化和所描述的情景之间的关系,说话人根据自己的“识解”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徐盛桓,2005)而“突显”则为影响认识主体识解客观世界的重要因素之一。突显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和事件所呈现的能引起认识主体注意的特点。人在认知和经验外界事物和内部感受的过程中,必然是感觉器官对认知对象进行感知,而感知过程和结果必然受到认知主体的视角的影响。认知语言学认为,在语言结构中,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的选择和安排取决于信息的突显程度。突显可以分为客观突显和主观突显。从认知对象而言,由于自身特点的不同,有些部分可能突显,而有些部分非突显。关注本非突显的事物而忽视原本突显的事物,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主观突显。因此,可以说,客观突显是由于客观对比而形成的,主观突显是由于主观选择而形成的。(曾红霞,2008)
二、“it”强调句生成的认知解释
“it”强调句是一种能够实现强调功能的句法手段。一般情况下,强调的部分位于“be”动词之后,“that”分句之前的位置,即“焦点”的部分。哪些信息能够占据该位置,成为信息焦点呢?显然,只有足够突出的信息才能吸引注意,成为关注的焦点,因此,信息焦点的选择与其突显度有关。根据突显观,语言结构中的信息选择和安排都是由信息的突显度决定的。但是,同一信息中产生的突显并非一成不变的。说话者的认知视角,拥有的语境知识都会改变相同信息的突显度。当人们选择了不同的焦点并根据由此产生的突显变化而对信息进行语言加工后,同一事件就可能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形成不同的句式结构,这也是为什么针对同一场景,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信息焦点,形成不同的强调句。(银珊,2009)
1.突显观在it强调句中的认知体现。作为表达一个完整思想的交际话语单位,句子往往具有主语和谓语两大部分,而且通常按照主语在前,谓语及其他成分如宾语在后的结构排列,在Quirk等人总结的句型分类中(1972),都是遵循这样的自然语序。然而在人们使用语言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不同于此的英语句子。为了突出某一部分,如主语、宾语、状语、表语等,把它们放在“it+be”后面做表语,然后把句子的余下成分放在“that”从句中,如①He bought the book yesterday.②It is the book that he bought yesterday.在英语中,句子里的词序通常固定,对人们理解词与词之间的句法关系有着重要意义。一般来讲,句首是句中重要的位置,往往能吸引注意,自然成为认识的焦点,从而成为语义突显的最佳位置。上例中,原来的常式陈述句①遵循英语句型中基本的SVO结构,即主语—谓语—宾语的自然顺序,“he”是属于焦点位置的主语,因为通常有生命意义或主动性强,能够产生移动的事物因为客观突显性的作用会首先进入说话人的眼帘和认知。在改为强调句②之后,句首的部分发生了改变,并非原句中的主语“he”,而是宾语“book”,因为在说话的一刻,说话者的角度和认知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主动选择了“book”作为信息焦点,因而属于主观突显性的作用。对于读者或听者而言,尽管在句法层面主语和宾语的语法关系没有发生改变,但是通过句型的改变,尤其不同于常式语序而产生的新结构②,引起读者或听者的注意,在人的认知中发生了“焦点”的转换,从而突显“book”一词,强调“给予内容”而弱化了“给予主体”,形成不同于原来句型的新识解。根据主观选择的不同,可以从主体、客体,修饰限定等方面来分析强调句的认知突显。
2.主体突显。在某一特定语境中,由于说话人关注的是动作发出的主体而非其他部分时,主语首先吸引了说话人的注意,并进入其大脑的认知,此时,主语出现在“it”强调句中“be”动词之后,在句首形成认知的焦点,构成对主体的突显。例如:It is he who bought book yesterday.
3.客体突显。在说话人构建语言单位时,随着具体情况的改变,当其选择信息时,忽略动作主体,即主语的作用,反而突出客体即宾语在语境的作用时,认知焦点的转变必然带来词与词位置的变化,如:It is the book that he bought yesterday.原来的主语“He”反倒成了参照,更衬托出对客体“book”的强调。
4.修饰突显。在说话者对主语(主体)和宾语(客体)动作关系的描述中,通常会有时间、状态、方式、条件的修饰或限定,在描述同一场景时,当说话者随着关注的转移,在选择信息、组织语言时,如果首先关注的是以上因素,那么相应的句子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在日常表达中,人们有时首先想到的是时间概念,因而该部分被放在句首容易形成认知焦点的位置,吸引读者或听者的注意,完成从认知层面到语言层面的主动突显,如:It is yesterday that he bought the book.在这一句型中,原来放在句末的时间概念词“yesterday”本来并不重要,但由于说话者选择了不同的信息重点,从而发生位置改变到了句首,而其他成分如主语和谓语则位于其后提供衬托的作用,突显说话者当时对时间概念的认知关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it”强调句通过词序的变化,将所需强调的部分置于句首的位置,成为突显的部分,从而表达说话者在对同一情景描述中的不同主观选择,满足人们对于焦点信息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人作为认知主体对于客观世界反映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F.Ungerere,H.J.Sche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1996.
[2]Quirk,R.et al.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London:Congman:Group Lid,1972.
[3]王国栋.英语深层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4.
[4]徐盛桓.句法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野[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4).
[5]银珊.从突显观看英语分裂句的生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3).
[6]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7]曾红霞.从突显观分析倒装句[J].职业时空,2008,(4).
作者简介:李婧(1978-),女,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