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晓翔蔡 华蔡 芸
(1.南京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江苏南京 210094;2.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处,江苏南京 210014)
区域视角下学科体系建设布局与策略研究
——以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为例
毛晓翔1蔡 华2蔡 芸1
(1.南京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江苏南京 210094;2.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处,江苏南京 210014)
区域学科体系;高校优势学科;学科建设
优化学科体系布局、强化优势和特色学科建设是提升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和贡献力的关键抓手。地方政府从整体、互补和协同的角度,将大学的学科作为区域学科体系的子系统进行统筹布局和建设,凸突出显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集成和整体效应。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以顶天攀高、立地贡献、抢占先机为立项思路,优化省内高校学科体系结构,重点建设了一批具有高水平、代表性和发展潜力的学科。研究江苏高校优势学科的立项思路与布局,统计调查其第三轮全国学科水平评估的成绩,对客观分析其建设成效、不足和经验,并优化区域学科体系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回顾我国重点学科发展历程,地方政府无论在政策支持、经费投入还是统筹布局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已成为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坚强后盾[1]。近年来,优化学科体系布局、强化优势和特色学科的建设已成为提升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和贡献力的重要抓手,以北京、江苏、上海、广东等教育强省(市)为代表,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从整体、互补和协同的角度,将各大学的学科作为区域学科体系的子系统进行统筹布局和建设,旨在凸显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集成和整体效应。
尽管我国各地区的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但在区域学科体系的布局和建设方面形成了一些共识和趋势。首先是瞄准全国新一轮重点学科布局,进一步强化区域学科体系的目标导向。例如广东省实施的“南粤重点学科提升计划”提出:力争在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新增一批国家重点学科,增量进入全国前5名;到2018年,有60个左右的学科在全国新一轮学科评估中排名进入全国前20%(或前三名);其次,更主动地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选取国际一流学科为标杆,引入国际通行的评价机制和建设模式。例如,上海市实施的“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曾提出:按照国际惯例,借鉴国际一流评价标准,通过重点建设形成若干个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学科,到2015年有10个以上学科具有冲击国际一流学科的能力和影响力。第三,更加注重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的匹配,鼓励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依托高校的优势学科为区域发展注入创新驱动力。例如,江苏省实施的“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围绕新能源、生物技术及新医药、软件和服务外包、沿海开发等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门资助了一批新兴交叉学科,立项数接近项目总数的一半。
为贯彻实施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江苏省政府于2010年启动实施了“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该工程投资力度大、建设思路创新、目标定位清晰、建设成效显著,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已成为区域学科体系建设的代表性工程。本文简要介绍江苏优势学科的立项思路和布局,重点通过统计优势学科群体参加第三轮全国学科水平评估的成绩,通过纵向与横向对比,分析建设成效和不足,为区域学科体系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从三个维度对江苏地区的学科体系进行统筹规划和重点建设:范围一项目定位为“顶天攀高”,旨在拔高建设现有国家重点学科和位居全国前列的学科,打造达到世界一流和国内领军的学科高峰;范围二项目定位为“立地贡献”,旨在面向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鼓励高校创新学科建设机制,培育一批交叉学科,增强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2];范围三项目定位为“抢占先机”,旨在对2011年学科目录中的新增学科进行超前部署建设,实现在全国竞争中占据有力地位的目标。
经过各校的激烈角逐,最终立项122个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包括范围一项目60项、范围二项目56项、范围三项目6项。部属高校因学科整体实力较强,范围一项目数量居多,占71.7%;省属高校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范围二项目数量较多,占67.9%。这种项目布局结构既体现了优势学科建设初衷,又客观地反映了各类高校的实际发展格局。
立项项目中人文社科及管理类项目22项,占18%;理工农医类100项,占82%,其中工科项目最多为57个,占46.7%,接近总数的一半。立项项目的学科门类布局广,覆盖了学科目录中除军事学以外的12个学科门类及80%以上的一级学科,在不同领域确立了冲一流、上水平的学科后备体系[3]。
对第三轮全国学科水平评估的统计调查显示,经过三年建设,优势学科群体在优质资源、创新团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122个项目共涉及31所学校的162个一级学科(以下简称“优势学科”),涵盖了江苏高校的顶尖学科、特色学科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科,代表了江苏最高水平。162个一级学科中的137个学科参加了第三轮评估,具体如表1所示。
表1:参加第三轮学科评估的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情况统计
评估结果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绝对位次(a)方面,有11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超过半数学科位列全国前10,近八成学科进入全国前20;从相对位次(b)来看,近一半学科步入全国前20%,超过1/4的学科进入全国前10%,9%学科进入全国前5%。以上统计显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大部分学科处于国内同领域的较高水平(前10名或前20%),近1/10的学科处于国内的“领军地位”(第一或前5%)。
图1 优势学科第三轮评估结果分布图
(a)绝对位次; (b)相对位次
图2清楚地反映了同时参加第二、三轮评估的106个学科的纵向变化情况。图2(a)中的横坐标为学科绝对位次变化值Δw,即某学科第二轮与第三轮绝对位次之差,进步为正,退步为负,纵坐标n为对应某变化值的学科个数。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科位于纵轴的右侧,49%学科绝对位次进步,30%学科退步,21%学科维持不变,变化均值Dw=0.6,变化区间Δwmax=[-13,14];图2(b)中的横坐标为学科相对位次变化值Δp,即某学科第二轮与第三轮相对位次之差。我们可以看出:同样大部分学科位于纵轴右方,86%学科相对位次进步,12%学科退步,其余维持不变,变化均值Dp=10.9%,变化区间Δpmax=[-26%,43%]。以上数据展现了优势学科群体良好的发展趋势:70%学科的绝对位次进步或维持不变,近九成的学科相对位次提升,且绝对和相对位次总体均处于前进状态(即Dw和Dp均为正)。
表2是按学科门类进行统计,我们可以看出理工科实力明显突出,位居全国第一的学科仅有1个是非理工科,全国前10学科中工科占43.8%,理科占15.1%;前20学科中,工科占近一半。从相对位次来看,前5%学科中工科最多为7个,理科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同样为3个,在6-10%的学科中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较多,为7个。相对而言,农学、医学门类的学科由于参评总数较少,相对位次数据均偏大。纵向对比来看,理工科的绝对和相对位次变化均值均为正,管理学的绝对位次和相对位次都有所退步,人文社会科学、农学与医学科门类的绝对位次平均小幅下降,但相对位次均提高,其中医学类学科的相对位次提高幅度最大。
表2 优势学科第三轮评估结果按学科门类统计
表3按学科所属高校类型进行统计:领军学科主要来自于985高校和211高校以及部属院校,如全国第一的学科中仅有1个学科来自于非211工程高校,前5%的学科中也仅有1个来自于省属高校。在全国前10和前10%的学科中211工程学校占近九成。但是,非211高校(全部为省属高校)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17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位,其中10个学科进入前5,部分学科具备了冲击全国第一的潜力。纵向对比来看形势均较好,各类院校的绝对和相对位次变化均值都为正,其中是211高校而非985高校的绝对位次变化均值最高为0.8;非211高校和省属院校的相对位次变化均值大于211高校和部属高校,且明显超过整体均值。
表3 优势学科第三轮评估按所属高校类型统计
表4从立项范围角度进行统计:范围一项目涉及学科明显是佼佼者,囊括了全国第一和前5%,全国前5名的学科中范围一学科占九成,全国前10%的学科中仅有1个出自范围二。相比之下,范围三项目涉及的5个学科评估结果均不甚理想,没有进入全国前10或前20%。
表4 优势学科第三轮评估按所属项目范围统计
范围二的56个项目主要是面向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组建的新兴交叉学科,共涉及72个参评学科,其评估结果分布如表5所示。总体而言,除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及新医药、现代农业外,其他领域均没有进入全国前5或前10%的支撑学科,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光电、文化产业等领域的学科排名均不高。
表5 范围二项目涉及参评学科按服务领域统计
国家重点学科是优势学科中最受关注的部分。立项时即要求现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保持地位;包含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或培育点的一级学科,要努力争取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实现“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数量占全国总数10%”的目标。江苏省现有2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60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3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分布在22所高校的100个一级学科中,这其中有84个一级学科是省优势学科,其中的82个参加了第三轮评估。参评的一类国家重点学科为28个,即江苏所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全部参评,参评的二类国家重点学科为54个。
表6 优势学科中国家重点学科第三轮评估结果统计
如表6所示,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气科学”外,全国第一的学科全部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且江苏所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全部在全国前10范围内,3/4的学科处于全国前10%。二类国家重点学科相对位次进步明显,为10.1%,超过六成步入全国前10,超过四成进入全国前5,超过1/4的学科进入前10%。
从江苏全省来看,共有28所高校的385个一级学科参加了第三轮评估。在第三轮评估中若干非优势学科异军突起,取得了较好成绩,这其中有2个学科位居全国第一,使江苏全国第一的学科数达到13个,有38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9个学科进入前10%。
图3 部分省市第三轮学科评估统计:
如图3所示,放眼全国位居前列的学科(前10与前20%)竞争格局,北京遥遥领先,江苏与上海不分伯仲,其他省市还有一定差距。江苏与上海进入全国前10名的学科数量相等,但排名第一的学科数江苏超过上海近一倍,占有明显优势,2-5名学科数江苏少于上海;相对位次方面,江苏高校学科全国前5%、5-10%及前20%学科总数均少于上海。
综上统计结果显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的实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其他省市重点学科建设发挥了示范和带头作用,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第一,确立了江苏高校优势学科群体在全国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有力支撑了江苏科教大省的地位。大部分参评学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11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一,仅次于北京,超过半数学科进入全国前10,27%的学科进入全国前10%,真正形成了一批代表江苏品牌效应的优势学科群体。第二,在许多学科已是全国高水平学科的背景下,依然能够取得总体绝对和相对位次进步的成绩,说明优势学科群体通过建设不仅保持了领先地位,还具备“更上一层楼”的强劲发展势头。第三,虽然排名靠前的学科主要为985高校和211工程高校及部属院校,但非211工程高校及省属高校发展的相对速度更快,提升空间很大,对江苏省属高校学科建设和全省学科均衡发展具有激励作用。第四,江苏高校的国家重点学科总体处于前进趋势,现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巩固了全国领先位置,包含二级重点学科及培育点的一级学科相对位次进步幅度较大,为下一轮争取更多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一方面与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相比,与北京地区高校的优势地位相比,江苏高校优势学科还有差距;另一方面,对照工程愿景还存在问题和不足。主要反映在以下四点:第一,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各门类发展不均衡,理工类优势非常突出,人文社会科学、管理学、医学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国内领军学科。尤其是管理类学科相比第二轮评估成绩呈退步状态,需要引起重视。第二,从全国高校的高水平学科竞争格局来看,单与上海相比,江苏高校全国2 -5名学科数、全国前5%、5-10%及前20%学科总数均偏少,表明江苏高校冲击全国领军学科的后备群体及整体实力还有待加强。第三,为支撑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设立的范围二项目,学科评估结果不尽理想,能够步入全国前列的学科很少,对应高端装备制造、物联网、光电、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均没有进入全国前5位和前10%的支撑学科,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的建设效果。第四,范围三项目涉及的目录新增学科均未能取得好的评估成绩,难以实现“超前部署、占取先机”的立项初衷。
研究和借鉴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实施的成效、不足和经验,我们对区域学科体系建设问题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地方政府可从评估结果了解区域学科体系建设投资的效益、水平以及在国内所处位置,从而为下阶段的体系布局、投资安排、建设措施等提供依据。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敢于瞄准国际一流和国内领军水平,加强建设有望冲击全国第一或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领军后备学科”,要分析竞争形势,找准薄弱点和最优发展途径,目的是抢占国家或行业领域布局中的制高点。其次,要考虑各学科门类之间的均衡发展、错位竞争。以江苏为例,从历次学科评估的特征来看,理工科竞争最为激烈,而江苏高校的农学、医学、管理学及人文社会学科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应加大支持力度,争取在更多个领域实现新突破。三是从省域层面对不同类型和层次高校的优势学科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考虑如何通过合理、有序和科学的竞争机制,抓住地方院校“特色学科”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建立学科发展的梯次布局。四是切实围绕区域发展需求和新兴领域,从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培育一批高端应用型的交叉学科,在重点产业领域构建新原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创新链,实现区域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双赢发展。
[1]李娟、吴斌、蔡小军等:《试论重点学科建设中地方政府作用的发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第12期。
[2]殷翔文:《创新思路遵循规律扎实推进高校优势学科建设》,《江苏高教》,2011年第3期。
[3]张晓宁:《实施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高水平学科——以江苏省为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年第9期。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Discipline System——A Case Study of A Project Funded by the Priority Academic Program Development of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MAO Xiao-xiang1CAI Hua2CAI Yun1
(
1.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Nan 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gy,Nan Jing 210094,China;
2.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Nan Jing 210014,China)
Jiangsu;Universities;PAPD;China Discipline Ranking
The critical approaches to promoting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contribution of the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clude optimizing the discipline system,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eponderant and featured disciplin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complementation,and synergism,the local government regards disciplines of different universities as the components of the whole regional discipline system so as to make comprehensive arrangements and then achieve the resourc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Following the idea of pursuing cutting-edge research,commercializing research findings,and taking the initiative,the PAPD is fostering a number of high-level,representative and promising disciplines through optimizing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the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The writers follow the idea of the PAPD,analyze the results of the Third Round of China Discipline Ranking,objectively summarize the achievements,weakness,and experience of the regional discipline system construction,and finally give a reference to the policymaking for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G423.04
A
2095-5170(2014)04-0140-06
[责任编辑:魏善玲]
2014-01-13
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课题(项目编号:JGZZ13_019)阶段性研究成果。
毛晓翔,男,江苏南京人,南京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蔡华,男,江苏南京人,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处副处长;蔡芸,女,江苏徐州人,南京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实习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