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以用为本”人才培养的探索

2014-02-28 01:59杨朝晖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期
关键词:毕业生岗位院校

杨 剑,杨朝晖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5)

高职高专院校“以用为本”人才培养的探索

杨 剑,杨朝晖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5)

本文从专业设置、专业定位、专业教学、设计教学模式、进行综合素质教学等几个方面,探索高职高专院校“以用为本”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以用为本;结构性矛盾;人才培养与开发;零距离

一、“以用为本”的提出意义重大

2010年的6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以用为本,是其提出的“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24字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用为本”的提出,是人才思想的一个重大创新,充分体现了人才的成长规律,是科学发展观在人才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和落实。强调“以用为本”,对于解决我国人才发展方面存在的诸多重大问题:如不够用、不适用、不被用等问题,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有助于我们破除固有的人才发展观念和用人体制机制的障碍。以用为本,就是把人才用好用活、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建设的根本任务,把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贯穿人才建设全过程。河南地处中原,是人口大省,也是人才输出大省,现在又正处“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区”建设战略机遇期,因此河南“十二五”时期人才工作中“以用为本,激活人才”的战略思想就显得十分重要,以其为导向,积极推进人才开发机制、培养机制和管理机制的变革创新与优化,使我们河南的人力资源在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中处于优势。

二、高等学校毕业生供求结构性矛盾及就业现状

1.高等学校毕业生供求存在结构性矛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素质上都有着空前的提高,因此各用工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现阶段各院校输送“有用”人才不足就产生了矛盾。大学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职业素质方面和整个市场需求差距比较大,其现实表现是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并存,且有常态化趋势,而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不论是企业转型、产业升级,还是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都将对就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同时,经济全球化与企业多元化发展,使就业环境变得越来越开放和动荡,就业结构性矛盾就更加复杂,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势必更加凸显,结构性失业问题也会进一步加剧。

2.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调查显示,各大院校输送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然而企业却苦苦寻求不到“合适的人才”,有些本科院校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率逐年下降,甚至有些毕业生提出了“学习无用论”。前程无忧论坛针对“大学无用论”的话题,对应届生和已工作的在职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应届生中有76%受访者认为“大学白上了,什么也没学到”,而在职者中有70%的受访者表示“上大学确实没有用”。“学习无用论”的学历贬值现象拷问了现如今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

三、高职高专院校实现“以用为本”人才培养的途径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职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学生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大群体。由于高职院校的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按订单培养人才,重视生产第一线操作技能的培训,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凭借职业定位明晰、重实践、会动手的特性及就业观念更为实际,使得毕业生首次就业率较高且有上升趋势。从河南省教育权威机构了解到,目前河南省共有各类高职院校100余所,每年都有将近50万余名毕业生离开校园,踏入社会。这些学生中,70%能够顺利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走上工作岗位。作为高等职业院校,需要不断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开发机制,解决用人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现阶段各院校输送“有用”人才不足之间的矛盾,真正实现职业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零距离”对接,培养出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也是用人机制的基础。

1.要“以用为本”进行专业设置。在专业设置上,一方面要考虑它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要考虑它的经济需要、社会需要和产业需要,企业要用什么样的技能型人才等,要具有一定前瞻性;另一方面还要考虑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的区域性、地缘性等特征,学校依托的行业在当地要有很好的发展空间,最好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因此专业的设置要“以用为本”,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进行办学方向的调整,以保证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需要以及就业的需要。我院在进行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时,坚持“立足交通、服务河南、特色办学、质量立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较好地保证了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市场变化,为企业所用。

2.要“以用为本”进行专业定位。根据本行业企业一线的需求,首先对专业的职业面向和就业岗位进行定位,这样就使本专业的学生明确职业定位和岗位能力需求,为“岗位零对接”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让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据跟踪调查,我院汽车系的“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根据企业对一线岗位需求的调查资料在不断地完善专业定位。以近几年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地区的企业为主,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与企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座谈、交流,充分了解企业工程机械维修、使用、管理等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而且还设计了包含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在内的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调查表,利用学生寒假社会调查、暑假实践、顶岗实习、教师企业锻炼、毕业生跟踪调查、供需见面洽谈会等时间进行了专业调查。根据广泛的专业调查和近年来的就业分析,该专业学生职业范围主要涉及工程机械维修企业、工程机械销售企业和部分工程机械生产企业。

3.要“以用为本”进行专业教学。基于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各专业面向用人单位一线岗位的需要,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从分析一线的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入手,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依据岗位职业标准、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等进行能力分析,从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根据核心能力的要求寻求满足核心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需求的基本技能;最终确立专业的核心课程,创建面向企业一线岗位的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新课程体系,突出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各大厂商进行校企合作,开设了以企业冠名的“订单培养班”,学生的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更具有针对性,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该企业,毕业生在自己的岗位领域中占有竞争优势。

4.要“以用为本”设计教学模式。打破过去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即比较注重传统的学科式教学规律,强调知识的连贯性、完整性,重理论、轻实践,忽视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实行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我院的“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实施的是“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模式,其技能核心课程的开发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设计,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基础,通过整体化的职业分析,深入的企业调研,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导向,实施任务驱动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用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目标,将教室与工作现场融为一体,整个课程实施教学都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构建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真实的工作过程,让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在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

5.要“以用为本”进行综合素质教学。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将职业综合素质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接触实际职业环境,让学生不断感受职业氛围,培养敬业精神、科学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职业兴趣和沟通能力;设置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强化开发力度,让人才能够持续获得发展与提升,以持续开发来保证才有所长;实训课除了注重培养学生技能外,还从一些日常细微的工作中养成正确的工作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或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实习,增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意识。这样,通过这些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方式,培养出具有敬业精神、团队精神、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强、具有后续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比较高的人才。

总之,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始终坚持“以用为本”的人才思想,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与开发机制,更好地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的矛盾。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6-06. 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

[2]徐民强.以用为本是人才理念的重大创新[EB/OL]. 2010-07-12. http://www.fcgdj.com/rencaigongzuo/zhengcefagui/2010/0702/ 3771.htm l.

G712

A

1674-9324(2014)01-0187-02

猜你喜欢
毕业生岗位院校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最“叛逆”的毕业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