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青岛

2014-02-28 03:06澹台卓尔
读者·原创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酒客卓尔店家

文_澹台卓尔

多彩青岛

文_澹台卓尔

20世纪30年代,王统照曾写道:“从北平来,从上海来,从中国的任何一个都市来到青岛,你都会觉得有另一种滋味。”这种感觉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比如有位朋友曾说,坐火车来青岛,刚进市区时的景致与中国其他城市并无二致,在接近火车站时看到了一些欧式建筑,当置身于欧式的火车站时,他感觉自己仿佛身在欧洲,而当走出火车站听到各种嘈杂的叫卖声时,他又被拉回了现实。

每个到过青岛的人都会用自己的眼光给出一种评价,但又很难用一两个词语准确地概括它,越是久居青岛、了解这座城市的人越会发觉这样做的困难性。

到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时,青岛已被德国人殖民了17年,被日本人殖民了8年。所以,青岛有很多德式的老城区遗留。使青岛在全国无限风光的德国下水道,只是老城区里很小的一部分,这里还完好地保存着很多德式建筑。

一个地道的北京人,会很风趣地向你讲出老北京的掌故,能指着某个胡同告诉你这里曾经发生过的风流韵事。但是在青岛,尽管有很多历史名人的足迹、有大量近现代的文物,可多数青岛人却对其知之甚少。若有人指着一座老建筑、一条老街道询问此中的历史渊源,大部分的青岛人只能以“这是德国人建的”来做简单又无趣的回答。这大概是移民城市居民的通病。青岛人往上数三代,大多都不是土生土长的,所以这座城市缺少积淀,缺少传承,市民们对城市的感受和认同完全来源于日常的生活。比起历史,他们更关心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他们可以准确地说出哪里的排骨米饭既好吃量又大,哪个地方的小摊衣服既实惠又时尚,哪个市场的海鲜既新鲜又便宜,他们对城市的了解也仅限于此。短暂的历史成了青岛的短板,使这里缺少孕育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也正因为如此,这里盛产演艺和体育明星,却少有人文大师出现。

当然,没有文化底蕴并不代表没有文化特色。从100多年前开始,青岛就处于各种文化的交汇中,东西交融,南北汇通,使得青岛文化颇具特色,譬如青岛的啤酒文化。

啤酒这种舶来品,今天已成为寻常之物,在中国其他地方不过是白酒的替代品,对饮酒文化影响甚少。但是在青岛,啤酒已成了城市的象征,甚至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在青岛喝啤酒,是要去啤酒屋的。这种营业面积只有十几平方米的简陋小馆子,乍一看并不起眼,酒客大多需要自己搬着小凳子坐在马路边上喝。啤酒屋的特色在于它供应当天出厂的新鲜啤酒,所以一家啤酒屋的生意好不好,关键看酒的质量如何。

如果你想打酒回家,店家就会把酒桶里的酒倒入塑料袋中,酒是论斤称的,一斤两三元的样子,既便宜又好喝。用塑料袋装啤酒也成了夏天青岛一景。

一个合格的青岛人,至少得有七八斤的酒量才行。酒客多,喝的酒又多,为了避免麻烦,店家们发明了酒牌。每一张酒牌代表一大杯啤酒,酒客要先买酒牌,十张一组,凭酒牌找服务员换酒。结账时,店家再将剩余的酒牌退钱。整个夏天,青岛都沉浸在啤酒和喧嚣中。

青岛人对啤酒的热爱源于德国,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风格又带着山东人的豪爽,追求啤酒和食物的新鲜和原汁原味又有渔家文化的遗风,而喝酒时的随性和肆意又是城市市井文化的写照。总之,在青岛你能感受到各种文化的交融。

在公园下棋的老人

酒牌

袋装啤酒

猜你喜欢
酒客卓尔店家
这样耿直的店家,请给我来一打
是谁害死了孔乙己
《孔乙己》人物的言说方式及思考
遇上了行家
梅信
秀才写招牌
一抹白
一抹白
十二颗钻石
等待一束凋零的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