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女子竞技体操基层训练点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4-02-26 05:49韩冠宙
巢湖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竞技体操体校后备

韩冠宙

(巢湖学院体育系,安徽 巢湖 238000)

1 前言

安徽省女子体操队成立于1956年,在1958年至1985年间,安徽先后向国家体操集训队输送了丁照芳、高翠红、江培芬、章建红等优秀运动员。本世纪以来,安徽女队又先后为国家体操集训队输送了李娅、邓玲玲等一批优秀女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经国家队精心打造后在一系列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尤其是邓玲玲在北京奥运会和伦敦奥运会上的突出表现。为国争了光,为安徽体操的发展书写了浓重的一笔。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基层训练点长期不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基层训练点的选材、启蒙与初级训练为我省女子竞技体操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近些年来安徽女子竞技体操基层训练点出现了在训人员逐步减少,训练规模逐步萎缩,训练质量下降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徽省女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质量。今年举办的全国第十二届全运会女子竞技体操比赛仅有邓玲玲一人获得了全能第三名的成绩,安徽省女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不足的问题已经凸显,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基础训练规模萎缩导致安徽省女子竞技体操后继乏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通过文献资料法、走访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安徽省女子竞技体操队基层训练点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从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角度探讨影响安徽省女子竞技体操基础训练规模萎缩的若干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安徽省女子竞技体操基层训练点管理方面改革的建议。为安徽省女子竞技体操基层训练点管理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安徽省女子竞技体操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安徽省女子竞技体操基层训练点管理现状。调查对象为安徽省女子竞技体操一、二、三线运动员、教练员及相关管理人员。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巢湖学院图书馆、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人大复印资料、超星数字等网络资源,查阅有关女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文献资料,全面了解本研究领域的现状。

外文图书资料主要通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 书 馆 数 据 库 收 录 的 SDOS、LEL、ARC、ISI、BLACKWELL外文数据库进行检索。

2.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总体设计思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设计领导及管理人员、教练和运动员三份调查问卷。为保证问卷内容的有效性,对问卷进行内容效度检验,采用对问卷内容和结构作定性评价的方法,初稿约请5位体育局竞技体操教学与管理方面专家和5位有体操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根据调查问卷的指标内容和结构按 “非常合理”、“合理”、“不太合理”和“不合理”四个等级进行评定,“然后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和补充。调查结果说明调查内容可靠,有效,符合调查要求。

表1 内容效度专家评价结果

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重测法,在经过一轮问卷调查后,间隔两个星期,再进行第二轮问卷调查。将两次调查结果用EXCEL软件处理,相关系数0.85,P<0.05,说明两次数据高度相关,具有显著性意义,问卷符合调查要求”。

问卷于2013年7月2日发放与回收,发放的形式为随机走访发放。“共发放教练员问卷28份,回收24份,其中有效问卷20份。共发放运动员问卷46份,回收39份,其中有效问卷32份共发放管理人员问卷13份,回收12份,其中有效问卷9份”。各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符合调查要求,基本能满足本研究需要(见表2)。

表2 问卷发放、回收情况统计表

2.2.3 访谈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和分析的需要制定了访谈提纲,对安徽省体育局领导,体操运动管理中心管理人员、各市业余体校领导、教练员及相关专家就安徽省女子竞技体操训练、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改进措施进行访谈。

2.2.4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所获得的数据用SPSS10.0进行相关处理。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运用相关的科学知识,将回收问卷统计结果和访谈结果进行归纳、演绎、比较和推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层训练点规模

表1 安徽省女子竞技体操基层训练点及运动员人数统计表

安徽省现有17个市,其中9个市设立了女子竞技体操基层训练点,宣城市和黄山市虽派运动员参赛,但未设训练点,运动员采取异地训练的方法,全省现实际在训女子运动员共189人。主要集中在合肥、滁州、蚌埠、芜湖、阜阳,其它几个市仅几人,从目前我国各省市在训运动员数量看,其他各省人数一般保持在在400人左右[1],安徽女子竞技体操运动员参加基础训练的运动员由前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的300余人出现了持续下降趋势。训练规模逐年萎缩。

3.2 管理体制

体育管理体制是体育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2]。安徽省竞技体操管理体制不同于我国其他省份的 “三级训练网”,“三级训练网”指的是“以体育传统学校和中小学运动队为代表的初级训练形式,以体育运动学校和业余运动体校为代表的中级训练形式,以国家集训队和各省专业队为代表的高级训练形式,建立的一种层层衔接的运动员培养体制”。安徽省训练网的底层(区)县业余体校无基层训练点,无传统体操统学校、无中小学体操队,基层训练点直接设在各市业余体校,初级训练和中级训练任务由市级体校一肩担,可见,安徽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体制是一个二级训练网。即由各市体育局体校基层训练点和省体工大队体操队构成。

安徽省体育局体操击剑运动管理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负责制定全省体操运动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各年度训练计划等,负责全省竞技体操各项活动的管理(训练管理、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协同体育竞赛处制订并实施各类竞赛计划。同时直管省体工大队体操队的高级训练与竞赛管理工作。中心对各市体校体操基层训练点训练进行业务指导与管理。行政管辖权属于省政府。各市体育局业余体校所属竞技体操基层训练点行政管辖权从属于各市政府,也就是人、财、物的管理。

可见,安徽省女子竞技体操的行政管理体制实质上也是二条线的管理,中心只能对各市体校体操训练进行业务指导与管理,至于是否增设训练点、引进教练、场地器材设施的添加等等,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考虑的事,中心所能做的只是建议。

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中心没有各市基层竞技体操训练点的行政管辖权,中心与各市政府没有建立相应的沟通机制,导致省体育局和中心与各市分管领导基本没有接触,中心对现有的基层训练点只进行一般性业务指导与咨询,全省基层训练点如何发展与建设没有规划,这种业务与行政二条线管理的机制,导致了中心与各市政府之间形成了体制性障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安徽省竞技体操运动的普及开展。同时又由于近些年安徽省各市政府的工作重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竞技体操基层训练点的建设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全省(区)县级业余体校及中小学至今未能开展竞技体操训练工作。

3.3 训练经费管理

训练经费的管理主要包括行政拨款和单项后备人才训练基地资金二个方面。

3.3.1 行政拨款

行政拨款资金的管理属常规性管理。安徽省基层训练点行政拨款由地方政府负责计划实施,拨款主要包括教练员工资、训练及比赛补助等正常开支,各市目前通行的做法是只发放教练员工资,教练员和运动员训练补助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即教练员、运动员平时的训练补助费主要根据年度或省运会获奖情况给予奖励。一般情况下,竞技体育水平比较高的市奖励数额相对较小,竞技体育水平差的市奖励额度则较大,省运会奖励额度高,年度比赛则减半。总体上差距不大,以合肥市为例,省全运会获团体前3名、全能和单项前3名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分别奖励5000元、3000、2000元。教练员参赛往返的车旅费、住宿费及餐饮费等可实报实销,运动员若在比赛中进入前6名时可报销相关费用。这种管理方式称之为“以奖代补”,目的在于建立激励措施,从实际运行效果看,是典型的急功近利思想的体现,任何一个运动员的成长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且须经过大小赛场的反复磨练才能不断进步,从对教练员和运动员对此项激励措施的态度看,增加了教练员和运动员比赛心理负担,使许多有潜质但还不具备拿名次的小队员失去了比赛的机会,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3.3.2 单项后备人才训练基地资金

为了加强重点基层训练点建设,安徽省设立了竞技体操单项后备人才训练基地,资金由省体育局拨付,安徽省现有阜阳市和滁州市二个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在训练基地经费管理上,资金使用主要依据安徽省单项后备人才基地管理办法“第十二条,基地专项经费使用规定:(一)基地专项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或挪用。(二)基地专项经费必须用于运动员的选材、测试、训练、比赛、伙食补贴、服装以及科研、训练器材的更新和补充等方面。(三)专项经费不得作为教练员和其他人员的奖金和输送奖励经费使用”。资金的管理实行年度考核评估制,由省体育局竞技体育处组织牵头,根据安徽省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考核评估评分标准,每年对基地进行考核评估,考核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对于考核优秀、良好、合格的基地分三个档次(8万、6万、4万)下拨基地专项经费。考核不合格单位取消基地当年的资金扶持。近3年阜阳市和滁州市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均获得了8万元的专项基金。

从阜阳市和滁州市二个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建设情况看,由于训练资金有了一定的保障,资金不足的问题一定程度得到缓解,基础训练规模非但没有出现萎缩现象,且在训运动员数量略有增加。而其他非训练基地资金基层训练点由于缺乏资金,在训运动员数量呈现下降走势,直接影响了安徽省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及效率。

3.4 训练管理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运动员成材的关键环节。运动训练的好坏直接影响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质量,而后备人才的质量是竞技体操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影响竞技体操后备力量来源的重要因素[3]。影响运动训练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运动训练的培养目标,训练的时间、效率,训练计划的制定和执行等都影响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

3.4.1 目标管理与考核

安徽省女子体操队和二所体操单项训练基地(阜阳市和滁州市体校)在后备人才(二、三线队员)培养目标体系相对完整,中远期目标、年度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训练课目标等明确具体,层层衔接,形成了运动员培养的目标体系。并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及相应的考核指标。但没有针对个人或重点运动员的长期训练规划。其余非训练基地的基层训练点没有明确的目标,仅根据年度竞赛制订了一个简单的训练计划而已,内容普遍单薄,从领导到教练员只注重比赛的名次与成绩,目标锁定的是竞赛成绩。忽视了运动成绩获得的长期性,考核的依据主要是比赛所获得的名次,在这种考核评价体系的导向下,造成教练员和运动员只重视阶段性目标而忽视运动训练的总体目标,

3.4.2 训练计划管理

安徽省阜阳市和滁州市2个训练基地是根据省运会和年度比赛相关要求制订出目标体系,而其他10所体校仅有针对年度比赛的简单的训练周期安排,教练员普遍无课时训练计划。未见其他训练计划文件。二个训练基地计划性较强。管理相对规范,其余7所体校对训练管理松散,随意性大。

训练大纲是参照的大纲是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组织编撰的《全国青少年奥运项目教学训练大纲.3》第十八部分,青少年女子体操教学训练大纲。由于省运会及年度比赛的年龄分组及比赛技术要求都是根据大纲制订的,所以日常的训练教练员基本能紧扣大纲展开。未能根据安徽实际编写训练大纲。

3.4.3 竞赛管理

运动竞赛是提高竞技体操成绩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反映和考察运动员训练效果和竞技水平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安徽省现行的体操竞赛有省运会体操比赛和年度体操比赛二类,比赛只进行少年儿童体操比赛,以年龄划分3个组别(甲组:9岁组,乙组:7-8岁组,丙组:6岁以下组),甲组运动员比赛执行国家体育总局制订的全国少儿体操比赛规定动作。如《2011-2014年全国少年儿童体操比赛规定动作》,乙组和丙组运动员比赛动作则执行安徽省体操击剑管理中心制订的安徽省少年儿童体操比赛乙组和丙组规定动作。如《2011-2014年安徽省体操比赛乙组规定动作》等,甲、乙二组比赛项目为:自由体操、高低杠、平衡木、跳马。丙组比赛项目为:自由体操、低平衡木、低单杠。各组别都进行团体赛、个人全能决赛和个人单项决赛三种比赛。三个组别都实行规定难度,成套动作则由教练员自己编排的办法。竞赛体制上形成了3个层次[4],衔接紧密。

安徽省体操比赛有年度比赛和省运会比赛,对于大多各市体操运动员来说,能参加省级比赛已经是非常难得了,一般情况下,全国性比赛是没有机会参加的。训练基地(阜阳市体校和滁州市体校)运动员参加次数相对多些,平均每年可达2次,一次省级一次国家级的比赛。从总体情况看,相对其他省份运动员参赛密度都较少,级别都不是很高,很难达到检验运动员训练效果和提高竞技水平的目的。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安徽省女子竞技体操基层训练点管理实行业务与行政二条线管理的办法,省体育局体操击剑中心负责业务管理,各市政府实施行政管理,中心与各市政府未相应的沟通机制,中心与各市政府之间基本没有联系。

4.1.2 安徽省基层训练点整体发展没有明确的规划,各市基层训练点处于自由发展状态。

4.1.3 (区)县及学校至今无基层体操训练点。

4.1.4 对训练管理缺乏系统化培养,缺乏针对性训练大纲,训练时间普遍较短,参赛密度小,级别不高。

4.1.5 体操训练基地建设管理较规范,生源多,人才培养质量相对较高。非体操训练基地生源少,训练规模逐步在萎缩。

4.2 建议

4.2.1 建立中心与各市政府沟通机制,规划基层训练点整体发展规划

鉴于目前基层训练点的管理体制,省体育局体操击剑中心与各市政府应建立相应的沟通与联系制度,每年至少召开1-2次专题会议,对安徽省基层训练点宏观发展做出中长期的规划,尤其是基层训练点的布局、重点建设、在训运动员的人数及训练目标等都要明确具体,改变目前基层训练点无序发展状态,扭转安徽省女子竞技体操基础训练规模萎缩的现状。

4.2.2 明确培养目标,加强训练的计划性

从基层训练点管理情况看,目标不明确、训练计划不全是安徽省女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徽省女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有序发展。各基层训练点应充分认识训练计划的重要性。要实现安徽省女子竞技体操的可持续发展,训练目标与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是改变目前安徽省基础训练薄弱的现状的首要任务。

4.2.3 扩大运动员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安徽省参加女子竞技体操训练人数目前已形成体操训练基地(阜阳市体校、滁州市体校)招生热,在训人数多,非训练基地招生难、在训人数少的基本格局如不迅速扭转,全省女子竞技体操在训人数有继续减少的趋势。扩大运动员队伍已成当务之急,一方面训练基地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各项工作,并利用各种方法扩大影响,稳步发展规模。增加训练人口。另一方面,非训练基地要把选材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做好选材的宣传与准备工作,对体校附近的幼儿园、小学5-6岁的学生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通过各种渠道与学校取得联系,尤其是所在学校的体育教师,争取他们的支持。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初选。对入选的儿童首先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采取主动上门的策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想方设法争取家长的支持。在试训的过程中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严格训练、严格管理,又要帮助处理好试训运动员入学等其他问题。在可能的情况下,就近选择一所小学尝试“体教结合”开展业余训练。

4.2.4 加大经费投入,广开经费来源

经费不足,已成为制约安徽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安徽省各体校在训练经费的管理上普遍实行的“以奖代补”办法,其深层因素是资金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练员、运动员的积极性,不利于后备人才的成长。所以各级政府要加大训练经费的投入,保证竞赛与训练正常所需,尤其是所有参赛教练员运动员的费用应由国家负担,减轻教练员、运动员的心理负担,使更多的运动员有参赛的机会,营造有利于运动员成长的宽松环境。同时利用各种渠道,广开经费来源,如运动场地的有偿出租等,不断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的待遇。

[1] 侯云,汪康乐.我国及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1):14-16.

[2] 金宝玉.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新模式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1):51-52.

[3] 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运动训练学》教材编写组.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 石玉虎,蒯振东.安徽省竞技体操后备力量现状调查与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10,(1):34-36.

猜你喜欢
竞技体操体校后备
东京奥运会女子竞技体操发展态势研究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青少年竞技体操的培养现状与发展策略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竞技体操在我国学校开展的策略研究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四川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制约因素及对策
2019年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总决赛在广东清远举行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