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构建山水画美学之“意”出发,结合绘画美学原理与当代美学原理,深入分析了“发于无意者为上”的形而上的美学沉思,并且梳理了张庚此山水画美学思想的脉络,以及对山水画创作实践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无意者;上;无意识
作者简介:李学更,男,山东人,1978年出生,硕士研究生,讲师,现任教于保山学院艺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绘画美学,艺术哲学,民族文化美学,艺术史论。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1
张庚,原名张焘,字溥三,又作浦山,号瓜田逸史,还有弥伽居士、白苎村桑者的号。浙江秀水人,即今天的浙江嘉兴。张庚颇有学识,雍正年间应诏过鸿博,他精于古文词,尤其擅长绘画、文物的鉴别。在绘画上,张庚专攻山水,师董、巨风格,兼容元四家之一的黄子久。他摹古能力很深,且游历很广,曾花十余年探访众多的名迹。理论著作是《图画精意识》,本文所依据的,是光绪年朱氏行素竹堂藏版、朱氏槐庐校刊。
张庚在《图画精意识•画论•论气韵》
“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者为上,发于意者次之,发于笔者又次之,发于墨者下矣。1
自谢赫“六法”提出以来,一直被作为千古不易的品评标准。特别是“气韵生动”,作为“六法”的核心,是各类画种衡量的最高尺度。然而,虽然“气韵生动”作为最高衡量的尺度,不断的出现在绘画美学中,但是,其背后心理机能的原因是什么?又是什么造就了这种“气韵生动”?自古以来没有人去探讨。而清朝的张庚,则首先作了极为精到的剖析,他深刻探讨了气韵与笔墨的关系,气韵与人的心理机能的关系,尤其值得重视。
真正的山水画艺术,需要无意。无意在当代思维中,特别是山水画美学中,是“无意识”。西方有种学说,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在此分析理论中,人的意识可以分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其中的“无意识”指的是一般情况下,不会参与到意识层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一,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却不由自主的将注意集中在了某种意向。二,曾想去注意,但却不刻意而为的指向。三,对个别情况的意识被更为模糊意义的意识活动所交融,其中没有独特的呈现其存在。无意识不能被人观察到,也不能被人所了解,利用无意识,则使人的心理活动组织为轻松的心理状态。
山水画中呈现的能使作品“气韵生动”的“逸品”、“神品”,均是山水画家在“无意识”的状态中所为。张建军教授说:“无意之意,既出于创作,又仿佛出于自然,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有意之意次之;单纯追求笔墨技法,则又次之。者对于那些笔墨之上、玩弄笔墨技法的人,无疑具有警示意义。”2这种说法当然正确,但却也确实缺少对心理因素的分析。其实,“发于无意者为上”,有六个要素:一,天赋。不可否认有天赋的存在,也不能否认。优秀精绝的山水画艺术,其中有着天赋的成分。正如姚最评湘东殿下所言“天挺命世,幼禀生知,学穷性表,心师造化。”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卓绝的山水画大师,也没必要。二,灵感。必须指出,“气韵生动”的山水画,不是想画即能画出,灵感的涌动,也是或可必须的。三,广博的游历经验。没有亲身的游历,仅凭空想,也难如吴道子一夜成就嘉陵江数百里锦绣风光。四,深厚的文化积淀。胸无点墨而想成就大师,不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难以成就“气韵生动”的山水画。五,坦荡的胸怀与澄清的审美心胸。无功利之心,超然于凡俗杂念之外,做到心外无物。六,精到娴熟的笔墨技巧。心中纵然豪情千万,也业已形成绝佳的艺术构思,而笔不精、墨不到,岂不徒然?
张庚“发于无意者为上”的山水画美学命题,是与发于有意、发于笔对比而产生的。他认为,发于墨者为下。这种山水画,是仅作轮廓,然后以墨点渲染而成,此时最下者。发于笔者,仅以笔力来画山水,乃是蛮力所为,充其量可以靠皴擦乃至于皴破纸张,甚至光线都可以偷过来。发于意者,可以掌控自己的审美意念而能与笔墨相合,随自己的心,将浓淡干湿布置停当。而发于无意者,天运神赋,凝其神、聚其想,运腕飞笔于自如。自己有时没有想到的、没有意识到的,却在“无意识”中表达出来。增一点则嫌多,减一点则嫌少,自己意犹未尽,却浑韵天成,于笔情墨趣之外。惊得独到之意,整幅画面一片天机显露,蓬勃而出。张庚补充道,不过这种佳境,是唯独有静性的人才能预先感知,并且能抓住机会,否则,则不免沉沦与笔墨而不能有所发,正所谓“神来之笔”。中国山水画,往往要求要凝神静气,气与神均集中于丹田。张璪画松,就是“气交冲漠,与神为徒”。“‘气运是对‘神会的进一步发挥,往往表现为玄悟状态,西方成为‘迷狂。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记载:吴道子借斐旻舞剑的猛厉之气而引发了深邃幽幂的心灵之气,‘援毫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道子平生绘事,得意于此。”由此也可得到一个启示:“发于无意者为上”也是心灵感受与禀赋悟性的多种因素的交织而成的结果。
张庚“发于无意者为上”的山水画美学命题,全面总结了“气韵生动”所形成的笔墨、意识、心理机能,发展并丰富了“气韵生动”在山水画美学实践上的理论整理,将山水画美学,引领向了具有深层思维探索意义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庚.图画精意识.朱氏槐庐校刊[M].画论.论气韵篇(清)
[2]张建军.中国画论史[M].山东人民出版社.济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