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颖
摘要:现今为止,有不少人为中国作家林语堂立传,但其中仍属林语堂最亲近的女儿林太乙写得最贴切与真实。本文通过简洁阐述林语堂的生平以及重点描述他生活和学习工作中的典型事件来使读者更了解这一位大师。
关键词:林语堂;生活;学习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01
初时选择林太乙所著的《林语堂传》是因为香港中文大学推荐书目有这本书,未读此书时,我对林语堂的认识仅限于他是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以及他的林语堂三部曲《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但只仅限于听说,而没有深入去细读其著作,甚至连他最有名的《生活的艺术》也未认识。读他二女儿林太乙写的传记,也算是了解了这位学贯中西大师的一生。
光绪二十一年,林语堂出生于福建省的一个小乡村坂仔,一个四面重重叠叠皆是山陵的地方。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山中有水,自由自在的秀丽环境养成了林语堂顽皮、乐观、不肯受羁束的性格。林语堂一家都笃信基督教,林语堂父亲林至诚更是一位基督教的牧师,他一心就是想让自己的儿子能够读书成名。林语堂也不负期望,在小学时就已经展现了他的才华,有一次老师批他的文章“大蛇过田陌”,即词不达意,他立刻对出“小蚯度沙漠”,即孜孜不倦地追求学问[1],八岁时就能有这么远大的志向并以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出来,实在是有才能。在求学过程中,他千辛万苦到了上海圣约翰大学深造,就在这里他把英文学通了,办法是钻研一本袖珍牛津英文字典,不理解清楚这个词的用法绝不放弃。此后来到北京清华大学,他突然发现自己从小被西方基督教思想熏陶,对中国哲学和民间传说一窍不通,自言“当我在廿岁之前我知道古犹太国约书亚将军吹倒耶利哥城的故事,可是直至卅余岁才知孟姜女哭夫一直泪冲长城的传说”,就是这样让他决定“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在他创办的《论语》《人间世》期刊中,积极提倡幽默和解放性灵,对时事竭尽戏谑嘲讪,有次是讽刺中国政府官员多政治病,一是想在官场上办成事情谎报病情,二是天天山珍海味营养过剩而有病,林语堂所讽刺的现象在当今的中国也的确存在[2]。正是林语堂话里带刺而不尖酸刻薄,能使读者会意而啼笑皆非而称之为“幽默大师”;当一个人成名,未免少不了别人攻击,当时新文化运动兴起,左翼作家联盟不断对林语堂进行批评,其中鲁迅也有不少嘲讽他的文章,可林语堂心目中无恶人,当鲁迅逝世时他在《悼鲁迅》一文中言“鲁迅顾我,我喜其相见,鲁迅弃我,我亦无悔。……鲁迅不乐,我亦无可奈何。”
出国后,他在写作的领域上更上一层楼,他希望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大力宣扬中国文化。在他侨居海外三十多年中,他对外国人讲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并用英文撰著《吾国与吾民》,希望越过语言的隔膜,使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生活的艺术》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使外国人知道了原来“雪可赏,雨可听,风可吟,月可弄”。林语堂写过:“做文人,而不准备成为文妓,就只有一途:那就是带点丈夫气,说自己胸中的话,不要取媚于世,这样身份自会高。要有点胆量,独抒己见,不随波逐流,就是文人的身份。所以是真知灼见的话,所见是高人一等之理,所写是优美动人之文,独往独来,存真包诚,有骨气,有识见,有操守,这样的文人是做得的。”当今社会同样需要这样的作家,不为政权控制,不为世俗羁绊,抒发自己的意见。
在生活上,我认为林语堂确是一位“现实主义的理想家”。在国外,他承担着一定的经济压力,家人的日常生活支出、房子租金都要由他来支付,他每年需要保证一定的写作产量赚取稿费以维持生活,但不是说他为了金钱写一些违心的作品。虽不是“路有冻死骨”,但是也不会“朱门酒肉臭”。林语堂追求的是一种简朴的生活,他认为人要能剔除一切不需要的累赘,从家庭、日常生活,从大自然找到满足,才是完备的文明人。他喜欢穿着便衣,和妻子手拉手一起上街买菜,他喜欢带着小外孙去逛街,他喜欢走在街上无拘无束地发出兴奋地叫嗥。他喜欢李密庵的《半半歌》:“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半廓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闱半经尘,半土半民姻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3]这样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逃避现实人生之间的中庸哲学便是他最完美的理想。他同样喜欢一切美的事物,希望再看多一点,再听多一点,再享受多一点,甚至到八十岁时看见各式各样的灿烂的装饰品,听见圣诞颂歌,在柜台上抓起一串假珠链子而泣不成声,他知道自己离死亡不远,却又不舍得走出这个美丽的世界。
林语堂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便再也没回到过自己的家乡,在老年的时候更是常常想起家乡的山水人情,他对家乡,对国家都有浓浓的爱意,就是这位名闻中外、有情有义的人,因为没有支持中国共产党,而不被中国大陆认可,称其为“帮闲文人”,“反动文人”,与胡适相似的遭遇。对于一位名人,我们应该平等地对待他的功过,受意识形态的操控或道听途说而轻易捧高一个人或贬低一个人不是我们大学生所具备的素质,乌合之众已经很多。林语堂一生对于生活的享受和理想的追求是我钦佩的,不做一个庸庸碌碌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真诚开心地过每一天。
参考文献:
[1]林太乙.林语堂传[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2]林语堂.随感录[N].人间世,1934
[3]林语堂. 人生的盛宴[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