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颖
摘要:新历史主义强调文学与历史的互文性,文学取材于历史又作用于历史,形成一种循环互动的关系。本文就新历史主义的这种观点来解析张爱玲的代表作《金锁记》。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互文性;建构历史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01
文学与历史之间存在着某种互动性。历史并非是史学家们解读出来的一个“唯一”,历史可以给文学提供浩瀚的原始材料,而文学则往往能够发挥出一种主观能动性,给作者以空间和自由,表达出他看到的历史。解读历史不是历史学家的专利。文学作者通过文学虚构的形式,以社会的某一角为基点,映射出他所知的整个宏观世界;同时通过其文字的力量,为历史注入生命和活力。
作家张爱玲的童年并不幸福,父亲身染鸦片瘾,母亲对此深恶痛绝,之后父母离异,母亲多次留洋英国。父亲再婚后,姐弟俩便一起在父亲和后母的监管下生活。但张爱玲并不喜欢新家,后来逃离父亲,搬去与母亲同住。然而之后与母亲亦矛盾重重。张爱玲的童年生活对其写作影响颇深,她从周围没落、腐朽的大家族生活点滴中获取创作素材和灵感。“我们从小就生活在遗老、遗少的家庭阴影中,见到、听到的,都是那些病态的人,病态的事”一个人的童年对她的影响可见一斑。张爱玲观人入微,笔锋犀利,批斗封建遗老遗少们的生活毫不留情。这与她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张爱玲的《金锁记》发表于1943年。一经发表便轰动文坛,傅雷曾称此小说为“我们文坛最美的小说之一”。这部小说以一个出身贫寒的麻油店女孩曹七巧的人性沦落为主线,用曹七巧一生的“小历史”描绘出作者说听所见所经历的历史,唤起了人们对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的思考。
曹七巧本是麻油店的天真少女,但因哥哥贪图钱财将其卖给姜家做二少爷的媳妇。表面上她是冠冕堂皇的姜家二少奶奶,但贫贱的出身使得她在姜家毫无地位,甚至连丫鬟也轻视她。文章开头就有两个丫鬟的对话。“……小双道:‘告诉你,你可别告诉你们小姐去!咱们二奶奶家里是开麻油店的。凤箫哟了一声道:‘开麻油店!打哪儿想起的?像你们大奶奶,也是公侯人家小姐,我们那一位虽比不上大奶奶,也还不是低三下四的人──小双道:‘这里头自然有个缘故。咱们二爷……是个残废,做官人家的女儿谁肯给他…”
张爱玲以两个丫头的对话引出女主人公的身世和地位,表现出她在姜家受到的待遇。显然,倘若曹七巧是大家闺秀,丫鬟婆子是断不敢如此轻视她的。这从侧面反映出在当时社会人分三六九等,地位不同则待遇参差。“七巧自己也知道这屋子里的人都瞧不起她”。她言语粗陋,不似豪门小姐一般有教养。她没有爱情,丈夫是个残废。她唯一的爱恋便是丈夫的胞弟姜季泽。尽管季泽平日寻花问柳,但“玩尽管玩,他早抱定了宗旨不惹自己家里人” 。没有地位、没有依靠、没有爱情,她“只能抓住金钱这个欲望”,给自己套上了一个重重的“黄金的枷”。在老太太和丈夫都死后,她积极分家,想尽办法分得财产。分家后季泽曾上她家找她,她 “心里疑惑他是来借钱的,加意防备着” 。最后她赶走季泽,为的是保住她的家财。她自愿走入那沉重的枷锁,将自己紧紧锁住。
之后的曹七巧心理开始变得扭曲。“她只能抓住黄金并从此走上一条自虐与他虐的变态复仇之路”。她将一切都报复在儿女身上。为了不让媳妇抢走她生命中唯一的儿子,她让长安几夜都陪她抽大烟,冷落妻子,不让她们有正常的生活。她给已经十多岁的女儿长白裹小脚,后来又间接逼迫长白从新式学堂退学,又干涉她的婚姻。曹七巧自己得不到幸福,也阻挠儿女得到幸福。她的心早已枯槁,长满毒瘤。她将自己的畸形人生强加到子女身上。曹七巧也从一个可怜的被害者变成了一个面目狰狞的害人者,一个魔鬼。
小说并没有像史书一样,直接描写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只是轻描淡写地抹上几笔,大多也只是以一种侧面的方式加以叙述。张爱玲就是截取大历史中的沧海一粟,把一个个小片段有机地拼接,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她眼中的世界。豪门斗争,小人物的悲喜,社会的动荡……一切都在一个家族的故事中若隐若现。看似隐身的社会大环境,实际上已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她的小说人物……和现实人物的距离只有半步之遥。”
张爱玲的《金锁记》不仅从作者自身的视角阐释了她眼中的历史,更是用自己的一笔一墨书写历史,参与到历史的建构当中。“一方面,文学是在社会历史语境中形成的;另一方面,文学自身也对这种社会历史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学与历史具有‘互文性,……历史事件转化为历史文本,历史文本转化为社会公众意识,公众意识又转化为文学,而文学又影响着历史事件向历史文本的转化结果 ”张爱玲的这部小说以自己的感召力呼吁人们关注当时的社会,用曹七巧这样一个既可恨又可怜的女性形象呼吁人们关注当时女性的生存状态。曹七巧不过是社会的牺牲品。造成她畸形人生的根源是社会的扭曲变形。读者透过这个女人的一生,窥探到当时社会的畸形扭曲。由此,张爱玲就成功地将“历史事件转化为历史文本,历史文本转化为社会公众意识”,进而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昌宗. 跨学科文化批评视野下的文学理念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任亚娜. “黄金枷锁中的凄美苍凉---试析《金锁记》中曹七巧人性泯灭的心路历
《文化科研》.
[3]“文学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的双向阐释.
http://www.zkxww.com/PAPERS/lunwen/wenxue/dd/200903/90894.html陶水平.
[4]张爱玲.《金锁记》.香港:女神出版社
[5]张子静 季季. 我的姐姐张爱玲.香港:文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