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武
楹联和壁画是名胜古迹的一大特色,它起着宣传推介名胜古迹和教化世人的作用。但是有一座古代县级衙门中的楹联和壁画却是用来警示它的主人的。
这座县衙在河南省内乡县城东大街,座北朝南,占地2万平方米,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县衙始建于元朝大德8年(公元1304年)。县衙前的一幅壁画、中轴线上的六副对联、屏门上方的一幅扁额,共八项内容显然是说给县衙主人“县令大老爷”听的,是要求“七品县令”要这样做的。当官不容易,当个好官更不容易。从八个方面警戒县令,警钟在此,请尔谨慎。
县衙大门的前边是宣化坊,宣化坊的前边有座照壁,上边雕刻一幅画,画中有一头兽抬着头,张着血盆大口,长着一双贪婪的目光。这头兽象麒麟,但不是麒麟,据说古代有这种动物,但在现时动物世界中已没有这个物种。它叫“犭贪”(tan),是民间传说中最贪婪的兽。它能呑下金银财宝,还想吞下太阳,最后忘乎所以,落一个死无葬身之地的可悲下场。来此做官的县令在没走进县衙之前首先看到这幅画,可谓当头第一警戒,警告县令要廉洁从政,切勿贪污腐败,千万不能当贪官哪!你如果“廉”字做不到,像那个“犭贪”一样,那么你的下场也同样是可悲的。
县衙的大门是朝南开的,上写“内乡县署”四个大字的匾额挂在上边,两边的墙呈“八”字形。历来老百姓常讽刺衙门是“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大门两边挂着对联。上联是“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下联是“爱郦民十年踏地脚跟牢”。按从前往后的顺序,它是县衙的中轴线上第一副对联。“菊潭”,内乡县历史上曾称“菊潭县”。“郦民”中的“郦”字为什么不用“黎”,原来内乡历史上也称“郦县”,因而把内乡的老百姓称为“郦民”。“一柱擎天”出自宋史,在《宋史·刘永年传》中说,“仁宗使赋《小山诗》,有‘一柱擎天之语”。“一柱”主要是比喻担负重任的人,用在县衙这个地方,是把县令比喻为地方上的一根柱子。对联中的“天”意指“天子”,也可理解为上级。县令像根柱子一样,上联着天,下联着地,既要对上级负责,又要对下级负责。“头势重”意在责任重大。对联寓意清楚,受皇帝之命来当县令,这副担子不是轻松的,治理一个县,要爱护百姓,公正公平,像一根大柱子一样,深深扎在群众之中。这副对联是对县令的第二警戒,告诉县令你责任重大,切勿敷衍塞责,“头势重”呀!
走进大门往前走百米甬道可见到县衙的仪 门。这是县衙的礼仪之门,凡新官到任,同级或者上级官员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衙内僚属迎至仪门。仪门两边也有对联,这是县衙的中轴线上第二副对联。上联是“东襟白水西带丹江商圣故里”,下联是“北接秦晋南瞩荆襄郦邑菊源”。这里是古代商圣范蠡的故里,东边对着白水,西边连带着丹江,这里又是历史上的“菊潭县”和“郦县”,北边连接着陕西(秦)、山西(晋),往南瞩目荆州和襄阳(属湖北省)。妙联!把内乡的地理位置巧妙地用名人、古县名与相邻的省、市连起来。这是县衙的中轴线上第二副对联,不仅是讲内乡的地理位置,而且深层的内涵可谓对县令的第三警戒, 喻示县令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切勿心中无数。它提醒县令:我的位置是这里的父母官。身为父母官就要为百姓服务。不论大事小事,不论难事烦亊你都要不辞劳苦,担当起这里的责任。既要对上级负责,也要对黎民百姓负责。
走过仪门穿过碑坊,拾级而上来到雄伟、高大、森严的县衙大堂。中央设置暖阁和知县公堂,屏风上的“海水朝日图”意寓清似海水,明似日月。公堂前边的地上铺着两块青石板,是原、被告下跪的地方。看着这两块已被深深磨损的跪石,会仿佛看到有多少原、被告跪在上边,听从县令的发落。大堂内摆着各种刑具,显示了大堂的威严。大堂是县令发布政令、处理政务、举行庆典、审理重大案件的地方。大堂两边的对联是“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这副对联,把人与天、民与国紧紧地联在一起。县令是皇帝“天子”的命官,欺侮老百姓如同欺侮天子,不要去欺侮呀!辜负了老百姓如同辜负了国家,能忍心去辜负吗?这是县衙门的中轴线上第三副对联。可谓对县令的第四警戒,爱护老百姓,一切为了老百姓,这是政府的根本宗旨,切勿欺压百姓,辜负“天子”的期望。
穿过森严的大堂,紧连着宅门,两扇门并不大,它为二堂的屏障,又称屏门。这道屏门平常关闭,人只能从两侧过往,只有新任县令到任或者迎接上级官员到此,门才打开,以示恭敬。二堂和屏门之间的院子是县令从大堂退堂后小憩的地方。县令要在这里对重大亊件进行思考、研究,然后再上大堂进行宣布。屏门的上方挂着一块较大的匾额,上写六个凝重浑朴的大字:天理国法人情。“天理”意指自然规律,“国法”是指国家的法律,“人情”是指民情、民意,不是指“开后门”的意思。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写“民意”或“民情”呢?据说原即为“天理国法民情”,只因避讳唐朝李世民的“民”字,才改为“人情”。你瞧瞧,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名字老百姓不能用,就连他其中的一个字也不能随便用,这就是“天子”的厉害。这块匾额挂在这里最合适了,县令在研究重大亊情的时候看着这“天理国法人情”几个大字,一定要认真思索,谨慎从事。这一块匾额可谓之对县令的第五警戒,“天理国法人情”是县令处理一切亊情的行动纲领,切勿背道而驰。处理亊情符合自然规律,遵守国家法律,又符合民意,三者统一,容于其中,老百姓能不欢迎吗!
走进县衙二堂环视四周,跟大堂比较起来,这里好像少了点森严;望着高悬堂内、上写“琴治堂”三个大字的匾额,这里又好像增添了几分温情。二堂是县令对案件初审的地方,也是调解民事纠纷的地方。二堂两边的柱子上挂着县衙的中轴线上第四副对联。上联是“法行无亲令行无故”,下联是“赏疑唯重罚疑唯轻”。这副对联可谓之对县令的第六警戒。告诉县令这是处理亊情应掌握的基本原则,切勿滥用职权。上联是说在办案和推行重大决策时,千万不能感情用事,要依法办事,不能因亲友或上司的关系而贪赃枉法,殉私舞弊。下联的意思说,对举报出证而审明的疑难案情者,给予重赏;对尚未查明的疑难案情从轻发落,以免冤枉好人。这个基本原则对县令的要求合法、合情、合理,县令遵照这个原则办事,自然会不出差错,受到人民的拥护。endprint
二堂后边的院子叫公署院,是县衙师爷的办公地方。一棵有700多年历史的桂花树,高大枝叶繁茂,给这个院子带来几分清凉。中秋季节开花之时,清香四溢。从这个院子到三堂院子要过一道门,门两边挂着县衙的中轴线上第五副对联,上下共32个字,“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这副对联可谓之对县令的第七警戒。告诉县令要经常深刻反思,切勿一意孤行。当县令在大堂、二堂处理完公务,回三堂经过此门看到这副对联,一定要深刻反思,进行总结。为政不在言多,老百姓看官是否勤政,不是看你说了多少,而是看你做的如何。因而县令要时时刻刻反省自身,对的坚持,错的纠正,克己而出。严格要求自己,识大体,顾大局,把关系国计民生的亊情办好。
县衙最后一个院子是三堂大院,比前边的公署院大了很多。同样有一棵历史悠久的桂花树常年青枝绿叶,给这个院子增添了无限生机。即使在炎热的夏天,站在桂花树下也感到凉爽了很多。高高台阶的三堂气势雄伟,进伸长而宽阔。这里是县令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政亊和办公起居的地方,一些不宜公开审理的特殊案件也在此审理。三堂两侧挂着县衙内字数最多的对联,是中轴线上的第六副对联,共44个字。上联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下联是“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从第一警戒开始,这应该是对县令的第八警戒。它告诉县令要襟怀坦白,切勿高傲自大。要正确对待荣辱和官民关系。它的总体意思是得到一官不要以此为荣,骄傲自满;只要是真心为百姓办事,即使卸掉乌纱帽也不是耻辱;不要说当一官没用,一个地方全靠一官治理。吃的是百姓饭,穿的是百姓衣;不要认为老百姓可欺,时刻记住自己也是老百姓中的一员。荣与辱、官与民的关系总结的入木三分,且充满了深刻的哲理。荣辱皆当一秋风,为民皆当一世情。多年以来,先后有十几位中央领导到此参观,无不对此联赞赏有嘉。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1994年10月来此参观后,高兴地把这副对联全文书写后赠给县衙博物馆留念。
望着县衙内挂着的一面铜锣,似乎看到县令坐着八抬大轿,衙役在前面鸣锣开道的场景;望着县衙内的各种刑具,似乎看到衙役在对犯人施刑的情景;看着县衙内的堂鼓,似乎听到老百姓击鼓喊冤的声音;面对公堂,似乎听到县令重重拍惊堂木的声音。八警县令,不知是否警醒衙内的“县令大老爷”们?这些“县令大老爷”们不知是否是这样做的?这座县衙门有很多县令在此为官,仅清朝统治期间有历史记载的就有112位。若往前追述就更多了,这中间有清官、也有庸官,有昏官、也有贪官。虽然内乡县的《县志》没有把他们分类记载,但老百姓心里有杆称。他们颂扬清官,斥责庸官,痛斥昏官,唾骂贪官。历史在这里深思,时任县令在这里深思,当今官员若来此参观,也应以此深思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