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蕊 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 455000
笔者对72例胎儿窘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随机等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以及过氧化碳酰胺治疗,鉴于过氧化碳酰胺治疗能够提升胎心的恢复率,降低新生儿的窒息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在我院妇产科住院治疗的胎儿窘迫患者72例,患者年龄21~46岁,平均年龄(30±4.78)岁。怀孕周期为36~42周,平均周期为(38±0.97)周。其中,初产妇有50例,经产妇有22例,且54例为急性胎儿窘迫患者,18例为慢性胎儿窘迫患者。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措施,即予以常规吸氧,行左侧卧位,并给予患者开通静脉通道,于250ml 5%葡萄糖注射液内加入1g维生素C,行静脉滴注。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过氧化碳酰胺治疗,即于250ml 5%葡萄糖注射液内加入1g过氧化碳酰胺,控制滴注时间不得低于1h。
1.3 观察指标 以Apgar表作为评分的标准,于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和10min分别进行评分,每个项目分值在0~2分,10分为满分值。分值为0~3分表示重度窒息,分值为4~7分表示轻度窒息,分值在8~10分表示新生儿正常[1]。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一般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胎心率的恢复率对比 经不同治疗方式的有效实施,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实验组患者在胎心率的恢复速度上有明显优势,恢复例数为31例,恢复率达到86.11%;对照组的恢复例数为19例,恢复率达到52.78%,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新生儿的窒息率对比 实验组有8例新生儿出现窒息症状,窒息率达到22.22%;对照组有24例新生儿出现窒息症状,窒息率达到66.67%,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的窒息率对比〔n(%)〕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所以大多妊娠期产妇在分娩的方式和实际效果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产妇都会选择实施分娩镇痛,在分娩的过程中,尽管已经排除了诸如产道、羊水和产力等因素对产妇的影响,但仍然可能会出现胎儿窘迫症状,这是由于产妇的胎心出现变异后,影响其镇痛分娩,进而引发胎儿窘迫[2]。当前,胎儿窘迫已经成为我国各医疗机构妇产科中经常遇到的一种临床综合症状。
胎儿窘迫即为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出现了缺氧的征象,会严重危及到胎儿的生命健康,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育、胎心音及胎动异常等。该病症一般发生于产妇临产的过程中,产前期的胎儿窘迫表现为胎盘的功能出现障碍,也有少部分是在产妇妊娠的后期出现。此外,胎儿窘迫还具有高患病率以及高死亡率的特点,如果胎儿窘迫的症状已经非常严重,就可能会使胎儿出现严重缺氧症状,进而导致其失去代偿功能,并损伤其中枢神经。严重的情况下,该病症还会危及胎儿的生命。
针对胎儿窘迫患者的治疗,较为常见的方式是常规治疗、过氧化碳酰胺治疗等,由于常规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没有受到推广与应用。而过氧化碳酰胺治疗却具有显著的优越性,这是由于过氧化碳酰胺本质上是一种强氧化剂,以双氧水作为主要的延伸来源,经过机体的肾脏之后再排出体外,因此不会对机体造成任何伤害或刺激。加之过氧化碳酰胺易溶于水,被注入机体之后,会分解,受过氧化酶催化后,就能释放出氧。当氧与血红蛋白直接融合之后,进入至腺粒体与细胞膜,可使血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得以有效提升,使胎儿缺氧症状得到控制[3]。本组对象中,行过氧化碳酰胺治疗的实验组患者胎心率的恢复率达到86.11%,新生儿的窒息率达到22.22%,其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更加显著。由此可见,给予胎儿窘迫患者行过氧化碳酰胺治疗,不仅能够提升胎心的恢复率,还能有效控制新生儿的窒息率,对于提升患者的临床效果具有显著意义,值得各大医疗机构临床推广使用。
[1] 牟英辉,王立娟,张仙儒,等.过氧化碳酰胺用于急性胎儿窘迫346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6):80-81.
[2] 邹湘林.过氧化碳酰胺联合维生素C对产程中胎儿窘迫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5):23-24.
[3] 曾燕霞.过氧化碳酰胺治疗胎儿宫内窘迫160例效果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6):90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