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坤荣
问题教学法以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情境创设而提出问题后,以目标为引导,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整合学习情况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
问题教学法转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历史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较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集中注意力,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但需要注意,问题的提出需借助情境进行,但又不能太注重情境的内容而忽视的了问题。
首先,可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如,在《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教学中,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请学生讲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也可请学生讲讲西方的人类起源传说。然后,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通过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从传说过渡到历史知识学习,更贴近学生生活。
其次,可利用话题或辩论等方式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初中历史中的中国历史部分很多知识都是学生较为熟悉但没有具体了解的,基于这一点,教学中教师可综合其他学科知识,以话题或辩论等方式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如,在《秦王扫六合》的教学中,教师以长城图片与电影《英雄》片段引出秦始皇,然后展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提出问题:“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自己反被杀害,也没有阻止秦国攻取燕国。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为什么由秦国完成了统一?”启发学生进行教材阅读。
二、目标引导,自主学习
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有了阅读的欲望,此时教师就可向学生明确目标,引导学生初步自主阅读教材,从而获得初步的知识构建。在自主阅读教材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根据目标把握主要知识点,另一方面则要鼓励学生根据阅读情况大胆提出问题。
首先,要以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目标引导过程中,因学生是初读,目标一般以知识目标为主。如,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二十四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等。
其次,在学生自主阅读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往往代表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思考。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就提出“为什么这次战争叫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问题。教师紧扣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从而联系起第一次鸦片战争内容,了解列强对祖国的侵略。
三、合作探究,分析问题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此时,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整理出关键问题,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该课时的学习要点,在讨论、交流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构建历史知识。
教师提出的问题一方面要能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另一方面则要具有层次性,要在学生解决前以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这样才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如《内战的烽火》教学中,针对“重庆谈判”一目提出问题:“想想美国为什么要支持蒋介石发生内战?蒋介石急于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他是否为了‘国家大计‘以国家利益为重?其真实意图是什么?毛泽东是否应邀到重庆谈判?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毛泽东还应不应该赴重庆谈判?”然后转入“转战陕北”探究中,以《毛泽东率领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图展示引导观察,提出问题:“图上的事情发生在哪一年?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结果如何?”引导探究,最后再进入“挺进大别山”探究。
四、教师主导,总结归纳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而因学生知识所限,讨论过程中不一定能全面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精讲释疑的方式为学生答疑解惑,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系统认知。需要指出的是,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但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讲授而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如在《洋务运动》教学中,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难点。教师以问题“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你怎样看待洋务运动”引导探究后要明确指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同时充分肯定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理解。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有效历史课堂的顺利开展。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洵溪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