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光,张 昕
(大连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2007—2012年大连市中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及素质特征分析
白 光,张 昕
(大连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对来自2007—2012年各年度大连市初、高级中学向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申报的基础数据分类测算、汇总,分析中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及素质等体质指标的变化特征,为提升大连市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体质指标;中学生;大连
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中学阶段,中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状况广受关注,习近平主席在“十二运”开幕之际强调: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虽然表明:中小学生的耐力素质指标持续下滑趋势已经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是大连市初、高中学生近五年健康体能状况总体上均没有显著改善。因此,青少年体育教育工作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切实抓紧抓好。
1.研究对象。大连市2007—2012年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全体初、高中男女学生,含城市和农村。
2.研究方法。本研究的调研数据来自2007—2012近六年各年度大连市初、高级学校向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申报的基础数据,根据研究需要对与中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及素质相关并综合考虑测试样本数量、男女中学生的生理特点等因素选定本研究指标。对本研究选定的相关指标采用EXCEL再进行分类测算、汇总并制作图表。
1.身体形态。近六年大连市初中学生标准体重仍不足30%,高中男生已达40%;偏轻体重倾向初中生超过45%,高中生近40%;农村中学生的肥胖率突增,特别是高中;农村标准体重的中学生高于城市。
2.身体机能。①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大连市近六年中学生的循环机能良好以上比率初中总体增加,高中有下降态势,初中不及格率显著下降,高中却明显增加。超过40%的中学生需要努力提升心血管系统机能。②肺活量。大连市初中学生呼吸机能良好以上水平连续两年呈下降态势,高中有提升,农村好于城市。不及格水平城市呈上升态势,初中好于高中,城市好于农村。中学生总体需要加强呼吸机能的比例超过70%。
3.身体素质。①掷实心球。近六年大连市中学生上肢力量良好以上水平初、高中学生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初中好于高中,农村初中优秀率提升超过20%,不及格率整体下降,农村中学生下降幅度显著,总体城市中学生超过40%有待提升上肢力量,农村则少10%。②立定跳远。近六年大连市中学生下肢力量初中下降,高中提升,农村好于城市,城市初中生下降幅度较大。不及格率初中生有一定程度提升,特别是城市增长幅度较大,城市高中生略有下降,农村则有小幅增加,中学生总体超过40%需尽快提升下肢力量。③仰卧起坐。大连市中学三四年级女生近六年腹肌力量优秀水平城市下降,初中好于高中,农村大幅度提升。中学生不及格率大幅度下降,农村好于城市。平均超过45%的学生仅处于及格水平,超过一半的中学女生腹肌力量有待提升。④坐位体前屈。近六年大连市中学生柔韧素质有提升,初中好于高中,良好以上水平接近60%,不及格率有回升,农村高于城市,高中不如初中,超过40%初中学生柔韧素质有待提升。
4.健康体能综合情况。①总分。大连市初中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近六年呈缓慢上升态势,城市增长13分,总体上农村高于城市,但依旧没有突破及格水平。城市男生分数最低,农村女生分数最高,相差6分,仅农村女生达到了良好水平。(详见下页图1)②评定等级。近六年大连市中学生健康体能综合评定优秀率总体上是提升态势,高中好于初中,不足10%。初中良好以上水平不足50%,高中略好。不及格比例初中高于高中,平均不足20%。城市初中生健康体能综合评定及格及以下水平比例最高,农村高中生较低。(详见图2)
图1 大连市中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比较
图2 大连市中学生健康体能综合评定比例比较(%)
近六年大连市中学生在身体形态方面:标准体重比例不足三分之一,城市初中生偏轻体重倾向和农村中学生的肥胖现象较为突出。身体机能方面:呼吸机能连续呈下降态势,农村好于城市,大多数中学生亟待提升。循环机能初中明显好于高中,需要努力提升的比率远远低于呼吸机能。身体素质方面:上肢力量有较大幅度提升,初中好于高中。下肢力量初中下降,高中提升,农村好于城市。女生腹肌力量农村大幅度提升,不及格率大幅度下降,有待提升的比例超过一半。柔韧素质有提升,多数达到良好以上水平。健康体能总平均分:健康体能总平均分缓慢上升,尚未突破及格水平。综合评定优秀等级:总体提升态势,高中好于初中,达到优秀的比例偏低,不及格比例仍较高。
[1]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R].2011-09-02.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Z].教体艺[2007]8号文件.
G635.5
B
1674-9324(2014)01-0135-02
201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自选项目(L12DTY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