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院校中国音乐史教学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2014-02-20 06:59刘茜
艺术评鉴 2014年1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

刘茜

摘要:中国音乐史这门课程发展至今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经过了几代人的探索和浇灌,这门课程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入透彻。因此它在音乐院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可是经过大量的研究调查表明,这门课程的教学结果不是想象中那么让人满意,许多音乐院校的学生认为它太枯燥,缺乏实用性和趣味性,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质量差强人意。所以,笔者在这里提出一些音乐院校在中国音乐史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希望改变音乐院校现有的教学模式,以充分调动音乐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音乐教学不断完善,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音乐院校 中国音乐史 课程教学

中国音乐史作为音乐院校本科阶段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历史学与音乐学交叉渗透的一个学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古代音乐史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两个部分,共开设两个学期,每周授课2学时。它不同于一般的音乐表演技能课(如声乐、器乐)采用一对一教学模式,而是大班教学。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能更多地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培养基本音乐素养。在现今课堂教学中,中国音乐史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甚至有许多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这门“枯燥乏味”的课程。如何充分调动音乐院校的学生学习“中国音乐史”的积极性成为了许多教师面临的难题。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国音乐院校中国音乐史教学课程的探索和分析,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提出相应的建议,望能为音乐院校的教师和教务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一、传统音乐史教学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课堂教学氛围压抑,缺乏积极主动性

现如今,大多数音乐院校中国音乐史这门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是讲授法,即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分析音乐史实,而学生单纯地在下面做笔记。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将该课程简单地认为是一门历史课,缺乏积极主动性。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的教学氛围压抑,学生沦为记笔记和应付考试的机器,缺少与教师之间更深层次的沟通与思想上的融合,这样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了。没有与当今发展迅速的科技与经济相对接,没有真真正正去独立思考中国音乐两千年历史的发展变革和发展脉络,也就谈不上达到了这门课程真正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模式呆板单一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在学习。过去教学模式中,教师多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这种模式往往遏制了学生们对中国音乐史学习的能动性。即便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都已经开始倡导“双主体”的教学模式,而高等教育的课堂中仍旧使用着过去呆板单一的教学模式。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音学院校的学生往往对这些理论知识不感兴趣,欠缺一种发散性的思维。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让中国音乐史这样一门门内容丰富的课程不显得呆板和压抑,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国两千年音乐文化史的魅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学校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从学校的角度看,对中国音乐史学科的重视性普遍没有声乐和器乐这方面的专业课程的高。学校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态度,那学生肯定也会懈怠,丧失学习激情。如果以音乐教育心理学的方向来看,单纯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学习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学习动机,二是学生本身能力。对于音乐院校的学生来讲,学习动机十分重要,目前大多数音乐院校的学生找不到学习中国音乐史这门课程的动机,他们认为中国音乐史理论的知识太多,又没有在实践中发挥具体作用,从而丧失了对中国音乐史学习的兴趣。就单纯抱着考试过关,以拿到学分为目的的学习,其教学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对中国音乐史的学习动机不明确,是造成该门课程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音乐史课时缩短,学生课业繁重

因为各个音乐院校的各种课程开设逐渐增多,但是课时始终有限,使得中国音乐论史这门课程的课时不断被减少压缩,而原有的中国音乐史课程内容并不会减少,这相应的给学生与教师都带来了压力。教师如何将繁多的知识合理安排在每个课时上,学生如何将课堂上的知识消化掌握,都成为难题。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课业负担加重,疲于应付考试,便没有更多的精力放在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国音乐史这门课程上了。

(五)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忽略课程学习过程

对于中国音乐史这门课程,虽然是作为音乐院校中的必修课程,但是其考核方式最后只有一场笔试,以期末卷面考察这种单一模式来衡量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果,过分关注考试分数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成为了学生们过关的必备法宝,考试成绩的好坏是教师与学生最为关心的话题,而忽略了学生在这一学期真正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目的。因为仅仅靠书面上理论知识无法使学生对中国音乐史有全面的了解,这种考核方式最终会阻断学生的学习思路,难以真正的达到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

二、针对教学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一)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教师进行中国音乐史的课堂教学时,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动力。逐渐转变师生主体位置,以学生为中心,把音乐知识的学习和对音乐史兴趣的培养有机融合起来。把对兴趣的培养作为主要理念,使学生有兴趣的学,这将会改变学生在中国音乐史这门课程中被动接受知识,被动学习的状态,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教学氛围,教师讲授方式的改变,交流态度的改变,都会充分转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地位。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并且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中国音乐史的艺术魅力及其带来的心灵的充实和愉悦。

(二)调整传统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多媒体的进步,学校使用多媒体授课已不再新鲜了,所以我们更要利用好先进的技术,运用各种多媒体形式加强其传播效果。例如使用flash软件处理各种音频和视频,用photoshop进行图片的编辑和整理,在实践中使用dv进行录音采录和拍摄记录。逐渐转变思想,理论的知识不仅仅只可以用书本展现,多媒体艺术一样能够做到,让课本上的知识显得不再生硬呆板。而这种新的艺术可以让中国音乐史这堂课显得更加丰满立体生动,音乐院校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更容易,让学生充分领略到中国音乐史这门课程的乐趣所在。endprint

(三)结合自身特点教学,重视打造音乐院校特色教学模式

结合自身特点教学,就是要结合各音乐院校自身所在地区,充分挖掘本地区的音乐历史知识。在我国,任何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音乐发展历程,无不彰显本地区独具特色的音乐历史文化魅力。因此,可以将这些内容加入到本地音乐院校中中国音乐历史的课程内容中去,既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本土的音乐历史文化,又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本土音乐文化的激情。打造音乐院校独特的教学模式,就是要利用音乐院校自身的发展历史。具体教师可以在中国音乐史这门课程上课过程中上加入本院校有过的杰出贡献,优秀人物事迹,和曾经产出的经久不衰的优秀音乐作品,让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学校有了一个充分的了解后,更能产生自豪感,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四)关注学科动态发展,及时减轻课业负担

在音乐院校中中国音乐史是一门史论课程,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经过音乐史专家们的艰辛努力,课程内容本身在不断地被丰富,不断地往更深层次的高度发展。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音乐史课程的传授者们可以固步自封,如果对学科知识的发展动态漠不关心,就难以在教学研究中得到创造。一味以教材为依据,而不适当的进行挑选和新知识观念的注入,容易把一些过时了的,不必要的信息传递给学生,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音乐史不应是死记硬背的,没有生命力的学科。所以教师要及时补充和更正关于中国音乐史的相关最新信息,注重学科的动态发展。

(五)完善学科考核体制,丰富考察形式

为了避免音乐学校很多学生临近期末“临时抱佛脚”这种学习现象,在中国音乐史学习过程中重视学习的每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时时进行考核评价,具体的措施可以是根据每次课堂提问回答积极的人,和课后完成作业情况好的同学,让期末评价尽量做好考教分离,并且做到尽可能给每一位同学都建立客观的综合性的期末总结,丰富考察形式,用平时的考查成绩再加上期末的卷面考试成绩,就可以指定出一套科学的标准的考核标准。其次,在期末中国音乐史考核评价上,能够尽量对每个学生进行适当的量化和具体化,让每个学生在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得到个人的提升,已达到师生之间相互激励和交流,充分发挥音乐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

三、结语

总的来说,音乐院校的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中国音乐史是一门宏观的课程,需要做到有条理,有逻辑,有独特的方法和独特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有兴趣的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学习能力,并且在实践中全面掌握中国音乐史这门理论课程,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中国音乐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彭丽.“中国音乐史”教学改革初探[J].齐鲁艺苑,2001,(02).

[3]吕峰.高师音乐教学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4]刘沛.传统教学评价与素质教育的悖论及评价的换代方案[J].中国音乐,2004,(02).

[5]柳青.对中国音乐史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云梦学刊,2004,(02).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三创”教育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方式初探
浅析舞蹈表演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和创新
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课堂中如何培养学困生沟通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