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时空的踏鼓舞
——济宁汉画像石踏鼓舞形态研究

2014-02-20 03:50
济宁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百戏画像石济宁

王 岩 杨 柳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舞动时空的踏鼓舞
——济宁汉画像石踏鼓舞形态研究

王 岩 杨 柳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踏鼓舞是汉代形成的一种独有的舞蹈形式,舞伎足着珠屣在平放于地的鼓面上腾跃旋转,并分别以身体的各个部位击打鼓面,是一种舞蹈奇技。目前发现的济宁汉画像石中,有两处画像展现了汉代踏鼓舞艺术形象,这两幅百戏图中的踏鼓舞给我们传递了浓郁的汉代舞蹈文化信息。

汉画像石;济宁;踏鼓舞

济宁是我国发现和保存汉画像石最多的地区之一,嘉祥武氏祠汉画石刻早就闻名中外;曲阜、邹城收藏的汉画像石被众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所瞠目;微山县两城山素有“汉画像石之乡”的赞誉;济宁郊区、鱼台、金乡、兖州等其它县区亦有大量发现,画像风格或精细纤小,或粗犷奔放,千变万化,展现了汉代社会面貌、风俗习惯及艺术体育等等方面的资料,成为研究汉代历史的珍贵形象资料,从这些为数不多的资料中我们发现了汉代舞蹈艺术形象----踏鼓舞。

踏鼓舞是汉代形成的一种独有的舞蹈形式,舞伎足着珠屣在平放于地的鼓面上腾跃旋转,并分别以身体的各个部位击打鼓面,是一种舞蹈奇技。史书中所有关于踏鼓舞的描述,也没有汉画像石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目前发现的济宁画像石中,有两处画像展现了汉代踏鼓舞艺术形象,这两幅舞图均是“百戏”图中的“踏鼓舞”图:一幅是嘉祥武梁祠汉石画像舞图(见图一),地上排列着五面鼓,一舞人穿着宽衣长袖舞衣俯身鼓上,双膝,双足和一手均触及鼓面,一手臂反扬舞袖扭头仰视,左右两人跪地,面向舞鼓者,两人左手均持鼓槌,扬臂飞舞,似正与舞者配合表演,相机击鼓。此画像左面还有六位乐人,三男三女,分别奏瑟,排箫,还有拂袖的歌者。这幅乐舞画像石,刻画的极其生动,形态逼真,表现出了当时的人们豪爽奔放的性格,展现了汉代舞蹈技艺融合的发展特点。另一幅是济宁古亢父城画像石舞图(见图二),也是地上有五面鼓,鼓上有三个舞人做倒立和虎跳的动作,这幅舞图展现了表演技巧动作,可以看出当时的舞人舞动的力度和速度的配合达到了一定的高难度。这两幅踏鼓舞图充分表现了汉代是舞蹈技艺大融合的时代,也呈现出踏鼓舞的高超绝技。

这两幅百戏图中的踏鼓舞给我们传递了浓郁的汉代舞蹈文化信息:

第一,佐证了我国古代乐舞中以舞蹈为中心的特征。我国古代的“乐”是由诗、歌、曲、舞组成,那么究竟以谁为中心?在画像石给人们留下的当时的百戏图的表演场景来看,舞蹈的场面总是占有比较大的空间,或是位于图的中央,两边伴有歌乐者,或是位于图的一侧,但舞蹈表演区域在表演者中占据的空间较多,比较醒目,另一侧则有歌乐者相辅。武氏祠的踏鼓舞图,充分阐明了舞是“乐”

的中心。画像中三个舞伎表演踏鼓舞,一旁有乐伎和歌伎的表演相辅,更凸显了舞的重要性。古亢父城的舞图则是在百戏图的中间位置,舞技高难惊险,一边有乐者,一边有杂耍等表演相称,令人过目不忘。第二,这两幅百戏图所呈现的踏鼓舞,均展现了汉代舞蹈技艺结合,注重舞蹈意境的刻画,从体态技术上展现了舞艺精湛。如武氏祠画像的中间舞人双足,单膝,单手,四处触及四面鼓,并且姿态舒展自然,古亢父城画像的从鼓上做虎跳中出现了三人不同的舞姿形态,有敲击、踏跳,有俯身、跪立。这说明古时以舞为重是指“舞艺”的分量之“重”,技巧含量之“重”。这两幅图向世人展示了汉代的舞蹈是将舞蹈的舞艺和杂技及武术的技巧紧密地揉合在一起,使“舞”更复杂、更惊险、更高难,强化了舞蹈本体的审美特性,这是中国舞蹈的一个“质”的飞跃。

从注重技术技巧方面证明了汉代是我国第一个与外域舞蹈结合的、俗乐舞得到大发展的时代。汉代鼓舞的表演者有男有女,济宁地区的汉画像石中再现的踏鼓舞图都是男子舞图,充分展示了男子的刚阳气度,勾勒出感性化、动态化的雄壮之美,更能直接的体现出舞蹈与武术、杂技结合的技术技巧魅力,表现出汉代技艺融合的舞风,同时展现了当时的舞人能很好地利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来配和鼓共舞,表现出高超的编舞能力和表演水准。

一方面充分凸显了汉代粗狂、雄豪的美学个性,让人们领会到汉代舞蹈伸张厚重、舒展雄肆的审美境界,一方面更是宣泄人的内在情怀、张扬人性的一种发自人的生命本体的活动方式,或热烈奔放,或抒情洒脱。盘鼓舞是汉代的代表性舞蹈,是在盘和鼓上踏跳的舞蹈,踏鼓舞的道具只是鼓,但它们的舞姿舞容是相似的,都属于在鼓上舞动的鼓舞。东汉文学家傅毅曾在其著作《舞赋》中这样描写盘鼓舞:“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其少进也,若翔若行,若辣若轻,兀动赴步,指顾应声。”武氏祠的踏鼓舞图呈现了“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就是描述出“开始的动作像是俯身,又像是仰望,像是来,又像是往,是那样的雍容不迫,又是那么不已的惆怅,实难用语言来形容”,这组动作形象生动,刻画入神,看此画像:中间舞人双足,单膝,单手,四处触及四面鼓,并且姿态舒展自然,两边执鼓槌的舞人予以中间的舞人交流表演,形态各异,其动作幅度、方向互异中的对称美、平衡感,目视衣袖摆动及目视焦点的一致性,表现出热情奔放、飘逸洒脱之美;古亢父城的踏鼓舞图呈现了“若翔若行,若辣若倾,兀动赴度,指顾应声”,我们应这样理解到“像是飞翔,又像是步行,像是耸立,又像是倾斜。不经意的动作也绝不失法度,手眼身法都应着鼓点。”这幅舞图把舞赋中的描写刻画的淋漓尽致,画像中舞者在鼓上表演的高难度技巧,给人于惊险、震撼,其情态各异又不失和谐统一。这两组画像所呈现的踏鼓舞正如盘鼓舞,在展示技巧的同时也突出体现了傅毅所描写的“游心无垠,远思长想”、“在山峨峨,在水汤汤”、“气若浮云,志若秋霜”的高远情致。

第三,这两幅舞图还诠释了汉代人那种无宴不舞的生活所宣扬的舞蹈在人们生活中的的重要性。上至宫廷贵族,下到百姓民众,汉代人无宴不舞,从舞蹈的形态,舞人的神态,处处反映出乐舞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正是这种舞蹈的繁荣推动了汉代舞蹈空前的高度发展。两幅“百戏”图的“踏鼓舞”图表现的主题为当时社会喜悦、祥和气氛,两幅舞图均展示了宴会间的踏鼓舞表演:可能是专业舞者的表演;也有可能是赴宴嘉宾的即兴起舞,对酒当歌,情之所至。舞者袖式飞逸,神情自然平和,肢体有的舒展流畅、有的蓄势待发、静中含动,回眸环顾……画面和谐对称,舞美构图有层次感,犹如一幅天平盛世吉祥图,是东汉中兴初期社会现实缩影。由此可看出当时的人们对艺术的执着热爱,是汉代蓬勃雄浑的精神体现。

第四,这两幅踏鼓舞图展示了汉代人的创造智慧,勾画出舞蹈和谐、对称的画面,表现了舞者之间动作的默契配合,给人们展现出层次分明、形态各异、飞舞流畅的舞蹈场景。首先从这两幅踏鼓图的雕刻艺术而言,踏鼓起舞的动作立体感较强,深化了观赏者的视觉空间和悬念,增强了观欲望。从观众角度看,在鼓上起舞和地面作舞视觉效果是不一样的,精湛的舞技会直观的展示在人们眼前,客观上更强化了观众的观赏情趣和好奇心理。其次是汉代人对舞具的的创新和巧妙运用。汉代有许多以乐器为道具的著名舞蹈,其中踏鼓舞的道具就是乐器----鼓,就目前考古发现还无从得知当时鼓的制作规格和质地,但相传当时被舞人用来踩踏的鼓,中间是空的,这样踏起来不会刺耳,有弹性和放在地面上的稳定性,能发出悦耳的鼓声,使舞蹈节奏

感更加强烈,并且舞鞋上还镶有小珠子,蹋鼓点击时会发出动听的声音。这样,鼓不仅是乐器,又成为人们抒发情感和展现舞姿的最佳道具,由此踏鼓舞也就成为汉代人喜闻乐见的舞蹈,流传于民间和宫廷,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踏鼓舞是汉代舞蹈艺术中的一颗璀璨之星,集于了汉代舞人的创作智慧,精美的汉画像石给了我们石破天惊的震撼,使人们找回了失传已久的汉代鼓舞的舞韵舞容。从汉画像石的记载中我们了解到了汉代舞蹈的绝技----踏鼓舞的原型和表现场景、表现形式,这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舞蹈珍品。踏鼓舞的重现是人们的又一精神财富,踏鼓舞的传承应是我们舞蹈工作者的当前和今后的任务。只有传承发扬,它才能发展和进一步创新。踏鼓舞这一舞蹈技艺在智慧的汉代舞人中传播兴盛,可能是因为此舞种难度大,要求技巧高,在汉魏以后虽然渐渐消失了,但现今属于舞蹈范畴的高跷表演、舞狮表演、甚至于戏曲表演中的高台空翻,武术中的梅花桩演练等艺术形式中,一定有汉代踏鼓舞艺术成分的延续和借鉴、发展,有待于考古发现和专业工作者的论证。

百戏中的歌舞是真正组成琳琅满目的汉舞世界的表演形式。汉代大多的画像石中保存的各种丰富的舞蹈形象,较之文献记载更为真实生动,那些健朗明快、欣欣向上的舞蹈形象是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的象征,也诠释了汉代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汉画像石中的舞蹈形象,大多是汉代流传最普遍的百戏中的表演场景,它们是汉舞中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精神的舞蹈形象。济宁这两幅百戏图中的踏鼓舞,是以鼓而舞的道具舞,是百戏歌舞图中丰富多彩的汉代舞蹈之一,这两幅踏鼓舞图的再现,让我们深深体悟到百戏歌舞这种以豪迈的气度纳音乐、舞蹈、武术、杂技于一炉的方式,是汉代国力、气势在乐舞中的一种精神体现,也是汉代乐舞艺术大发展的标志之一。踏鼓舞可以是汉时宫廷及民间的表演舞种,也可以是现代舞台上华丽,美妙绝伦的舞蹈盛宴,我们会进一步去研究和探讨汉画像所蕴含的艺术精髓,让汉舞的踏鼓舞走入人们的精神世界,让更多的人们去了解它,感受它,使踏鼓舞真正成为跨越时限,舞动历史时空的艺术奇葩。

(责任编辑:王洪生)

Dancedy namic whenempty tread of drumdance makingJi ning Han stone step of encouraging form

WangYan,YangLiu
(Shan dong College of Arts,Ji'nan 250300,China)

foot drum dance is a unique form of dance of the Han Dynasty, the drum surface maiko foot with bead shoein a flat on the ground on jumping rotation, and the parts of the body on the drum surface, is a kind of dance acrobatics.The Jining stone relief of the Han Dynasty, there are two portraits show the Han Dynasty set foot inspired artistic image,inspired the two pictures show on map in the Han Dynasty dance culture transfer information rich to us.

Han stone gravings; Jining; Take inspiration

J705

A

1004—1877(2014)02—0074—03

(图一)

(图二)

2013-12-20

王岩(1975-),女,山东青岛人,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舞蹈史;杨柳(1975-),女,山东金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舞蹈史。

猜你喜欢
百戏画像石济宁
济宁华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山东济宁卷
济宁玉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
汉画像石墓出土仿木结构石立柱初步研究——兼谈白杨店画像石墓出土立柱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