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栋(阜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英汉视译类意群断句的认知路径
——心理空间理论视角
杨国栋
(阜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句子成分的心理对应物是各种不同的非言语心理空间;句法结构就是整合程度不同的非言语心理空间在语言层面的在线部署模式。英汉视译断句的认知路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在文本言语路标的指引下,认知主体以自己的言语心理空间与非言语心理空间为参照系,顺次动态内视文本作者或言者的非言语心理空间的过程痕迹。
视译;类意群断句;认知路径;心理空间
所谓视译,“就是视稿口译,就是一面听着发言人的发言,一面看着稿子,同时跟着发言人的速度,口头翻译出稿件的内容。 视译要求译员不断抢时间,在几乎无所准备的情况下,跟着发言者的速度,将发言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译出。”①秦亚青,何群:《英汉视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要顺利完成这样的任务,需要一定的策略。视译的策略有三:顺句驱动、断句与衔接。其中,顺句驱动既是理解策略又是表达策略,断句属于理解策略,衔接属于表达策略。限于篇幅,本文仅探索断句问题。视译断句的关键是确定视译单位,有的学者认为是意群或短语,有的学者认为是语结,有的认为是整个句子。然而,秦亚青、何群认为,“在视译中,完全凭单词、词组或意群、整句来断句都是不可行的。 大量的视译实践和教学都表明可以采用一种类似意群却又比它更加灵活的单位,我们可以将其称为类意群,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类意群作为视译的基本单位。“类意群是构成一个较完整的内容信息的基本单位。类意群应具备三个特征:相对独立的意义概念;在一目可及的范围内;能够通过连接语较灵活地与前后的视译单位结合。”②同①。“类意群断句”就是利用类似意群却又比它更加灵活的言语单位切分句子。如:Our teacher expressed briefly the main points of the lesson//in three sentences only//before the end of the class。其中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类意群,这样的句子切分法就是类意群断句。可以看出“类意群断句”比较有弹性,而且也符合视译工作的实际需要。
已有的教材、期刊论文(中国知网1994-2013)的数据表明,视译类意群断句的研究基本上属于应用层面,即如何根据句子表面结构特点进行断句,如:秦亚青、何群在其专著《英汉视译》中详细例析了视译单位类意群的在各种情况下的运用;姚文俊、王德丽以丰富的例子探讨了如何利用类意群断句视译含定语从句的复合句;③费影娉:《类意群在口译中的运用》,《科技信息》2010年第30期,第162-163页。费影娉结合自己的经验肯定了类意群在交替口译中的功用并就如何在交替口译中利用类意群断句提供了操作性建议。④姚文俊,王德丽:《浅析英汉视译中定语从句的视译》,《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第82-83页。目前,我们尚未发现以发展了的心理空间理论
为视角解释英汉视译类意群断句认知路径的研究成果,理论探索的自觉可能增进应用的成效,这是本文的出发点和归宿。
“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是认知语言学的经典概念,首先由Falconine提出。他认为心理空间是人们思考与说话时所构建的若干小概念包,以满足当前理解和行动的需要 (mental spaces are small conceptual packets constructed as we think and talk for purposes of local understanding and action.)。①Fauconnie,Giles&Mark Turner.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New York:Basic Books.2002.但概念包里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从 《我们思维的方式》一书的举例看,心理空间就是各种与个体生命体验和社会生活经验有关的直接或间接的心理意象的容器,实际上等同于非言语心理空间。这些容器的内容物有多有少,有简单的有复杂的。 具体来说,就是人们所经历的人、物(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动作、环境、时间、方式等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由如此种种关系而构成的事件或引发的情感。所以心理空间可分为人心理空间、物心理空间、数量心理空间、动作心理空间、环境(地点)心理空间、时间心理空间、方式心理空间、关系(并列、因果、条件等)心理空间、情态心理空间等。心理空间的内容自然是不真实的现实生活,而是其基础上的图景式或意象式的虚拟结构。
我们认为,除了以上谈到的非言语心理空间,人们的头脑中还有其它类型的心理空间。John R. Taylor认为,不同言语形式与相应的言语内容及其语用情景在人们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几乎同步地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痕迹。②Taylor,John R. The Mental Corpu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这符合语言习得的真实情景,话语,话语的所知和语用场合不可分离,话语总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对特定的人说的,而且折射认知主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的人、物、数量、动作、环境(地点)、时间、方式、关系(并列、因果、条件等)、情态等。这样,置身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不仅有非语言心理空间,还有语言心理空间、语用心理空间。这三种心理空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态映射、匹配。 言语心理空间由各种言语表达式组成,非言语心理空间由不同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意象或图景构成)
(大方框表示语用心理空间,双向箭头表示非言语空间的元素与非言语心理空间的元素相互动
因此,所谓“理解话语”就是在视、听文本(语用心理空间)时,在文本言语路标(言语表达式)的指引下,认知主体以自己的言语心理空间与非言语心理空间为参照系,体察文本作者或言者的非言语心理空间的过程和结果。 理解话语(言语表达式)的过程就是认知主体的言语心理空间与非言语心理空间的动态映射、动态匹配的过程;理解的精确度取决于非言语心理空间(脑海意象)的清晰度。
例如,“昨天下午他在我家高兴地吃了三个冰激凌,结果吃得拉肚子了。”本句中的子言语表达式“昨天下午”对应时间心理空间,“他”对应人物心理空间,“在我家”对应地点心理空间,“吃了”对应动作心理空间,“三个”对应数量心理空间,“红苹果”对应物体心理空间,“结果吃得拉肚子了”属于因果心理空间。也可以说“昨天下午他在我家高兴地吃了三个冰激凌”与“结果吃得拉肚子了”分别对应两个事件心理空间,二者之间的关联对应因果心理空间。当然一个句子的各个元素不可能对应所有的心理空间。
在具体的英汉视译环境(时间、地点、听众或观众、发言人、在手文本)中,认知主体接触(看到或听到)某一英语文本,在该文本言语构式连续刺激下,依靠文本言语路标的指引,认知主体以自己的言语心理空间与非言语心理空间为参照系,体察文本作者或言者的非言语心理空间。 如果文本言语与认知主体已有的言语心理空间的元素(子言语心理空间)相同或相似,认知主体就会完全脱离文本语言外壳,直接激活相应的非言语心理空间(个体生命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与其语用情景心理空间(也就是自己的社会交往经历)。
例如:
She angrily killed a thief with a pistol on the campus yesterday morning.
一句话对应的心理空间依次为:人、情态、人、方式、地点、时间。如果当事人了解这些表达式片段,又熟悉这些社会情境,脑海里自然自动出现这些非言语心理空间诸元素,摆脱了句子结构的束缚,实现了完全脱离文本语言外壳。否则,就要根据涉及到的英语表达式先激活母语对应表达式,然后启动相应的非言语心理空间,这样不能完全脱离
文本语言外壳。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言语折射的内容看,句子的认知心理本质是各种不同非言语心理空间的线性呈示;句法结构就是非言语心理空间在语言层面的在线部署模式,而且我们依靠语义与语用,而不是依靠语法(句法)要素来建构非心理空间。当然,本例She angrily Killed a thief可以视为一个复合心理空间——事件心理空间,或者干脆把with a pistol涵盖进去,形成更大的事件心理空间She angrily Killed a thief with a pistol。这样,该句子就有三种断句形式:
①She/angrily/Killed a thief/with a pistol/on the campus/yesterday morning.
② She angrily Killed a thief/with a pistol/on the campus/yesterday morning.
③ She angrily Killed a thief with a pistol/on the campus/yesterday morning.
第一种太琐碎,一般不用,常用的是第二、三种,当然第一种也是合理的,关键是,每一部分必须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心理空间,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合的,每一个心理空间都必须是相对清晰的头脑意象。 这,在认知心理路径上吻合了秦亚青、何群所说的“类意群”。两位先生(2009)认为“类意群”必须是相对独立的意义概念,必须在一目可及的范围之内,以便与后面的视译单位灵活链接。①秦亚青,何群:《英汉视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相对独立的意义概念”就是相对完整的非言语心理空间,“一目可及”就是所获得的该非言语心理空间必须足够清晰。
然而,如果我们看到的句子是It is surprised that she angrily Killed a thief with a pistol on the campus yesterday morning.,就可以有如下可能断句情势:
①It is surprised/that she angrily Killed a thief with a pistol on the campus yesterday morning.
② It is surprised/that she angrily Killed a thief/with a pistol/on the campus/yesterday morning.
③It is surprised/that she angrily Killed a thief with a pistol/on the campus yesterday morning.
其中①依次呈现的心理空间是情态心理空间、事件心理空间;②依次呈现的是情态心理空间、事件心理空间、方式心理空间、地点心理空间、时间心理空间;③依次呈现是情态心理空间、事件心理空间、地点心理空间、时间心理空间。
以上的例子解析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一个句子是由不同性质的类意群构成,类意群可以是词、短语甚至是从句,其心理对应物分别是整合程度不同的非言语心理空间。人们对非言语心理空间有自动完型的潜质,倾向于把小的非言语心理空间整合为较大的,较大的非言语心理空间元素更多,也更复杂,表现在言语层面,言语表达式就更长。译者心理上的类意群的大小,即能否一意可及,取决于译者的语言水平和人生阅历。语言水平越高,人生阅历越丰富,一意可及的范围越大。
总之,从认知层面上讲,作为句子的言语表达式是不同非言语心理空间的线性呈示;句法结构就是非言语心理空间在语言层面的在线空间部署模式。 英汉视译类意群断句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在文本言语路标的指引下,认知主体以自己的言语心理空间与非言语心理空间为参照系,依次动态体悟文本作者或言者语用心理空间辖域内的非言语心理空间的过程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其他视译形式的类意群断句与英汉视译类意群断句有着相似的认知路径,只不过涉及的言语表达式语种不同。
On cognitive trace of sense-group-alike segmentation in sight-interpreting——In view of mental spaces
YANG Guo-dong
Sentence elements psychologically match various non-language mental spaces;and syntactic structure implies on-line linguistic traces of various non-language mental spaces bound differently.The cognitive trace of segmentation in the course of E-C sight interpreting is the process within limited time dynamically sensing and reenacting non-language mental spaces on line of the writer or the speaker,mapping f the interpreter’s own language mental spaces and non-language ones,inspired and guided by the discourses in the text.
sight interpreting;sense-group-alike segmentation;cognitive trace;mental spaces
H059
A
1009-9530(2014)02-0038-03
2013-11-20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第六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ZGWYJYJJ2012A72)
杨国栋(1970-),男,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认知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