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新媒体是应急广播发展的必然

2014-02-20 19:10温秋阳
中国广播 2014年2期
关键词:应急广播

温秋阳

【摘 要】融合了新媒体的应急广播将会使传统广播出现四个变化:资源占有从有限到极大化、报道视角从外部到内部、传受关系从单向到交互、内容接收从或然到定点,将更充分实现应急广播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

【关键词】应急广播 第五次传播革命 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有学者认为,第五次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是“去中心化—再中心化”。所谓去中心化,指这一次传播革命本质上是传播资源的泛社会化和传播权力的全民化,通过解构国家对传播权力的垄断,使传播力量由国家转移到社会。所谓再中心化,指在浩瀚的信息浪潮中,公民开始通过“意见领袖”筛选信息、研判事实、进行新一轮的中心建构。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获得足够信任的新行为体将成为新的权力中心 。①

突发公共事件最为社会关注。放在“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的研究框架里,可以看到,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亦有从“去中心化”的革命到“再中心化”的需要的过程。传统主流媒体因其长久形成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有可能在“再中心化”中重新成为聚合社会应急信息的话语中心。

对应急广播而言,与新媒体融合是其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与新媒体融合后的应急广播不仅保有其传统广播传播快速、覆盖广泛、不受电力制约等特性,以确保其在极端情况下能够发挥作用;而且还可依托传统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和权威公信力,打造可识别、可信赖的新形象。

在此,笔者立足于传统广播,探讨与新媒体融合后,传统广播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的革命性变化。

一、资源占有:从有限到极大化

传统广播占有的资源是有限的,不论其多么努力扩张规模、拓展渠道,但依然有限。尤其在突发公共事件来临、最需要动用各类资源的时候,其有限性体现得更显性。

一是人力资源有限。广播电台的采编播人员和技术人员有一定编制额度,几乎所有电台都有过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动用了所有人员依然感觉人手紧张的困窘。

二是传播渠道有限。受节目时间限制,即使有再多的应急信息,也不能在24小时之外传播出去。

三是硬件设备有限。传统广播办公所用设备如采访机、电脑、海事卫星电话、采访车等均按一定比例配置。

四是采访对象的能动性有限。采访对象是传统广播采集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重要来源。面对天灾人祸,采访对象是否有心情、有时间、有意愿接收采访?采访中,采访对象能提供多少信息?这一方面有赖于记者的挖掘,另一方面更取决于采访对象本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勉为其难。

再有就是财力有限。跨地域、长距离的采访费用也束住了一些传统广播媒体的手脚。

但与新媒体融合,可以一举解决上述难题,让融合后的传统广播从有限走向极大化。为方便下文表述,在此,笔者姑且将与新媒体融合的广播称为“融合后的广播”。

“人人都是记者”的“公民新闻”对于传统广播而言,就如同与身在各处、数量无限的“记者”签订了“新闻”供给合同,以外包形式通过互联网交由他人完成信息采集。而“公民记者们”自携设备如手机把自己亲眼所见、亲身经历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传递给融合后的广播,一是提高了广播发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速度,二是降低了广播采集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成本,三是丰富了广播报道突发公共事件的形式,四是从不同角度记录的新闻相互印证,提升了应急信息的可信度,五是不同公民记者不同时间提供的新闻,保障了对某一突发事件发布的持续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公民记者均是出于自愿提供新闻,这是融合后的广播最为宝贵、也最有开拓空间的社会资源。

公民记者让融合后的广播有了无数的“眼”、无数的“腿”,为其守望社会生活、为其在最基层跑新闻;而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更会以无限的热情奉献无限的现场与感受。

二、报道视角:从外部到内部

一般而言,传统广播采集新闻均采用“我采访你”的视角,即以我的眼睛、我的感受、我的判断来看待和报道你的处境、你的情感、你的诉求。这是一种从外部报道的视角,也是传统广播实践中最惯用的手法。

而公民记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即从内部的角度出发,告诉你我的经历、我的感觉、我的心境。

这在传播学研究上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提供了另一维度的观察视角,也让融合后的广播的报道更加多维,缩短了事件报道与事件本身之间的距离,让新闻有了更为感性且深入的洞察感,让受众有了更为“感同身受”的真实感。

2011年3月11日东京时间14:46,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后,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国际频道在事发后短时间内推出一条iReport(用户制作内容的《我报道》栏目)的广告,鼓励观众为CNN提供日本地震的最新进展。几分钟之后,身在千叶县的Chris Postnikoff上传了一条地上裂缝的照片,并附上描述“这不是轻微的震动”。

iReport的报道者往往就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和目击者,因此极具现场感。按照传播学理论,信息整理和传播的中介过程越少,信息的噪声越小,不确定性就越少,因而保证了最大程度的信息还原。②

此外,当媒体记者分析、揣摩受众需要什么的时候,身为受众的iReport的报道者,在其身份由受者转为传者的过程中,无疑会更清楚受众的需求。

三、传受关系:从单向到交互

传统广播信息具有单一流向性,广播电台是从事信息采集、选择、加工的专业组织,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必须按照信息→传播者→广播电台→受传者的线型传播流程进行,受传者在这种传播的过程中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地位。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中,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几乎不可能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受传者只能是接受者,而难以成为参与者。

在新媒介时代,非线型、链环式的传播流程取代了传统线型传播流程,具体为:信息→传播者→媒介→受传者→媒介→传播者。在这样的传播流程中,传播和接收信息几乎可以同时完成,人们既是受传者又是传播者,角色可在瞬间进行转化,媒介带来的互动性使得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可以参与到信息的提供和传播之中,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明显提升,虽然这种传播流程可能带来信息的泛滥和可信度的降低,但对受众来说参与性、自由度大为增强。③

在突发公共事件传播中,受众的参与尤为重要。一是便于从受众方获得突发公共事件见证者发来的最新信息,弥补传统媒体的缺失;二是便于了解受众的需求,比如请求援助的需求等,以呼吁调动其他社会资源给予满足;三是便于获得对于已播发内容的反馈,以及时调整校正;四是便于与受众展开讨论,在观点交锋中达成共识,将媒体议程转化为社会议程和政府议程;五是便于线上预告、线下活动,通过线上反应,对线下局面进行预估,如组织救灾募捐等。

据浙江省余姚电台介绍,在2013年10月应对“菲特”台风过程中,余姚电台启用了微博微信平台,平均每天累计发布有效信息3000余条,诸如“有皮划艇可以在天亮后送点物资去畈周村吗?”“我有皮划艇还有物资,那一带我熟悉,明天天一亮就会送物资进去”……这样利用微信形成的电台与民众的互动,极大地调动了社会资源,减少了重复救援或者不及时救援等情况的发生。

此外,在与受众的互动中,可以充分了解受众,比如,受众的关注点、兴奋点、参与时段、参与频次等,为下一次的应急传播积累经验,这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四、内容接收:从或然到定点

从广义上讲,受众是指大众传播所面对的无名个体与群体。④对于传统大众传媒而言,受众究竟在哪里?受众是否收听或收看,一直是无从弄清的一个问题。尽管收听(视)率调查一定程度上帮助传统媒体解决了困惑,但其心中的受众依然难精准。

广播线性传播的特点,让受众能接触到某个他所需要的信息这一情况具有相当的或然性。而互联网搜寻功能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因此,传统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好处之一是,让受众能容易地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生产的某个内容,并得知对方需要的消息。

另一个更大的好处是,能够精准地找到受众,把受众需要的内容直接送给受众。这是通信技术提供的基于位置的服务,即通过LBS (Location-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技术,可以实现受众精准定位。基于受众的地理位置,推送实用信息包括应急信息。LBS是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信网络(如GSM网、CDMA网)或外部定位方式(如GPS)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为移动用户提供相应服务。在遇到台风或者地震等应急情况时,传统媒体将自己拥有的应急信息,基于位置对受众发布,极具针对性。⑤

基于不断进步的技术支持的多终端覆盖将使应急广播有能力、有手段更好地实现应急信息的针对性服务。

当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正成为很多传统媒体的现时实践。其实,所有传统媒体都需要新媒体的积极加盟,以实现上述的资源占有的从有限到极大化、报道视角的从外部到内部、传受关系的从单向到交互、内容接收的从或然到定点的变革。但应急广播尤甚。因为突发公共事件具有难以预料的突发性。尽管很多电台都在制订应急广播预案,但有些灾害难以预估发生地点,因而也就无从事先将记者派往当地或事先与当地人建立采访约定。而应急广播以应急为己任,尤其需要第一时间获得来自突发事件发生地的第一手信息,并能够将已经获得的应急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需要该信息的人。因此,应急广播必须与新媒体融合,在融合中优势互补。

目前,我国很多广播电台都在积极筹划建立应急广播。在规划应急广播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传统广播的传播优势,另一方面要找好与新媒体的结合点,赋予应急广播传统广播以外的新媒体基因,让应急广播实现更有效地服务社会的宗旨。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家应急广播中心)

(本文编辑:刘浩三)

猜你喜欢
应急广播
在最需要的地方发声
不只实用,还要好听
浅析应急广播现场编辑能力建设
基于数字电视传输的应急广播系统建设
气象报道在城市应急广播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创办应急广播 服务社会公众
浅议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带给地方电台的机遇与挑战
浅析应急广播现场编辑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