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喜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良好的口算能力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是人们解决实际日常生活问题的基本素养。因此,口算能力的培养历来是老师们教学的侧重点之一。
一、创设情境,引发口算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得成功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与热情的时候,才称之为真正的知识。”因此,教师应意识到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比单纯追求计算技巧和计算速度更有价值,教师要设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要在口算训练中创设情境,使口算成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和生活问题的策略之一,从而帮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数学素养。
1.生活情境
数学总是源自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计算问题往往是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有着一定的现实背景。在生活中有很多与数字、口算接触的机会,口算训练在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可以创设去小商店购物的场景,让学生在买东西付钱、找零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口算。在低中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经常创设这样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解决其中的数学问题,进行必要的口算训练,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提高口算能力。
2.活动情境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口算训练中可以经常进行口算接龙、算24点、过关游戏、小组对抗等活动,让学生把单纯的、枯燥的计算当成各种游戏来完成,学生既玩了游戏,又训练了口算,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达到训练效果。
3.比赛情境
比尔·盖茨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他们的成绩和学习信心成正比例关系。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为了提高口算的效率,巩固口算训练的成果,教师可以经常进行些口算题组练习、口算计时比赛,并且给予表现出色的学生口算之星、口算能手、口算大师之类的表扬评价。这类活动具有用时少、容量大、速度快、形式活的特点,是检测口算训练成果的良好手段。
二、明确算理,拓展口算思维
“知其然,必须知其所以然。”口算要让学生在理解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算法,不能单纯地靠机械记忆或死记硬背。《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数的运算过程中应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在弄懂方法、掌握算理的同时还要提倡口算方法的多样性。其实口算多样化的本质主要是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展现其思维过程,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多中选优,择优而用”。
如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44+38时,学生独立思考之后交流了各自的算法:
生1:44+30=74,74+8=82
生2:40+38=78,78+4=82
生3:40+30=70,4+8=12,70+12=82
生4:44+6=50,50+32=82
生5:2+38=40,42+40=82
生6:44+40=84,84-2=82
……
算法多样化是学生独立思考后自然生成的。细细分析各种算法,生1和生2的算理是一样的,都是把其中一个加数分成整十数和个位数;生4和生5的算理也是一样的,都是先凑整再利用整十数加两位数的方法。由此可见,就题目本身来说,算法是多样的,但算理可能相同。让学生大胆地表达,才能培养他们口算的能力。
突出口算的算理教学,让学生真正经历口算算理探究的过程,只要在口算训练中经常进行算理的表达,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有效的锻炼,心智活动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切忌让中低年级学生凭死记硬背进行口算。
三、强化意识,形成口算习惯
培养口算能力,重在平时,贵在坚持。也就是说,要增强学生的口算意识,养成其良好的口算习惯。无论是小数目还是具有某些特征的数组成的算式,凡能用口算或部分能用口算的尽量用口算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训练反应能力,同时可以熟练巩固口算方法,并进一步转化为计算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小数”时,出示题组:4.2×69+4.2×31 4.2×(69+31)。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按运算法则顺序去计算,再比较两组计算的结果,然后分组讨论有什么规律。交流、归纳出规律后进行巩固练习:28×3.4+6.6×28 5.9×98+5.9×2。又如计算:7÷0.125,直接进行口算显然是行不通的。但是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只要把题目转化成7×8,就谁都能说出答案来了。这样学生利用找出的规律去进行简便运算就能得心应手了,同时由于运算的简便更激发了学生口算的兴趣,从而形成口算的习惯。
当然,要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形成的。有了兴趣后也还要在审题、书写习惯等方面,通过师生的不断沟通交流体验来促进提高。
四、转化角色,突出儿童立场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口算练习若不重视则常显枯燥、缺乏趣味性,随着年级的升高,一味的大量练习易让学生形成视觉疲劳,也形成了做题的疲劳。要扭转这个局面,就要转换角色、换位思考,突出儿童立场。
口算练习通常有视算、听算、小竞赛等等,形式很丰富,但基本由老师出题,学生答题。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立场出发,改变这个惯例,让学生自己出题。实践证明:学生的能力超出老师的想象。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出一定的出题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出题。如低年级初级点的要求:写出十几减7的所有题目;提高型的要求:写出得数是7的所有20以内退位减法题。到了中高年级则可以让学生根据近阶段所学内容同桌互相出题,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乘除法、简便运算题等等交换练习。通过这种同桌一个出题,一人答题的互助学习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能力也提高了,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
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老师不妨整理出学生经常错误的口算题,不是教师来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来写错误报告,依次写出错误原因,然后相互间交流;让学生整理汇编出口算错误的原因,并且给错误分类起个名称,名字可能没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活跃了气氛,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实效。
计算的合理、简捷、迅速、正确是反映一个人数学素养高低的表现之一。对于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应反对过度机械的练习,但又要进行适度的练习。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和训练,让口算能力真正为丰厚学生的数学素养助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