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实施合作学习

2014-02-17 00:27邱成章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1期
关键词:合作学习数学教学

邱成章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新课标的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常出现一些问题,为使合作学习更为有效,教师应掌握合作学习的实质、技能技巧。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合作学习

随着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合作学习的理念不断深入于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得到了积极推行和应用。现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实施合作学习谈点看法。

一、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那何谓异质小组?异质小组,就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2~8名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这样,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

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互相纠正、彼此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间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感受到数学问题被圆满解决的乐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新课标的需要。

二、合作学习中易出现的问题

1.学生间的合作不够和谐

有效的合作学习要求同学们在小组内互帮共学、和谐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表现为:一是爱说的使劲说,不说的始终不说;二是各说各的,不听他人说;三是说着说着就跑题;四是听着听着就霸权。

2.教师对合作学习理解不深,对合作学习的技巧运用不到

一是不重本质,流于形式。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会“小组讨论讨论”、“小组合作一下”便认为是合作学习了。没有异质分组,没有为合作学习提供充分的学具、报告单、记录表等。

二是要求不明,作而不合。教师往往没有及时宣布明确的要求,“合作些什么?”、“怎样进行合作?”、“我在合作时做些什么”以及时间限制、竞争条件、展示准备、汇报要求等。使得小组合作学习作而不合。

三是时间仓促、合而无质。很多教师在宣布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只过十几秒就宣布停止,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发言,更不要说“几个来回,相互促启”或“几经碰撞、生成共识”了,造成小组合作学习的合而无质。

四是指导不及时,合而无果。有的老师在合作学习的时候,在讲台上等待或做自己的事,好像学生合作学习与已无关,或是下组察看似隔岸观水,盲目巡视如蜻蜓点水,不能及时介入调控,任凭活动放任自流,对合作学习进度和质量心中无数,使合作无果。

五是评价不到位,合作低效,有的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和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时,不能给予积极有效的褒奖和激励,或是一味说“很好”、“这一组最快”,不能敏锐地判别、及时引领。误导学生浮躁求进,扼杀学生的不同意见。只关注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忽略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反映,只注重合作学习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奖励合作学习的汇报者,忘却小组学习的合作者,评价主体单一、形式单一,造成合作低效。

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呢

1.合理分组

分好合作小组,是实施好合作学习的关键,教师要对全班学生分组进行认真的设计研究,把握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小组人数一般以4~6为宜,成员组成既要考虑组织能力、学习成绩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的性格、性别等非智力因素的组成。组内成员要有具体而细致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个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个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学习小组长、记录人、发言人等。而在另一个阶段,每个角色可以互相转换,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同时,还应积极地对学习小组进行合理的优化组合,而不局限于固定不变的分组。

2.熟练掌握合作技能

任何一项技能,我们只有熟练地掌握了,才能随手拈来,掌控自如。合作学习也不例外。

(1)学生应掌握的合作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应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录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2)教师应掌握的技能:

选准合作内容。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内容,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如引导学生合作讨论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是长方形,为什么10厘米=1分米,301×2的积的十位上为什么一定要写0等,就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

把握合作契机。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广,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思考,理智地分析。

教师适时指导。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适时指导是分不开的。当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也不是去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从而使合作更得法,交流更有效。

科学评价激励。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热情是否高涨,思维是否活跃,交流是否投入,气氛是否融洽。教师要进行巡视,了解学生合作是否有一定广度,合作学习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的监控和学习小组对合作学习的反馈情况,采取一定的评价措施和多样的评价形式,包括用语言、眼神、体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表示欣赏,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适时适度的评价,突破了教学中只关注结果的单一评价模式,呈现出多维交叉、有机融合的特点。从评价方式上看,有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在每一小组汇报后,既要有学生“评委”发表意见,又要有教师即兴点评。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评价可强调集体荣誉,鼓励小组内成员的合作融合,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把合作与竞争统一起来,在肯定、欣赏、激励、竞争中,学生悄然得到精神的支持和情感的滋润,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欲望,不仅出色地完成眼前的学习任务,而且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合作源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合作又是解决日常数学问题的必要手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将绽放出艳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 张伟欣.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探究.《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合作学习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高中化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分析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