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利军
【摘 要】数学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不易掌握。针对于此,笔者首先分析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概念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会遇到众多的概念、定律,如果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正确完整的数学概念,就有助于掌握各种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有助于各种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但有些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机械方法来记这些概念、定律,这样必然带来解答问题中的生搬硬套,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概念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概念又是思维的工具,一切分析、推理、想象都要依据概念和运用概念,所以正确理解概念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前提。下面,谈一谈我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以旧引新法
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与旧知识有着内在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旧知识,从中引出新概念来。这样既概括了旧知识,又学了新概念,有利于精讲多练。例如在对“比的基本性质”这一概念教学时,首先将以前学过的除法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一次复习和巩固。让学生理解“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以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零除外),得出的商(分数值)不变。”这两个性质,让学生自己从这两个性质中得出“比的基本性质即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都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比值不变。从而达到在复习巩固已学概念的同时,掌握新概念,并能在学习中灵活地运用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
二、直观演示法
有些数学概念,如果把它最本质的属性用恰当的图形表示出来。把数与形结合起来,使感性材料的提供更为丰富,则会收到良好效果,易于理解和掌握。
如,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重要的是建立“倍”的概念。引进这个概念,可出示2只一行的白蝴蝶图,再2只、2只地出示3个2只的第二行花蝴蝶图。结合演示,通过循序答问,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花蝴蝶与白蝴蝶比较,白蝴蝶1个2只,花蝴蝶是3个2只;把一个2只当作1份,则白蝴蝶的只数相当于1份,花蝴蝶就有3份。用数学上的话说:花蝴蝶与白蝴蝶比,把白蝴蝶当作一倍,花蝴蝶的只数就是白蝴蝶的3倍。这样,从演示图形中让学生看到从“个数”到“份数”,再引出倍数,很快地触及了概念的本质。实物演示或用图形演示的教学方法,确实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喻理导入法
为正确理解某一概念,以实例或生活中的趣事、典故作比喻,引出新概念,谓之喻理导入法。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先出示两句话:“阿Q和小D在看《W的悲剧》。”、“我在A市S街上遇见一位朋友。”问:这两个句子中的字母各表示什么?再出示扑克牌“红桃A”,要求学生回答这里的A则表示什么?最后出示等式“0.5×x=3.5”。擦去等号及3.5,变成“0.5×x”后,问两道式子里的x各表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结合板书进行小结:字母可以表示人名、地名和数。一个字母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任何数。这样,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同学们在喜悦中进入了“字母表示数”概念的学习。
四、区别比较法
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又有区别,这类概念学生比较容易混淆,必须把他们加以比较,以避免相互干扰。比较时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学生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这样学得概念就更加明确了。如在对于“比”和“比例”这一章节中出现的“比”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难以理解,也很容易将二者混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区别比较的教学方法,先从“比”和“比例”这两个概念入手,理解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比例”则是两个“比”间的等量关系。“比”是由两个数组成的,而比例则是由四个数构成的等式。如2∶3与3∶7=9∶21,前者是比,后者才是比例。这样学生理解了“比的前项和后项都同时扩大或者都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比值不变”这一比的基本性质后,再来理解“在比例里,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这一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比较容易了。再如,在进行“质数”与“互质数”的教学时,也可以采用此方法,质数是指根据约数的个数而言的,质数是给某一个数(自然数)下结论。即一个数的约数只有1和它本身,这个数就是质数。而两个数的公约数只有1,这两个数叫互质数。通过区别比较,学生就不会将二者混淆了。
总之,概念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就是同一个内容的教学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才能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能教给学生方法,就能做到既教给学生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潘晓芹.如何加强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当代教育》,2013年第1期
[2]孙秀荣.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浅论.《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年第5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