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 秦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病案导学式教学法在血液科教学中的效果分析
刘晓 秦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目的探究分析在血液科教学中应用病案导学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方法选择某学校2009级和2010级医疗专业本科班的300名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150名实验组和150名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学生进行常规教学,实验组学生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给予病案导学式教学法进行教学。结果实验组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80~100分占82.7%;对照组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80~100分占60.6%;实验组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80~100分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血液科教学中应用病案导学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
血液科教学;病案导学式教学法;教学效果
医学教育主要以培养合格医学人才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创新能力,是目前医学教育的主要研究课题[1]。笔者对医疗专业本科班的150名学生采用病案导学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获得满意教学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某学校2009级和2010级医疗专业本科班的300名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150名实验组和150名对照组,其中,男115名,女185名,年龄19~24岁,平均年龄(22.5±0.4)岁;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等资料方面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学生给予传统教学法讲授,按照疾病的发病机制、病因、病理、诊断、临床症状表现、疾病的治疗以及疾病的预后等顺序进行逐步讲解。实验组学生在传统教学法教学的基础上给予病案导学式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准备病案,病案的收集主要为血液科住院患者,选择的病案要能够和血液科专业知识相联系,与课本内容紧密相连,保证格式的规范和资料的完整性,并且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然后开始进行教学,课前一周,教师将精心选择好的教学病例对学生进行讲解,并针对教学病例提出讨论问题,对学生分组,让其通过讨论得出问题答案;并确定血液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与病例特点相结合后,根据病例的诊断、辅助检查、鉴别诊断以及治疗等,为学生布置思考题,让其有针对性地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对学生进行课堂启发讲授,开始大课后,在最短时间内对本节课所要讲解的知识点、疾病概念、疾病临床特征以及临床中的最佳进展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将教学病理、教学内容以及需要提出的问题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电子课件,将其更加直观地在学生面前展示出来,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学习,而且还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中设置集中讨论环节,将问题作为讨论的基础,各组学生选举出本组代表,勇于发言,将本组研究病理的主要特点、鉴别诊断以及诊断等进行阐述,各组之间进行辩论;课程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确定最完整、正确的诊断依据和诊断标准,确定最适合的鉴别、分析诊断方法,拟定出最佳治疗方案,详细分析遇到的共性问题与疑难问题,并对课程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总结归纳[2]。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80~100分占82.7%;对照组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80~100分占60.6%;实验组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80~100分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89,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对比(n/%)
病案导学式教学法主要将病案作为先导,将问题作为基础,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有效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以及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教学目的[3]。由于血液科疾病具有专业性强、发病率低、病情发展变化快、实验室依赖性大、治疗环节多以及临床表现错综复杂的特点,和内科疾病相比,人们对其了解较少。在教学中,以往运用的教学方法模式比较单一,不能有效增强教学效果。本组研究中,对照组学生进行常规教学,实验组学生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给予病案导学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组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80~100分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血液科教学中应用病案导学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与传统效果相比效果更好,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1]罗再琼,夏丽娜,马晖. 分段式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的实践调查[J].中医教育,2013,32(6):39-40.
[2]陈红武,黄铮,黄为民. 病案导学式教学法在儿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229-230.
[3]郭威. 病案导学式教学法在消化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3):152.
G642
B
1674-9308(2014)04-0097-02
10.3969/J.ISSN.1674-9308.2014.04.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