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大胆发现?促进自主表达

2014-02-14 20:57王琳黄元虎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例文红豆黄豆

王琳 黄元虎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习作3》

【教学实录与评析】

课前热身,锻炼学生眼力

师:同学们,咱们先来做个游戏——考考你的眼力。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找出有几处不同?

生:一幅有星星,另一幅没有。

生:这只狗背上有花纹,那只没有。

……

师:一下子就把五个不同之处都找出来了,真是火眼金睛!现在提高难度,再看一幅图,数一数,图中有多少个人头像?

生:树枝是个人头像。

生:石头也是人头像。

……

师:图中的头像藏得这么隐蔽,还是被你们发现了,真不简单!这个游戏实际上是心理测试。测试说明中介绍,如果你能发现9到11个人头像,就是天才了。看来,咱们班的天才真不少!

【评析:课前热身,既放松了学生心情,又为切入主题、引导发现作了巧妙铺垫,一举两得。】

一、借助课文,切入习作主题

师:天才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再看两幅图片——

(出示《苹果里的五角星》课文插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横切苹果可以看到里面的五角星。

师: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出示《最佳路径》课文插图)

师:你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格罗培斯大师设计的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有宽有窄,优雅自然。他发现了老太太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设计出迪斯尼乐园的最佳路径。

师:邻居家的小男孩和格罗培斯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其实你们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这节作文课,我们就来分享彼此的新发现。

(板书:我的新发现)

【评析:教师具有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以教材中的课文为习作资源切入习作主题,贴近学生的阅读,靠近“最近发展区”,缩短了学生与习作的心理距离,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二、开拓思路,选择习作素材

师:请大家再看一组图片,试着用“发现”这个词说一说看到的内容。

(依次出示一组图片)

生:我发现近处的向日葵都朝着太阳,稀稀疏疏的,而远处的向日葵密密麻麻的。

师:这是来自植物的发现。

生:我发现猴妈妈抱着猴宝宝,就像我妈妈抱着我一样,也很爱自己的宝宝,我感觉十分欣慰。

师:“欣慰”?(生笑)换成“温馨”更好一些。这是来自动物的发现。

生:我发现老人也很喜欢运动,他们有一颗孩子般的心。

师:图片再现的是老人玩滑板的情景。这是来自社会生活的发现。

生:我发现刚把啤酒瓶打开时,啤酒会猛地往外冒。

师:同学们不仅善于发现,而且善于表达!发现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只要平时留心观察生活,作文时就不愁没材料了。

【评析:教师以学生生活为习作本源,通过呈现图片,引导学生开拓思路,选取习作素材,归纳出发现的不同方面,同时调动学生发现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渠道选择材料。】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寻找、去发现,填写了《发现记录卡》,愿意把你最独特、最有趣的发现与大家分享吗?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的发现是蜜蜂最喜欢吃什么。我的探究过程:先将一个小铁盒的四周分别放上蜂王浆、几朵花、白糖和水,再捉来几只蜜蜂放入小铁盒内,最后放飞蜜蜂并仔细观察各种食物的变化。我发现的结果是:蜂王浆明显变少。我得出结论——蜜蜂喜欢吃蜂王浆。

师:介绍得真有条理!你做这个实验为什么选择蜂王浆、花、白糖和水?

生:这四种食物的味道都不一样。

师:具体说一说。

生:蜂王浆甜中带酸,白糖是甜的,花是香的,而水没有味道。

师:哦,我明白了。你不仅善于思考,探究问题的时候还很讲究方法,有一种科学家的“范儿”。

生:我观察的现象是平日蚯蚓总是生活在土壤中,下雨天蚯蚓就会离开泥土爬出地面。探究的过程是:1.观察蚯蚓能否在水中生活,我将蚯蚓完全放入水中,最后它被淹死了;2.观察蚯蚓对明暗的反应,我在蚯蚓旁边放了一块潮湿的黑布,它慢慢爬到了布中间;3.观察蚯蚓能否闷气,我把蚯蚓放入封闭的塑料口袋,过了一会儿,蚯蚓死了。我发现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地方,怕水淹,怕闷气。下了雨,泥土中充满了水滴,所以蚯蚓就会逃到地面上。

师:听了他的介绍,我发现他是个做事目标明确的孩子,你们有没有从他的介绍当中听出个名堂来?

生:他做实验每一步都是有目的的。

师:他第一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生:了解蚯蚓是不是怕水。

师:不错。他探究的结果跟探究过程的每一步都是一一对应的。不过,在这里老师和大家商量一下,蚯蚓是庄稼的好帮手,我们平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保护蚯蚓。

师:说得对!即使是做实验,也要尽量爱护,做完实验及时放生。继续交流。

生:我观察的现象是筷子放入水中会不会变弯。我探究的过程是把一个碗装满水,将一根筷子放入水中,发现的结果是筷子在水中看上去变弯了。

师:这次习作的要求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究,发现背后的道理、规律或者科学知识。他的发现非常有意思。如果要让这样的发现变得更有价值,我们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生:筷子在水中为什么会变弯?

师:这样问就有价值了!这就是奇妙的折射现象。

生:我观察的现象是为什么蚯蚓横切不会死。探究的过程是先在土里挖出一条蚯蚓,把蚯蚓的头和尾拿胶带固定,然后拿小刀把蚯蚓横切成两段。发现的结果是过了一段时间,上半段的蚯蚓又长出了下半段。endprint

师:介绍得很有条理。但你的做法怎样?

生(不好意思地笑了):我的做法有点儿残忍。

(众笑)

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我的发现是皮肤被蚊虫叮咬后,涂上肥皂水,疼痛感会很快减轻。我发现的过程是:1.我被蚊虫叮咬后又疼又痒,还有红肿的现象;2.涂抹一些药膏在红肿的地方,依然不见好转,我非常着急;3.突然想起大人说过的用肥皂水可以有效治疗;4.最后使用效果非常明显,被蚊虫叮咬的地方消肿了,不痒也不痛了,我开心极了。我得出的结论是蚊虫的毒是酸性的,肥皂水是碱性的,酸碱中和就会产生作用。

师:听了他的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他介绍得很有条理,很清楚。

生:他的发现有价值。

生:他帮我们化解了生活中的难题。

师:以后我们要是被蚊虫叮咬了,就可以用上这个办法了。感谢你的新发现!刚才有同学说他的发现很有条理,我们写作时就是要把探究的过程一步步介绍清楚。(投影显示“记录卡”)还有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他在记录探究步骤时把他的心情表达出来了。你们看,第二步写出了着急;第三步写的是自己的想法,他想起大人们曾经说过用肥皂水抹;第四步问题解决了,他说“我开心极了”。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融合到一起去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更加具体生动,吸引读者。

生:我观察的问题是“螃蟹为什么总是横着爬?”我探究的过程是:1.奶奶买来一些螃蟹,我观察他们时想:螃蟹为什么总是横着爬,难道他们不能向前或向后爬吗?2.吃饭时我开始留意并拿了一只螃蟹来观察,发现它的关节只能左右动,不能前后动;3.知道这个结果之后,我又查了资料,发现还有另一个原因:地球形成后,南北极发生多次倒转,螃蟹自然形成了一个小磁体,为了生存下来,自然要横着爬。

师:螃蟹横着爬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却能引起你的思考,了不起!眼光独特!

师(投影展示该生的记录卡):大家注意看,为了弄清楚螃蟹为什么横着爬这个问题。他把探究的过程分为两步走,第一步,吃饭时观察到了其中的一个原因,然后他是怎么做的?

生:他事后查了资料。

师:对。他先观察,再查资料,探究过程步步深入,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从刚才的交流中看出,大家的新发现真是丰富多彩!

【评析:学生的发现存在差异,不仅有选择事物的差异,也有观察角度的差异,还有观察细致程度的差异。教师的点评,体现了对个体差异的尊重——教师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发现卡记录”组织讨论,既有学生做得较为完善的,也有存在问题、需要纠错的。教师对学生记录卡内容的呈现方式也有不同,有让学生具体介绍的,也有将发现卡通过投影展示出来一起欣赏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大胆发现予以充分鼓励,并依据学生发现内容的差异,准确地点评和引导,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习作需要。】

三、品悟例文,探究习作写法

师:怎样把这些新发现写得既有顺序又突出重点呢?我们来读一篇例文——《红豆、黄豆我来分》,揣摩小作者的习作方法。

(指名读例文)

红豆、黄豆我来分

我飞快地跑回家,一进家门就觉得脚下好像踩到了什么东西,一下子摔了一跤。这时,正在看电视的奶奶走了过来:“这下可好,我刚买的红豆和黄豆被你混在一起了,看你怎么把它们分开!”

我自认倒霉,把一大盆混合豆放在客厅的茶几上,用手捧了一些豆子,一颗一颗地挑起来。就这样挑呀挑呀,大约半个小时过去了,我看了看,妈呀,还有一大堆呢!

我着急了,猛一推茶几。这一推不要紧,不少豆子都滚到了地上。咦,真奇怪,掉在地上的大部分都是黄豆而留在茶几上的大部分是红豆。这一下我来了精神。怎么会这样呢?我连试了几次,发现黄豆都是圆的,而红豆是椭圆的,圆的滚得快,所以当茶几受到震动时,掉到地上的大部分就是黄豆了。

这个办法真好!不到20分钟,一盆混合豆就被我巧妙地分开了。

师:这篇例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小作者不小心把红豆、黄豆混到了一起,后来发现了一个规律,很快就把一盆混合豆巧妙分开了。

师:小作者为什么能很快把红豆和黄豆分开呢?

生:他发现黄豆是圆的,红豆是椭圆的,圆的滚得快。

师:发现的作用真大!这篇文章重点讲什么?

生:他发现的过程。

师:那么,小作者又是怎样把过程写具体的呢?请大家找一找,小作者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掉在地上的大部分都是黄豆,而留在茶几上的大部分是红豆。

师:这一现象引发了小作者的思考,他是怎样弄明白的呢?

生:小作者连试了几次,然后发现了黄豆都是圆的,而红豆是椭圆的,圆的滚得快。

师:由发现问题到探究问题,最后不到20分钟——

生(齐):一盆混合豆就被我巧妙地分开了。

师:小作者按照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思路,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不仅做到了有顺序,而且突出了重点。

(板书:有顺序 有重点)

师:小作者不仅写出了做法,还写出了想法。文中哪些地方写了他的想法?

生:“妈呀,还有一大堆呢!”

师:嗯,任务蛮重的。

生:“咦,真奇怪。”

师:写出了他的疑惑。

生:“怎么会这样呢?”

师:把想法融入到做法当中去,可以让我们的习作更具体、更生动。

(板书:写具体)

【评析:习作教学需要通过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习作例文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暗含方法指导。因此,教师针对学生习作的难点,及时施以援手,通过品悟例文,引导学生探究方法。在对习作例文的研读中,学生不但获得了习作方法,而且增强了“我能写”的自信心。这样的习作方法是学生在研读例文中生成的,具有一定的根植性,因此能外化为习作行为,内化为言语素养,从而活用于自己的习作。】endprint

四、尝试迁移,撰写习作初稿

五、展示初稿,指导修改完善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请大家注意倾听,我们一起来评一评。

生(读):一天,爸爸说把鸡蛋放在盐水里,就可以使它浮起来。我便端来一大盆清水,加了点盐,把鸡蛋放了进去。只见它像一只瘪了气的皮球直往下沉。

师:谁来评一评“瘪了气的皮球”这句话?

生: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那种下沉的感觉。

师:很会评!继续读。

生(读):可能是盐太少了吧,我索性拿了一大罐盐,顺手抄起一把勺子,然后伸进盐罐里,挖了半勺,天女散花般地倒了下去。

生:他用“天女散花”写倒盐的样子,很形象,仿佛让我看到了那时的动作。

师: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实验的情景。不过,天女散花般地“倒”下去,合适吗?你来把这个动作做一做。

(读作文草稿的学生做动作)

师:“倒”换成哪个字更准确些?

生:“撒”字。

师:很好。

生(继续读):自信满满的我以为大功告成了,便想着给爸爸看,谁知它竟然纹丝不动。我又立刻放了两勺盐,使劲地搅拌。只见它慢慢上升,可没过了多久,又落了下去。我干脆又放了三大勺盐,它终于露出了笑脸,晃晃悠悠地浮起来,活像个游泳运动员。

师:谁来评一评这几句话?

生:我从“晃晃悠悠”体会到它好像摇摇摆摆似的,但是这个词与“游泳运动员”搭配不当,建议改为“像喝醉酒似的”。

师(面向读作文草稿的学生):你觉得他的建议怎么样?(生点头)你能够虚心接受他的建议,非常好。

师(面向点评的同学):你很会思考,见解独到!

生(继续读):后来爸爸告诉我,由于盐水的密度比清水大,所以浮力自然就大了,就能把鸡蛋托起来了。

师:你当时使劲搅拌的时候,只见它慢慢上升,心情怎样?

生:心情特别高兴。

师:然后又看到慢慢沉下去后……

生:心情又落下去了。

师:在作文中,你的这种心情没有写出来。老师建议你在写探究过程的时候,把自己的心情也融进去,好不好?

生:好的。

师:刚才,我们是从一词一句方面来评的。看来,要想把文章写具体,要在细节上下功夫。我们能不能再从整体上来评一评?

生:他写得很有顺序,最初他只倒了一点点盐,后来是半勺盐,然后是两勺盐,最后是三大勺盐,终于鸡蛋慢慢浮上来了。

师:这样写非常清楚,突出了发现过程这个重点。再来看一篇文章。

生(读):螃蟹为什么总是横着走?这肯定和它们的关节有关,我准备来看看螃蟹腿,一开始我准备用手把它折弯,可差点被夹,我又用筷子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只螃蟹腿弄弯,可是还没等我仔细观察,它又翻过来了,我决定等螃蟹煮熟后再观察。吃饭时,我拿了一只螃蟹腿来观察,发现它腿上的关节只能左右动,不能前后动,我又想:螃蟹不会天生就是这样吧,肯定另有原因。事后,我查了资料,才知道地球南北极已发生多次倒转,很多生物无法适应,螃蟹的内耳有定向的小磁体,对地磁非常敏感,为了使自己在地磁场倒转中生存下来,螃蟹以不变应万变。不前进,不后退,干脆横着走。

师:谁来评一评?

生:我觉得“螃蟹不会天生就这样吧,肯定另有原因”这句话写得非常好,他用自己的心里想法,巧妙地过渡到下面他查资料的那个部分。

师:你是从结构上点评,有道理!

生:“九牛二虎之力”用得好,让我们仿佛看到忙碌而有耐心的样子。

师:说得对!大家已经感觉到了小作者观察螃蟹的不容易。刚才是从细节上来评的,有从整体上来评的吗?

生:他一开始是思考问题——为什么会横着走呢?后来想观察活的螃蟹,可是没有成功,接着观察煮熟的螃蟹,有了新发现,然后他查阅了资料,结果也写得更详细。

师:他写得有条理,你们分析得也很清楚。两位同学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就完成了这么高质量的作文片段,让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他们,也送给自己!课后,大家把开头和结尾补充起来,并且修改一下。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相信大家一定会带来更多的精彩!

【评析:教师在习作讲评中,有三个方面值得借鉴:一是评价主体多元,既有教师评价,又有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二是评价方法多种,学生既学会了对习作整体的评价,又学会了对习作细节的评价;三是评价方式多样,肯定性评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和参与评价的主动性,更培养了学生欣赏他人、赞美他人的观念;否定性评价,在商量与讨论中,纠正了语言运用不当之处,更培养了学生斟词酌句、严谨求实的文风。】endprint

猜你喜欢
例文红豆黄豆
南国红豆发新枝
Untranslatable Cultural Experiences in Metaphor
“儿童节”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帮灰姑娘数红豆
数黄豆
相思湖
黄豆枕头
浊流中的一粒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