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定华 保贝
“文如其人”,出自苏轼《答张文潜书》,原义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也指文章必然反映作者的思想、立场和世界观。“文以载道”,出自宋周敦颐《通书·文辞》,也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等人在古文运动中,针对唐宋以前那些浮滥的诗赋而提出、并努力实践的重要思想,意为文章要阐明道理;用现在的话说,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古往今来,“文如其人”、“文以载道”,都是作家文人追求的一种境界和目标。
以古为镜,观当今文化学术,日显多元杂陈、百花齐放的趋势。单论教育学术界,各种思想理念、观点方法、所感所思的著述与表达,极为纷繁。静心品读,不难发现一些文章所述之“道”和所表现之“人”,令人忧虑。有些言说窃头取尾、东拼西凑、言之无物、哗众取宠、无病呻吟;某些文章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因而,文质差,一些刊物质量不高。一句话,缺乏实感性、实在性、实效性、实用性。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其一,作者价值取向不正确。“文如其人”是作者必需的精神气质。文字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境界,作者首先要正其身,而后文章才有浩然之气,感染之力。一些作者提笔时不考虑其思想、立场和世界观是否正确,也不思虑文章对社会、对他人的负面影响;一些所谓专著往往是追求名人效应的结果,纯为豪言碎语、套话陈词、报告材料、突发奇想等的“汇编”。作者价值取向不良和不健康思想人格,导致文章不但不“如人”也不“载道”。
其二,文化市场缺乏自我节制。开放文化市场,不可避免地渗入低俗思想和文化垃圾,受其影响,无论是著文者还是出版商,往往随波逐流、投其所好,其素材来源和真实性,表达是否科学无人验证。某些出版商见利忘义,一些低质廉价的文章、刊物反倒一路走红,成为当代文化的一种怪象。
其三,文化传媒的商业利益驱使。文章、著作、刊报是知识的一种载体与媒介,它在知识探究、思想传播、价值引领、情感交流、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特殊的功能决定了它所倡导、推广的,必须是科学严谨、积极健康、具有传承价值的优秀文化。传媒手段的发展,为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架设了一道更为靓丽而宽敞的天桥。然而,当我们悉心漫步于这座天桥时,会发现从这里流过的并非都是真品、精品,次品、赝品和废品也不少。一些作品抛开了文化伦理、道德理念的约束,偏离正道散布虚无、荒谬、不健康的东西,赤裸裸的缺乏“包装”、“润色”,没有一点嘴嚼的余味。为什么?利润——这个商业骨髓使文化劳动者不顾一切地去追逐它,不去顾及文化产品的功用与价值。
其四,功利主义歪曲人心。时下,文化产品作为价值交换和谋名取利的一种手段,在某些领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评级晋职、考博考研、毕业升学、学习心得等,不惜以拼凑、请人代写修改、自费发表等方式,非己所思、价值实用性差。论文评审原本是对其专业素养、理论水平的评判,这些“过关”的论文中有多少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所思所想?这样的论文、专著,也是现实社会中文化功利的产物。
刘云山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转变作风,正学风,改文风”。目前,全国新闻、文化界掀起了“转作风、改文风”的热潮,是对当下纠正著书立说中的种种不良风气的最好呼应。我认为,文章写作,应从立言、立行做起,秉承思想纯正、纯朴实在的价值观,为祖国文化百花园再添灿烂景色。
一、端正价值思想、挺起文章“脊梁”
无论什么样的作品,总是要以一种情怀来引领人们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以一种文明传播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以言志的方式来引领人的精神趋向。古语中“文以载道”的“道” 是立天地之道、民众安身立命之道、圣贤之道、天下太平之道。作为作者精神境界必须高尚,其作品的“道”才会更深刻和明了。
朱光潜先生在《资禀与修养》中写到:“思想情感为文艺的渊源,性情品格又为思想情感的典范。思想情感真纯则文艺华实相称,性情品格深厚则思想情感亦纯真。仁者之言霭如,诐辞知其所蔽”。历史中屈原的忠贞、陶潜的高远、李白的自恣、杜甫穷困不忘君国、方志敏忧国忧民、朱自清坚守清贫,都表现在其作品之中。他们之所以伟大,就因为他们一篇一什不仅为某一时既景生情、偶然兴到的成就,而是其真实人格和思想的表达。
“文如其人”的精神气质需要作者首先有正确的“道”,即思想健康、立场坚定、作风正派,为人正直。在当代作者要站在社会发展、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高度,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找准社会的“主心骨”。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 指出:我们的思想工作“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这就是说,在现阶段,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为宗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切入点、着力点,书写“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的作品。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正确舆论引导人、以科学的知识武装人、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用真凭实据书写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从而,撑起文章”脊梁”。
二、注重社会实践,丰富文章内容
用最朴实的语言说明最深刻的道理,用最简单的事例说明最复杂的问题。这是对文章的基本要求,更是作者要追求和达到的境界。
路遥认为作家的使命是“全身心投入生活之中,在无数胼手胝足创造伟大历史、伟大现实、伟大未来的老的人们身上领悟人生大境界、艺术大境界应该是我们毕生的追求”。这就是说,我们的研究一定要立足实践。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有真情实感,言之有物,基础才扎实,内涵才丰富,作品 最终才具说服力、感染力。
就教学而言,一是要亲临课堂,研究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和思考;二是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得失,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问题与困难进行深入的追问并作出自己的回答。只有立足于自身实际、所处的环境和从事的工作,才能言心声,吐真情,那种“吃百家饭”的撰文方法对社会、个人都是有害无益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觉教师对课改精神吃不透,对政治新教材使用犯难,经过调研,撰写论文《边疆地区政治教师的困惑与破解——从学科视角透析新课改》在全国核心期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发表,其研究成果得到社会的公认,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实践参考。
三、瞄准方向,追求实效
研究需要积累,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积累要做到有的放矢。研究必须找准目标。虽然,由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工作经历、自身素质、工作环境不同,不同的人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各不相同,但文化是经济、政治的集中体现,无论什么文章都必须体现时代性,作为研究者,要具有社会敏感性,政治敏锐性,要从实际出发,留意身边发生的人和事 ,对符合社会利益、民众需要的、对自己感兴趣或平时有较多思考的问题要重点关注。并在工作实践中,收集积累与之相关的各种材料,进行不断的思考、分析与研究。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作品有效、实效。
以教育为例,当前应抓住课改、青少年违法犯罪、思想道德教育、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有机统一等一系列反映社会需求的主题开展研究,为解教育困惑提供智能钥匙。近年,面对新课改背景,笔者从教师队伍建设、有效教学推广、学生自主学习等议题研究开始,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撰写《教师专业成长现状与对策》、《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教学实践与反思》、《“生活与哲学” 概念教学疑难与破解》等论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获教学创新成果一等奖。假如我们的每位作者都能站在时代的前沿,看清方向,那么,所总结撰写的东西就会更有实用性和探究价值。
四、注重逻辑思维的应用,确保科学、实用
每一篇文章都具有倡导、指导、实用的功能。作者撰写的文章无论是个人见解,还是宣传别人的东西,都必须是科学的,严谨的、经得住反复推敲和检验的,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应该包含逻辑错误,这不仅是一种责任,一种品质和态度。而且是一种科学。任何人来不得半点虚假。一篇好的论文,除观点鲜明、材料翔实、论证有力之外,还必须做到概念明确,判断准确,推理合乎逻辑。一些作者对自己作品不负责任,要么“大口马牙”;开大口作小文章。要么“首尾相残”、前后矛盾,或者结构不完整,思维混乱、前言不搭后语,诸多逻辑错误,严重影响了作品的科学性、实用性。
在学科的研究中,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总是相互贯通,弄清概念,就要明确内涵和外延。分析问题时,就要学会应用同一律、矛盾律、三段论推理规则;解决问题时,要充分利用排中律,充足理由律。这样,才能保持论题、内容的确定 性,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正确地交流思想,使科学在排除矛盾中发展。在哲学教学中,由于充分利用了逻辑规则,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达到了触类旁通、挥洒自如的境地。
总之,一部作品的优劣首先取决于作者的人品,文章可载千条“道”,而端正思想、走稳正“道”是根本; 可开辟千万路,而深入实际、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灵感,遵循科学规律是根本途径。只有“实在、实感、实效、实用” 的文章,才真正具有价值和生命,方为读者所期、社会所需。一位作者曾这样说过“让生命在自然状态下成长,忠诚于自己的内心感受,自己走过的路,也为自己铺了桥”。写作就是生活,作品就是生命,要潇潇洒洒地延续下去,首先就必须让它实实在在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文“道”所在。
(作者单位:云南省弥勒市第一中学 652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