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烨挺
[摘 要] 针对当前不少教师对低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感到茫然,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缺乏反思研究的状况,笔者针对低段学生的特点,找到了突破口.
[关键词] 有效教学;生活;多角度;交流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不少教师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感到茫然,不知从何入手,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关键在于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找到突破口.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年纪小、经验少,但他们天真、好动、乐于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这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学
应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并不是很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乐趣,为实施创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1. 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从而产生浓厚兴趣.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我采用贴近儿童生活的童话故事进行导入. 我先在黑板上贴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并对学生说:“猴子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所以奖励它两个大桃. ”说话同时,在小猴子面前贴上一个大盘子和两个新鲜的大桃子. “小朋友们请看,小猴子是不是很开心呀?”随后,小猴子就开始“吃”桃子了. 我先从盘子里取下一个桃子,这时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发现盘子里只剩下1个桃子了)我接着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答:“用1来表示. ”然后我又取下一个桃子,并说道:“小猴子又吃了一个桃子,这回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小朋友们让我们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联系生活实际的导入,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
2. 运用生活,产生例题
学生对生活最熟悉,从生活中产生例题,会使他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8、7、6加几”时,教师创设了一个小朋友去春游的情境:“老师和小朋友们坐车来到了公园门口,可是大家却进不去,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翻开教材,不由自主地讨论起来. 一会儿,问题的答案就出来了:“小朋友们不知道要买多少张票. ”那到底有多少个小朋友参加了春游呢?左边一堆是5个小朋友,右边一堆是8个小朋友,合起来是多少个小朋友呢?例题就这样产生了. 学生感到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也自然产生.
3. 活学活用,反映生活
在引入新的知识点后,要让学生把新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的习惯.
例如,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特点之后,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认识数字之后,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这些数字. 学习分类后,可拿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分一分.
从生活中学,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只要教师多动脑筋、多想办法,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就一定能让学生亲近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近学生.
多角度分析问题,从思考中学
1. 独立思考,养成习惯
应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 只有思考,才会有所得,特别是自主的、独立的思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 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素材,让他们有所想: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在思考中有所得.
例如,“9加几”的情境图是一个十分热闹的运动会场面,在教学时可让学生看图,想一想可以根据这幅图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并要求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 由于每一个学生的观察角度不同,所以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学生在思考后进行汇报时,会根据其他同学的答案丰富自身的知识,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2. 多元思考,一题多解
一幅相同的图画,在不同人的眼里,会读出不同的韵味. 同样,同一道题,不同的思考方法也会得到不同的解题思路. 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因素,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8、7、6加几”时,可出示8+9=?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得出 8+9的得数是多少. 学生在略微思考后会得出多种答案.
(1)
(2)因为9+8=17,所以8+9=17. 想大数加小数.
(3)
(4)因为8和9组成17,所以8+9=17. 想数的组成.
(5)也可以接着数,9,10,11,12,13,
14,15,16,17.
……
只要教师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就会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3. 创造思考,发挥想象
引导学生自编习题,特别是自编应用题,作为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突破口.
例如,新教材107页的主题图,教师在教学时不给学生任何提示,而让学生观察:根据图形我们知道了什么?可以求什么?学生很自然地会根据兔子所占方位的不同,列出8+7=15的算式,让学生再仔细观察,还可以怎么想?学生会从颜色上进行区分,列出5+10=15.
促进参与,在交流中学
交流与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国际上的科学研究、科技发展以及经济上的一体化,越来越需要交流与合作. 为了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1. 争议──交流的动力
在课堂上,针对一道数学题,学生之间既要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于问出心中的疑惑;又要认真倾听对方的思路和想法,学会比较、分析,善于创新,当学生想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见解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策略进行检验,而最好的试金石就是把自己的思路同别人的方法进行比较. 这样,数学课堂就会成为全体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的活动中心.
在教学“数一数”时,学生在数男孩的个数时发生了争议,有的学生认为有9个男生,有的学生认为有10个男生,有的学生则认为有11个男生,并且相持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公布答案,学生不一定信服;如果让他们再数一数,由于思维定式的作用,他们也不一定能找出是否出错. 这时,需要让学生交流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 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到底有几个男生呢?老师也弄不清楚了,请小朋友们同桌两人共同数一数,看谁的答案是正确的. ”学生立刻行动起来,几个学生把小脑袋凑在一起,一个一个地数,只听“这个不是男孩,是女孩,虽然他带着帽子. ”“你丢掉了1个,这个也是. ”学生交流得热火朝天. 不一会儿,教室里渐渐静了下来,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我知道,他们已经讨论出问题的答案了,于是我问:“到底是几个男生呀?”“10个.”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回答. 通过自己讨论得出结果,其效果远远胜于教师的千言万语.
2. 成果──合作的结晶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形成信息多向交流和反馈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活动方式. 就学习而言,已有认知结构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每个学生总是以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既可使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也可使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合作与交流,能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教学“10的组成”时,10的组成方法很多,学生自己一个人想不全. 于是,就让同桌之间合作完成,并提出要求──看哪一组想得最全. 同桌之间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起来,互相取长补短. 在交流合作中,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也有了相应地提高.
3. 操作──交流合作的手段
从人的大脑的功能来看,大脑的右半球是掌管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具有不连续性、弥漫性、整体性的特点. 在常规教学中,使用大脑“重左轻右”的倾向比较突出,这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 动手操作是开发和利用右脑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能促进其大脑左、右半球协调活动,和谐发展,容易使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产生智慧的火花,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也是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教学“分类”时,可为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铅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分一分,分完之后,把分类的依据与同桌交流一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显然,这对于事物的全方位认知很有好处,因为这会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为开拓创新树立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 凡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绝不替代;凡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从思索中学习,从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地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