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

2014-02-13 00:30周志锋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云雀论据虫子

新材料作文是介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是开放性与限制性的统一。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将直接决定作文的成败。在此,笔者对同学们在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中出现失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希望对正在高考硝烟中奋战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在平时的新材料作文的训练中,同学们在立意上出现失误主要有以下五种原因:

一、局部想象,产生幻觉

很多同学喜欢对文本材料的某一个局部穿插自己的想象,然后根据自己所想象的画面,去提炼所谓的材料观点。

【示例】从前,森林中有一只云雀。有一天,它在唱歌时遇到了一位手提盒子的农夫,那个盒子装满了虫子。云雀拦住了他,问道:“你的盒子里面是什么?你要去哪里?”农夫回答说,他捕捉了很多虫子,想把它们拿到集市上去换些羽毛。云雀听后就说:“我有很多羽毛,我拔下来一根与你交换吧!这样就可以省了我去找虫子的力气。”于是农夫把所有的虫子都给了云雀。作为交换,云雀给了他一根羽毛,第二天还是同样的交易,第三天,第四天……直到云雀一根羽毛也没有的时候,它再也不能飞了,更不能去找虫子吃了。它看起来丑陋无比,也不能唱歌了,很快,它就死了。

【病因分析】在这则材料中,很多学生将其核心观点立意为“切忌过安逸生活”。虽然这个观点可以作为“要克服惰性”这个论点的论述枝叶作发散性阐述,但作为核心观点,还是有些牵强。而同学们之所以如此立意,就是从材料的局部出发,想象出云雀得虫之后那小日子过得挺滋润、挺安逸的画面,从而造成立意的错误。

二、论据变身,反客为主

很多同学对材料的立意在脑海里已经迅速形成,并且连带着将非常贴近的论据一并在脑海里生成。由于这个论据太过深刻,于是立意时很容易跳过原材料本身,而不知不觉中把后生成的论据当成了材料本身进行立意。

【病因分析】就如上一则材料中,竟有同学将其核心观点立意为“要有尊严”,的确,这样的立意确实有些匪夷所思,材料里云雀跪下来求农夫了吗?后细问这位同学,才知道他当时脑海里本来的立意为“要克服惰性”,然后他自然想到了乞丐乞讨的事例,由乞丐过于懒惰,不要尊严地沿街乞讨,而得出了上述的错误而荒唐的立意。

三、穿越表层,挖掘过深

材料作文需要从材料最表层入手,层层推进,并适可而止。很多同学对材料的立意从一开始就思考过于深入,对文本材料挖掘过度,导致核心论点的提炼脱离文本材料。

【示例】有人买了一件珍贵的瓷器,店员用破布帮他将瓷器缠了起来,把它装在了一个大纸箱里,并在大纸箱的空隙里塞满了废纸。这个人觉得这些废纸破布没有用,而且是一个累赘,就将它们拿出来扔掉了。结果,在路上不慎将箱子掉在地上,瓷器摔碎了。

【病因分析】本材料基本立意可以分别从“破布、瓷器”的角度提炼观点“事物、生命本无高贵低贱之分”以及从“店员、买者”的角度提炼观点“要物尽其用,善于发现和利用”;

当然,同学们也可以基本立意为基石对寓意进行适度强化:

①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影响的,高贵与低贱相辅相成,不可轻易偏废,而应和谐相处。(为什么“事物无高贵低贱之分”)

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切勿目光短浅、以貌取人或物。(怎样做到“物尽其用,善于发现”)

应该说,立意深入到这一步就点到为止了,但有些同学似乎仍想刨根问底,继续深入挖掘“高贵与低贱怎样才能和谐相处”这一话题,于是乎,“不要张扬,要懂得韬光养晦”这一过于深刻的观点很自然地出现在作文立意之中,只可惜这个立意已经与原材料间的距离太过遥远了。因此,新材料作文的立意不是挖石油,只是挖水井而已,无需过分深度挖掘。

四、以偏概全,一叶障目

很多同学审题时,不从材料整体出发,没有认真领会材料中故事情节间的相关联系,而是忽视材料的整体内涵,肢解割裂,只依据某一局部情节就草草立意,从而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式的思维错误。

【示例】某日,明朝都察院长官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昨天雨后乘轿进城,轿夫穿的是双新鞋。开始,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于是便不再顾及新鞋。一御史听后说道:“终生不敢忘。”

【病因分析】从整体上看,本材料说的是都察院长官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讲故事,新御史们心领神会;从局部看,是轿夫湿鞋的事。很多同学对这一材料进行审题立意时,只注意轿夫由“小心的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到“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后便不再顾及新鞋”,便草草立意为“要甩掉顾虑,放下包袱,轻装前行”。殊不知,这个局部事件在整个特定的语境中被赋予了新意。王廷相用轿夫的事,是为了告诉新御史们,新任要职,要走好每一步,以防一不小心踩进污泥浊水,受到污染。但事情一旦发生,就应该勇敢面对,积极补救,不要破罐子破摔。

五、倾向不明,褒贬不分

有的材料在叙述、评论某个事物时,会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而很多同学审读原材料时却不分褒贬,导致整体角度出现严重偏差。

【示例】在长达千年的争斗之后,狼和羊终于握手言和了,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为了促使信任,两方交换了人质,羊交出了牧羊狗,而狼则拿出了狼崽。仪式进行得十分隆重,并且有公证人大象出席。转眼间,小狼已经长大,它们个个嗜血成性,咬死了许多羊羔,并叼着跑回了森林之中。而作为抵押物的牧羊狗因相信了狼的花言巧语,在睡梦中遭到狼的袭击,被狼撕扯成碎片,变成了冤魂。

【病因分析】本材料具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句,即“而作为抵押物的牧羊狗因相信了狼的花言巧语,在睡梦中遭到狼的袭击,被狼撕扯成碎片,变成了冤魂”。在这句话中“花言巧语”和“冤魂”两词明显表达了对狼的批判和对羊的同情态度,所以考生必须在材料对二者的感情倾向的基础上立意。然而许多考生却忽视了这种感情倾向,进而提出“兵不厌诈”“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要善于动脑筋”等观点,对狼大加赞赏。这样褒贬不分的作文在高考阅卷中只能判为四类文,即跑题作文。

总之,尽管材料作文的立意要求是角度自选,但我们绝对不能脱离材料而任意发挥。学生审读材料时要就事论事,有的放矢,尽量从材料的整体进行把握,对文本材料的挖掘不能过深,需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分析过程。

笔者有理由相信,只要平时的作文训练能扎实推进,高考考生们定会借一双慧眼,不畏浮云遮望眼,穿越审题的重重迷雾,到达高考成功的彼岸。

(周志锋 江苏省通州市高级中学 226300)endprint

猜你喜欢
云雀论据虫子
住在砖底下的虫子
云雀叫了一整天
虫子的信
恰当使用论据
论据选择“四要”
一半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