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
【摘要】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八字方针;朱作仁教授提出课堂教学"三实":真实、朴实、扎实。这些观念给我们以启迪,扎实、有效、读通、读顺课文并进行有效地识字,应当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追求。
【中图分类号】G620
【正文】
有人说语文阅读教学如登山,第一课时是山脚,第二课时是山腰,第三课时是山顶,我认为这话是再恰当不过了。
第一课时该如何上?该学什么?怎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是扎实有效的?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八字方针;朱作仁教授提出课堂教学"三实":真实、朴实、扎实。这些观念给我们以启迪,扎实、有效、读通、读顺课文并进行有效地识字,应当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追求。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一课时教学就是要解决初读和识字正音的问题,怎样让学生一步步读出兴趣,读出疑问。
沉入误区,我发现病原体一:目标不明确,欲速则不达
识字与写字,读通读顺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理应作为第一课时的重点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前段时间在一所村完小听了四年级下级19课《云雀的心愿》一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我觉得该老师的第一课时目标就不明确。她第一课时只有一个教学目标,重难点也是这个目标,即:感知课文内容。她的教学流程大概是:1.导入课题,引出云雀的心愿;2.说说课文通过例举了几个事例来写了云雀知道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边找边读边品词语的意思,然后就是有感情的读段落);3.请给课文分段(几分钟过去了,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位教师几乎都把第二课时应上的"分析课文内容"都调了一部分或是全部放到第一课时来上。学生文本还没来得及读正确,脉络还没来得及梳理清晰,便在老师的指令下牵强附会地读得摇头晃脑,制造出一轮轮高潮迭起的假象。
病原体二:目标不落实,镜中花水中月
第一课时的字词教学蜻蜓点水,新词的理解隔靴搔痒,写字的指导示范无影无踪,初读课文雾里看花。花了大量的时间启发学生质疑,问题提了一大堆,正需要老师拨开云雾见青天之时,教师又把学生硬拽回机械浅层的字词教学,浮光掠影地感知文本。这样的课堂如镜中花,水中月,学生又怎能实实在在学有所获呢?
有效的语文课堂有两个标志:一是教学目标制定恰当;二是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因此,我的扎实有效性策略如下:
策略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要达到教学的有效性,作文语文教师,应该有明确的课时观,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会经常出现一些争议,如听了某一节课,说它是第一课时吧,没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全文的教学内容,但从课的开始,学生对课文是一无所知的,按道理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说它第二课时,不可能学生在一无所知的基础上教学,但从课的结束,学生已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了。
如教学《云雀的心愿》时,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会读12个二类字,学会10个生字,正确理解理解"讨厌"、"乱砍滥伐"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读课文,紧扣文题,在质疑、交流中理清文章思路。
3.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核心教学目标)
策略二:落实核心教学目标
核心教学目标的落实到位是衡量有效课堂的重要标志。怎样才能使核心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呢?
(一)注重预习,提出具体预习要求。
中、高年级,课文会越来越长,可能让孩子们去读几遍,时间就到了,如果喊上一个书读不好的,可能一节课都用在指导上了,还谈什么完成教学任务了。所以,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预习作业中除了基础性的作业外,有一部分作业要能帮助学生有自己学习时就能沿着核心教学目标的方向前进,而不是简单的资料摘抄似的缺少思维参与的机械式作业。 如四年级下册《云雀的心愿》一课的预习作业如下:
1.用红、黑圆圈圈出二类字词、生字词,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词。(指向目标1)
2.读课文至少三遍,达到正确、流利。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什么?(指向目标2)
3.思考:云雀的心愿是什么?你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什么启示?(指向核心目标3)
从上述的预习作业中可以看出,每一项预习都是为达成目标而设的。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就进行了有目的的思考,带着思考来学习课文,老师在学生"懂的多少"的基础上确立教学起点,核心教学目标的达成就有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而易见。
(二)教学活动要精当
要使核心教学目标落实到位,设计精当的教学活动是重中之重。精当的教学活动必须紧扣核心目标,教学活动力求整合,让每一项教学活动发挥最大的功效。
1.紧扣题眼读课文
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切入口。因此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好课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例如三年级下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我由课题质疑:"励志是什么意思?""谁励志学画?""他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励志学画的结果是什么"这样带着问题去阅读,学生能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接着我再相机引导学生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记牢几个难读、难写、难理解的词,课文读通顺就水到渠成,概括主要内容就轻而易举。学生在成功感的驱动下主动学习,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2.紧抓段落寻实效
有些教师认为,第一课时教学不能对课文进行精读感悟。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认为应该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以及课时划分和课时目标来确定,适当地进行精读感悟。在进行精读感悟时,一是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内化;二是要抓住关键词和重点句的剖析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潜心揣摩,体味其中滋味。
如五年级上册《陶校长的演讲》一课,课文重点就是了解陶校长和同学们谈了哪四个问题?为什么谈这四个问题?从而体会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同时,文章的二、三、四、五自然段结构类似,都是以"问的什么--为什么要问--希望怎么办"的形式呈现的。于是,教师可以着重引导学生默读感悟第二自然段,在此基础上总结学法。为第二课时的核心目标(自学第三、四、五自然段,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成打下根基。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 朱莉,《第一课时教学有效性》;
3. 陈蓓,《如何进行扎实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第一课时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