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2014-02-13 06:06马蓉蓉周凤婷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广东广州50070广东商学院法学院广东广州5030
探求 2014年1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专利知识产权

马蓉蓉 周凤婷(、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广东广州 50070;、广东商学院法学院,广东广州 5030)

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马蓉蓉1周凤婷2(1、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广东广州 510070;2、广东商学院法学院,广东广州 510320)

文章根据自主创新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知识产权制度和自主创新的逻辑关系,结合我国的发展实际,从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培育知识产权人才、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完善知识产权法制等方面对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进行探讨。

知识产权制度;自主创新;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从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1]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现实效果看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特别是知识产权制度安排缺失。因此,根据自主创新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知识产权制度和自主创新的逻辑关系,结合我国的发展实际,探讨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对策,这对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大意义。

一、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动力

(一)产业结构优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规律性演变充分证明,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存在密切关系。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规律性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770年以前的经济“起飞”前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是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经济驱动的因素以自然资源投入为主。第二阶段是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产业革命打破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大机器工业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转向资本积累和投入。第三阶段是1870—1970年的百年发展时期,随着人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加快,效率显著提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第四阶段是1970年以后的信息化发展时代,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用信息通讯技术改造国民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工业化先行国家的经验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关系密切,作为反映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诸多因素的综合变量,产业结构优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一国经济发展方式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国家发展战略、资源禀赋条件和体制环境。主要有四大因素:1、需求因素决定着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需求结构变化导致产业的兴衰更替,促进产业结构的演化。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动,一些产业较为迅速的形成和发展,另一些产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2、供给因素是产业结构变动的物质基础。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时期,不同的经济资源和自然禀赋,加之不同的人力资本结构,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3、体制因素是产业结构变动的必要保障。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制和产业政策,构成影响产业结构的制度性因素,是决定资源配置效率和结构升级的重要保障。4、技术因素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核心动力。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反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会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影响上述四大因素,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和速度。回顾西方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有两个基本结论:一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经济增长的永恒主题。受需求、供给、体制、技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每一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都将导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经济进入快速发展。二是进入现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频率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强大后劲。

(二)自主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始动力[2]

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基础。主要表现在:第一,技术进步是新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产业通过两种方式形成:一是随着原有产业的不断分解,形成新的产业。二是某种新产业或新生产方式的规模扩大,形成新的产业。两种形成方式都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第二,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技术结构是导致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的重要因素,技术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程度直接关联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合理的技术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生产要素不发生流动的情况下本身就带来产业结构的改进。二是能够促进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流动,在新生产要素组合的基础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由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是技术升级,因而就势必形成较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形成对先进技术的大量需求;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变对引进技术的过高依赖;要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向传统产业渗透;要求创新需求和培育市场,增强技术供给对经济增长的支撑。第三,科技进步不仅直接改变着产业的结构,而且改变产业间的投入产出比例,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技术先进的产业,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以相对较高的利润率吸引更多的经济资源,得以迅速发展,反之则反。第四,科技进步通过改变需求结构影响产业发展前景。一是产业间的生产技术关系决定了需求关系,并对生产性需求的量做出规定。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改变对相关产业的需求。二是技术进步改变生活性需求,进而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第五,科技进步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演进离不开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而新技术归根到底要靠具有理性和创造性的人去研究开发,并依赖于具备相应素质的人去驾驭。而科技进步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前提和基础。

创新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个产业能在现有的相对稳定的产业结构系统中异军突起,并迅速成长,关键在于: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创新直接推动和影响了产业的升级。从生产要素配置的角度看,创新对产业结构演进升级通过两方面完成:当某一产业的创新带来新的需求时,将引起生产要素向该产业流入,促进该部门的成长和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升级;当某一产业的创新仅带来生产效率提高,但没有创造新需求时,则往往引起生产要素从该产业流出,加速该产业的萎缩和退出,同样导致产业结构升级。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引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大大提高了社会的潜在生产能力。创新从五个方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一,新产品从需求方面拉动产业结构升级。一种新产品的推出并被市场接受,可以形成新的需求,当这种需求达到一定的规模时便可促进和这种新产品相关的产业的成长和发展。第二,新技术从供给方面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第三,新市场从市场需求方面拉动产业成长。新市场的开辟等于扩大了市场需求,需求的扩大如同新产品的推出一样,将从需求方面拉动产业结构升级。第四,新生产要素从供给方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采用新的生产要素,既可降低现有产业的生产成本,又可促进新产业的成长和发展,都将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五,新生产组织从产业内部推动产业发展。新生产组织的出现和完善,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见,创新不仅直接推动产业升级,而且从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生产要素、新生产组织等方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知识产权制度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一)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创新活动必然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创新者所支付的成本应该能够收回,甚至实现赢利。知识产权制度提高给技术发明者以发明专利,使专利权人获得一种排他性独占权,从而在某一技术、产品上形成市场独占,不仅能收回研究开发付出的投入,而且还可能取得比投入更大的回报,这是对发明人的莫大激励。有了这一制度保障,发明者才有积极性继续从事新的发明创造,自主创新活动才会走上良性循环。反之,如果发明者的自主创新得不到有效保护,而被他人自由或无偿地仿制和使用,那么,发明者就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甚至还有可能无法收回最初的投入,这样,也就失去了继续发明创造的积极性,自主创新活动也就成为无源之水。依照专利法授予专利权,给予自主创新者独占市场的权利,对其收回投资,继续进行自主创新提供保证,是专利制度存在的重要基础,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为专利制度的生存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市场中的份额不由政府分配,而是由企业拥有多少专利以及这些专利的技术水平决定的,而自主创新者可以专利技术的许可和转让获取丰厚的回报。这种激励机制,使企业和个人更加关注市场,关注自主创新,并且注重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发展。这种制度不仅有利于经济社会转型国家长期以来经济与自主创新脱节的问题,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几百年来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的动力机制之一。

美国学者曼斯菲尔得的调查表明:没有专利制度的保护,医药工业中65%的发明不会被利用,60%的发明活动不会进行;在化学工业中,这两个比例分别为30%和38%。同样在日本,1940年至1975年35年间,仅创制10种新药,1975年日本开始对药品实施产品的专利保护后,至1983年8年间创制出87种新药。[3]此外,德国IFO经济研究所对化工、电气工程等行业的1239项专利进行了调查,表明了专利保护制度的效能与技术发明的关系。

(二)知识产权制度是有效配置创新资源的重要条件

自主创新资源配置主要包括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资金、人力和设备等。要进行自主创新,自然离不开自主创新资源的支持。但无论哪一个国家、地区、企业或个人,在某一时期能用于研究开发的资源都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有效配置自主创新资源显得十分重要,而知识产权制度为此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以专利制度为例,专利制度要求专利申请人公开有关技术原理,但保护的只是对该核心技术的专利权而不是对该技术二次利用的权利,这就为他人在该技术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创新提供了基础,从而避免了开发同一技术的重复劳动,节约了全社会的自主创新资源。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研究报告,全世界最新的发明创造信息,90%以上都曾先通过专利文献反映出来。在自主创新的各个环节充分运用专利文献,不仅能提高研究开发的起点,而且还能节约40%的研究开发经费和60%的研究开发时间。实际上,灵活有效的利用专利文献,不仅可以选择正确的自主创新方向、领域和研究开发项目,做到既避免侵犯他人权利又有效保护自己的权利,还可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从事更高水平的自主创新,从而避免研究开发的低水平重复和有限创新资源的浪费,实现自主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据欧洲专利局统计,在十几个欧洲专利条约成员国中,在应用技术的研究中,由于利用了专利文献,避免了重复研究,每年可节约大约300亿马克的研发费。充分利用现有的专利信息,有效配置创新资源,对我国这样一个科技资源紧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

(三)知识产权制度是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关键因素

创新不仅是指研究开发,而且还包括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和商业化的过程。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是自主创新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自主创新的根本目标。知识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保护和鼓励技术发明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是知识产权制度的根本出发点。按照专利法的规定,自主创新者获得奖励和回报,重点不是在技术发明完成时,而是在技术发明产业化和商业化之后,从技术发明的市场收益中获得的。任何一项自主创新完成以后,不尽快付诸实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有可能被新的技术所替代,变成无经济效益的技术,一旦他人就相同技术取得专利权,后果更为糟糕。这是知识产权制度区别于一般的科技奖励制度的一大特点,也是知识产权制度之所以能促进自主创新活动良性循环的根本原因。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一直以来,有关管理部门和科技人员只重论文、评奖和成果鉴定,忽视市场,更谈不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造成两方面情况,一方面,在高校、研发机构,许多新技术完成之后被束之高阁,没有产生经济效益,造成了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企业许多产品缺乏自主技术的支撑,世界先进企业处在卖专利、卖标准的阶段,而我国企业不仅无专利、标准可卖甚至连产品和苦力都卖不出去。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就是要尽快改变上述现状,加快知识产权转化。

(四)知识产权制度是营造公平有序的创新环境的重要手段

市场经济是一个竞争经济,具有竞争才有动力,只有竞争才能发展,但竞争必须规范、公平和有序,否则,就会导致冲突和混乱,市场经济就难以为继。知识产权制度作为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目的也是在于维护规范,有序和公平的竞争环境,而且知识产权制度规范的是知识与技术的竞争市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技术创新体系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和技术的竞争越来越成为企业或国家竞争的优势,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必须在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下进行。一方面,如果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那么,不仅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自主创新者极不公平,而且由于大量仿制或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会引起市场的极度混乱,对消费者也是不负责任和不公平。另一方面,如果知识产权被滥用,从而产生过度的市场垄断,那么,对于其他竞争者和消费者也是不公平的。知识产权制度在保护创新者个体利益的同时,还通过合理使用、法定许可使用、强制许可使用等制度,对创新者滥用权利的行为进行限制,保证创新者个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知识产权制度以法律形式规定智力成果所有人、持有人的权利和义务,既保障他的应有的权利,又防止不正当的垄断,使知识产品能广泛传播,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从而促进社会进步。

诺贝尔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指出:“一种包括鼓励创新和能够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有效的产权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没有因制度性因素和对个人经常的刺激,私人的产业及其收入就没有保障,近代工业就不可能发展起来。”[4]因此,知识产权制度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一种制度安排。

三、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

(一)强化知识产权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知识产权意识是知识产权工作的思想基础,一国知识产权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该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和成败。目前,我国在知识产权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导致各项知识产权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大批外资引入,合资公司成立,我国本土民族品牌受到巨大冲击,甚至面临灭顶之灾,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意识不强。资料显示,建国初期,中国有1 万6千多家老字号企业,到现在只剩下2千家左右。也就是说,在60年的时间里面,老字号企业消失了1万4千多家,每年要消失230多家。[5]知识产权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商标意识淡薄,大量企业、商品没有注册商标,未能及时依法办理续展手续使他人特别是外国企业乘虚而入抢先注册;专利意识淡薄,一方面,一些企业假冒他人专利,随意生产销售别人已获专利的产品,造成侵权,另一方面,一些企业、高校和研发机构不将自己的发明申请专利,致使市场被他人分割或侵占;商业秘密意识淡薄,企业经营者、涉密人员和社会人士保密观念不强,致使失密、窃密和泄密事件时有发生,给国家和单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著作权意识淡薄,盗版、侵权事件屡禁不止。因而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就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应该针对不同对象,综合运用公众宣传、专题培训、基础教育等形式,宣传知识产权的重要作用。商标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在促进商品生产、交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商品来源的标示作用,商品选购的指导作用,商品质量的监督作用,商品销售的广告作用。专利在经济生活和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专利在促进技术创新、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和加强国际技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专利制度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吸引外国先进技术,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商业秘密作为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在经济生活和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重要作用。商业秘密具有价值性,商业秘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商业秘密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包含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的商业秘密日益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目前,知识产权战略已成为许多国家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因此要不断培育知识产权发展的战略思维,实现知识产权的“三个转变”:从知识产权的传统保护转向知识产权现代经营;从知识产权的侵权防御转向知识产权的战略规划;从知识产权管理转向无形资产管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必须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优化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社会环境,密切关注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最新动向,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成功经验。根据统计,中国70%以上的GDP产自城市,80%的税收来自城市,90%的高校和科研力量集中于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国家的综合实力依赖于城市的综合实力。本文认为当前最主要的是实施城市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是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一方面,知识产权是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引擎”。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来看,产业链越靠近研发、营销两端环节价值含量越高,越靠近两端中间加工制造环节价值含量越低,真正具备产业控制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环节位于两端。而在这些产生高附加价值的环节,都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的保障,并体现为某种形式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知识产权是优化城市创新要素的助推器。城市的经济转型除了产业结构调整以外,另一个重要的支撑点是通过要素结构调整,实现创新驱动。制约城市创新发展的最主要难题,是如何打通创新链,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只有通过知识产权,才能真正实现研发的产权化、产权的产品化、产品的产业化,构建有效完整的创新链。一是实施促进知识产权创造的三大工程。包括骨干大企业知识产权提升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推进工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优势塑造工程;全社会发明创造活力激发工程。二是完善促进知识产权运用三大平台。包括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展示平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三是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三大机制。包括企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知识产权行政联合执法机制;知识产权司法诉讼保护机制。

(三)培育知识产权人才

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在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实施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训计划。充分发挥各地知识产权讲师团的重要作用,推动知识产权的普及工作进入社会各阶层;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强化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常态化培训;建立企业知识产权培训中心,加强对不同行业、企业和岗位人员的岗位培训,使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熟练掌握和本行业、企业和岗位要求相适应的技能。二是实施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外高级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鼓励优秀人才到国外进行培训和深造;鼓励高等院校和知识产权研究机构,加大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建设一支精通国内外知识产权规则的高级专业人才队伍。三是实施发明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要从青少年抓起,培育我国国民和知识产权人才的创新思维;鼓励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建立创新人才的培育制度,尊重创新人才、激励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四是建立健全对知识产权专门人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方面,实施按技术分配,健全企业对知识产权专门人才的激励机制。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成果提成、技术持股、职务技术成果多元化投入各方共享机制、签定技术合同实现技术收益等多种形式,实施按技术分配,激发知识产权人才的自主创新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实施竞业限制,规范人才合理流动。针对人才流动中侵犯原单位商业秘密的事件愈演愈烈的现实,实施竞业限制,既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又保护原单位的商业秘密。在实施竞业限制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竞业限制特别是离职竞业限制的合理性。离职竞业限制的合理性包括:目标的合理性,即以有效保护商业秘密为目标;对象的合理性,即一般而言,竞业限制的对象是因职务或工作关系或可能接触原单位商业秘密的人;期限的合理性,一般为二年;范围的合理性,即限制的地域一般不超出企业原业务活动的地域;补偿的合理性,即原单位应以适当形式给予竞业限制对象合理的补偿。

(四)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的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知识产权管理虽然起步较晚,但已取得明显的成效:知识产权观念不断增强;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初步建立;知识产权管理的组织体系逐步建立;知识产权评估逐步趋于规范。但是,必须看到,和国际知识产权协议对我国知识产权管理的要求相比,和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管理的先进经验相比,我国知识产权管理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知识产权观念有待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知识产权信息渠道尚不畅通;对知识产权国际惯例尚不熟悉。当前,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除了加大对加强知识产权的依法保护力度之外,还要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行政管理,加大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力度。加大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主要是抓好以下工作:强化知识产权观念,这既是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前提,也是其他管理对象的基础;建立知识产权组织,配备专门的人才,落实必要的经费,确保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主要包括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制度、交易制度、日常管理制度、财务审计制度、诉讼制度等,使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化;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企业应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和实施专利战略、商标战略和商业秘密战略,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五)完善知识产权法制

当前,低碳经济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成为生态文明时代的新的游戏规则。推动低碳技术创新既是城市摒弃高碳技术模式、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未来,低碳技术将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谁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在解决未来温室气体减排的问题上,技术进步是最重要的因素,其作用超过其他驱动因素之和。科技的发展代表着一种生产力或生产方式的变革,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必然依附于生产力的发展。[6]低碳技术的发展对完善知识产权法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完善知识产权法制将对低碳技术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对如何完善专利法制进行分析。一是设立低碳技术专利申请的加快审查制度。[7]为加快对低碳技术创新的保护,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均采取了加快审查或者优先审查的方式加以激励。建议设立的加快审查制度,对于涉及低碳技术的专利申请,允许专利申请人请求加快审查,以较短的审查周期获得授权。二是实施低碳技术专利权的强制许可制度。为了阻止潜在竞争者开发出具有替代性的新技术,拥有专利权的企业家会通过向对方许可专利,遏制对方企业家创新,以维持己方技术在市场上的垄断优势。此外,为了维持专利保护到期后的竞争优势,在市场营销阶段,拥有专利权的企业家有意识的选择一些力量较弱的竞争者实施专利许可,以阻止实力雄厚的竞争者进入市场。因此,专利许可也是保护创新者收益的一种办法,它是在市场营销阶段产生作用,因而对企业家的创新行为产生后期激励。三是建立低碳技术专利申请的资助制度。现行专利收费制度的直接缺陷是收费项目过多,收费金额偏高,交费期限过于分散,不但给申请者增加了一定的经济负担,而且使申请者在很长时间内都会因为交费问题处于焦虑和担忧之中。建议把需要正常交纳的费用进行合理的归纳和集中并进行集中交纳,取消一些过于繁杂的交费内容和环节,以节约申请者的时间和费用,并减少和优化相应的工作环节,提高我国专利授权的效率。此外,建议设立低碳技术专利的简易维权程序,简化低碳技术专利的维权程序,减少低碳技术专利权人的维权成本。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汪洋.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动力[J].学术研究,2010,(3).

[3]张平.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评价——实证分析与理论研讨[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34.

[4]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讲演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66.

[5]马一德.落后观念谋杀民族品牌[EB/OL].人民网—知识产权频道,2013—01—28.

[6]王景川、胡开忠.知识产权制度现代化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0.

[7]马蓉蓉.低碳技术创新的专利制度安排[J].开放导报,2011,(2).

责任编辑:温朝霞

book=97,ebook=98

F12

A

1003—8744(2014)01—0097—08

2013—12—18

马蓉蓉(1961—),女,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理学、知识产权、低碳城市;周凤婷(1964—),女,广东商学院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理学、民商法学。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专利知识产权
专利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专利文摘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基于“两基准”理论新解释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