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敏行观及其在广东的嬗变

2014-02-13 06:06冯立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10
探求 2014年1期
关键词:实干广东孔子

冯立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10)

儒家敏行观及其在广东的嬗变

冯立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10)

儒家孔子的敏行观着眼于看重力行的人格塑造,也包含着守信的道德追求和审断多思的理念。广东文化中的敏行观发育于商业文明成长的环境中,它已没有了道德信用层面上的多言之讳和失言之忌,是出于人们生存生活的固有方式,属于文化精神中的内在品格;近代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更是给传统敏行观赋予了科学理论的灌注。经过改革开放的时代洗礼,广东文化精神中的敏行观具有了全新的时代特质:以不尚空谈为前提,以求真务实为基点,以人本主义为内核,体现着一种优良的时代文化精神。

儒家孔子;敏行观;文化精神

当代广东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敏于行”,这一特征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岭南文化、广东文化的深刻影响,又蕴含着当代广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历史性超越,以及广东文化在中华地域文化中的个性风采。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广东深厚土壤中的现实性结晶。

一、儒家孔子的敏行观

“敏于行”是出自孔子《论语·里仁篇》的一个名句,思想家孔子对于敏行问题有着多方面的论述,这些论述构成了儒家内涵丰富的敏行观。

首先,孔子从君子人格塑造的视角出发,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言”与“行”区分开来,并为两者提出了不同的规范要求。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1]“言”与“行”是人们人格表达的两个方面,它们不相一致,有所差别,而人格实现的重点是在“行”,而不在“言”。正是在这种认识基础上,孔子提出了名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2]讷,为迟钝之意;敏,指迅疾,敏捷。因为放言易,力行难,人格塑造的重点又在行不在言,所以孔子主张言从迟而行求疾。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过:“予欲无言”,“天何言哉?”[3]做老师的人不说话怎么教育学生呢?原来孔子准备要像生成万物的天那样不言而行,只行不言,用自己的行为教育引导学生。孔子特别看重力行,这显示出讷言敏行是他做人处事的一种思想理念。

其次,孔子的敏行思想蕴含着深沉的道德追求,讷言敏行是服务于道德目标的。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4]这位好古的思想家认为,古人不轻易出言,是耻于身行不能达到所言。一个人说的话过多,必然会有不能兑现的话语,反而失缺了说话和做人的信用,还不如少说为佳。从这一意义上说来,孔子的讷言敏行实际是要求人们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天什么话都不说,但春夏秋冬依次更替,没有紊乱和差失。孔子认为这才是一种高度的诚信品格。孔子在另一处说道:君子应“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5]主张敏行慎言,强调的也是道义追求和端正自身的目的。孔子一再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6]认为甘美悦人之言,喜狎悦人之色,很少能有仁德。这些认识和观念都表明,孔子的讷言敏行是出于信用、道德的考虑,其中的“行”,实际上包含着自古人们所赞赏的“德行”。

再次,孔子的敏行观吸纳了审断、质疑、多思的理念,并非纯粹的快疾而行。有古贤释“敏于事”曰:“敏,审也,谓审当于事也。圣人教人,固不专以疾速为重。”[7]《词源》中的“敏”,就有聪慧之意,如敏达、敏赡、聪敏等。事实上,孔子曾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8]主张人们应该多听多看,对疑惑不明的事情加以保留,而对其余足以自信的地方,要谨慎地说出来,慎重地实行。孔子对性情莽撞的学生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9]不赞成子路一听到什么就去行动的疾速态度。他也曾和学生们讨论过“三思而后行”[10]的问题。总之,孔子的敏行是思、学、审、疑等思维活动之后的行,这实际上赋予了“敏”以敏达、敏锐、机敏之意。他要求的敏行不是莽撞疾行,而是思而后行。

儒家孔子的敏行观包含着多重内容,其对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深长的影响,也构成新时期广东精神的文化渊流。

二、广东文化中敏行观的演变

中华文化的千年溢流影响和培育出了面向大海的岭南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区域,广东的文化精神禀承了儒家孔子的敏行观,因为地缘环境和社会历史的不同,传统敏行观的内涵也发生了不少损益和变化。

近代以前,在农耕文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下,生存于岭南贫瘠土地上的先民为争取衣食丰饶而辛勤劳作,与中原的外在环境相比较,这里政治等级的压抑和伦理规范的束缚相对淡漠,而生存的紧张和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却养成了人们重实利、贵实干的务实精神,因而传统敏行观中的重行、疾行意识在此得到了全社会切实地发扬。所不同的是,这里的“敏行”已不是与“讷言”相对而言,这里没有了道德信用层面上的多言之讳和失言之忌。另外,随着宋明以降广东商品交换、海外贸易的渐次兴旺,信用、诚信的品格也从兴盛的商业文化中发育成长了起来。就是说,广东文化中的敏行、诚信不是出于外在的伦理约束,而是出于人们生存生活的固有方式,属于人们文化精神中的内在品格。

进入近代社会后,风云际会,广东成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策源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袖孙中山针对辛亥革命失败后各层人物对革命前途和革命方式的迷茫,提出了“知难行易”的重要思想。孙中山以广东文化中的简明平易风格,列举了饮食、用钱、作文、建筑等十项事例,指出:“天下事惟患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学之理则,以求得其知,则行之绝无所难。”[11]他论证指出,革命建国之事,“非不能也,不行也;亦非不行,不知也;倘能知之,则建设事业,亦不过如反掌折枝耳。”[12]孙中山的“知难行易”思想无疑是为革命建国服务的,其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对广东文化的改造也显而易见:它以广东文化中的敏捷实干精神为立论点,认为行动是简单容易的,而行动前的认识明理和理论武装则极端紧要,从而要求“行”应赋予思想、理论和知识的指导。经过这样的改造增益,广东文化中的敏行观突出了思想和理性的成分,又具备了以具体事功为依托的特征,且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包含了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改革开放,验证了,并且发展了广东文化中的敏行观。粉碎“四人帮”后,僵化的社会经济模式开始松动,中国大地同时获得了探寻发展、改颜换貌的机遇,但唯有广东人在历史机遇的起始点上毫不犹豫地敏锐而行,捷足先登,此后三十余年间社会经济犹如脱缰之马迅疾前行,领先全国。广东文化中的敏行精神在此得到了极好的验证和肯定。同时,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广东人不争论,重实干,注重“行”的灵活性,在每一具体的事功目标上,能把“敏”与“行”很好地结合起来,敏达疾行,大大丰富了自身敏行观的内涵。尤其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中央几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下,广东人的改革精神、创新精神和实干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已成了广东文化精神的基本标志,广东文化中的敏行观获得了科学理论的灌注和全新的时代特质。

三、“敏于行”:当代广东文化精神的光亮点

其一,广东文化中的敏行以“不尚空谈”为前提。这一前提一方面反映着传统“敏行观”中“讷言”的表征,但同时更体现着对人的活动功用的考量。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3]这里强调的是实践、行动的重要性。当代广东人绝无旧式哲学家对世界事物的论证意识和解释意念,他们认为,人自己的命运和环境只能靠某种行动去改变,与轻易的谈论毫不相干;而在特定条件下当谈论遭到政治约束、成为违心之论时,“谈论”更成了费时误生的事情。于是,对于机敏的广东人,“不尚空谈”就内化为一种精神特质。改革开放初期,广东人只干不说的“不争论”行动,“只生孩子,不起名字”的沉默意识,体现的正是“不尚空谈”的行为方式。这里已不仅仅是“讷言”的表征,本质上是对行为事功的看重。在今年1月31日广东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蝉联任职的政府首脑向全体代表表态,第一条就讲到,要“讲求实干,不尚空谈,脚踏实际地履职尽责,扑下身子狠抓落实。”广东文化中的敏行精神在此生动地体现了出来。

其二,广东文化中的敏行以求真务实为基点。“敏于行”说到底是一种实干的行为,这种行为自古就包含着多思、审断的理念,近代岭南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已经为敏行行为赋予了思想、理论的先导性,使广东人行动上的“务实”和理念上的“求真”密切结合,浑然一体,构成一种生活思维的方式。改革开放后,广东人的敢为人先、务实进取精神得到了极充分的发挥,广东人看准方向、先行先试,在许多领域开拓创新,依靠实干取得了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地位,为国人所敬服。邓小平说:“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14]这是对广东敏行实干精神的高度赞扬。习近平总书记任职不久就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15]这一思想与当代广东以务实为基点的敏行精神本质上是想通的,毋宁说是对广东务实敏行观的肯定与赞许。

其三,广东文化中的敏行蕴含着以人为本的内核。广东文化精神中的敏行观摈弃了社会政治和道德体系的外在要求,出于人的生存、生活的需要,出于人自身解放、幸福的追求,是基于人们特定生活方式的内在精神品性,因而内含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比起那种以政治伦理的外在约束为意旨,以个人人格塑造为归依的传统的敏行观,显然更合乎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事实上,一片广东热土上,当年是中国推翻帝制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后来是推翻“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始地,近三十多年又充当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因为追求人的自身解放、人的幸福,正合于广东敏行观中蕴含的人本意识,这样的革命和改革就极易在广东引燃。是广东以人本主义为内核的敏行精神推动了中国百余年来革命和改革的时代风潮,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前行。十年前,在SARS肆虐于中国大地的危难关头,广东人临危不惧、守职敬业、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率先探索出了防治疫情的有效方法,以敏行实干践行了对生命的关爱。广东人本主义敏行精神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上屡屡显示,并经受住了考验。可以说,人的发展没有尽头,人们对生存生活问题的解答应对没有尽头,广东以人为本的敏行精神在社会生活的未来发展中无疑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广东自近代以来的社会领先,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社会发展中的排头兵地位,实质上都是行的结果,是敏行之花的灿烂开放。人们把广东精神概括为厚德、诚信、敏行三个方面,事实上,传统文化和广东文化中的敏行观应该是从不同意义上渗透着厚德、诚信的精神;而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上说,载育万物的厚德精神、重约守信的诚信精神只有通过敏行才能真正展现出来,形成实效,达到目标。广东文化中的敏行观以自身的特质提升了厚德、诚信的品格,也赋予二者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它因而是最有地域色彩、最富历史沿革、最具广东个性特征,也最有发展前景的文化精神。

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必将把中国社会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广东要想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仍然要靠自己的敏行来实现。广东已经领先实行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敏锐地开展了文化强省建设、幸福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练就了敏于行的思想品格,并确立了敏行实干的文化精神,相信“敏于行”的文化良种一定能在广东大地上持续开出一片片绚丽的文明花朵。

[1][2][3][4][5][6][8][9][10]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50.44.211.44.9.3.20.133.55.

[7]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52—53.

[11]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07.

[12]孙中山.建国方略[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1. 5.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1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15]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40.

责任编辑:李三虎

book=77,ebook=78

G02

A

1003—8744(2014)01—0077—04

2013—12—18

冯立鳌(1958—),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实干广东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比武激活力 实干写担当
新理念实干 高质量作为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做事应经得起“火炼”——实干不能玩“虚”
三八妇乐 实干为要
广东舆情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