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广东的生态依托

2014-02-13 05:44梁志伟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
探求 2014年2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 梁志伟 高 菊(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51064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愈加严重,生态环境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严重危害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建设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予以专章系统论述,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并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目标。这一战略决策,顺应时代要求和国情需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制,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一、幸福感与生态环境的正相关性

生态是指生物体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互动连接,由此形成的一种生存和发展状态,它包含了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生物体与环境的统一体。而幸福感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自身生存状况、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和所处状态感到满意的愉快心情,是个体满足其健康需要并使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达到某种完满状态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持续发展和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和制约因素。幸福生活与生态环境具有密切的正相关性:第一,幸福的生活依托于优美的生态环境。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提供的物质基础而生存和发展。第二,优化的生态环境又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生态环境是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制约因素。如果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且得不到有效治理将导致生态失衡,进而导致自然灾害的频发,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可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的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幸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反过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提升具有推动作用。第三,人与生态和谐统一,是幸福社会的高级境界。人有需要满足和幸福感受的欲求,自然生态有保持平衡状态的需要,只有两者和谐共处,在自然保持平衡状态的基础上,达到人的幸福体验,这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即天人合一。

二、生态优化是幸福广东的题中要义

“幸福广东”是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2011年1月召开的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提出的。“幸福广东”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它是一个多维度的范畴。培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基石和前提。改善生态状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交融,构建和谐宜居家园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之一。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安全、干净、便捷、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中惬意和幸福地生活,共享发展成果,是建设“幸福广东”的应有之义。

在广东省发布的《建设幸福广东评价指标体系》中,人居环境作为一级指标纳入,并下设7个二级指标,分别是森林覆盖率、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村庄规划覆盖率、城市全年空气二级以上天数比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生态优化成为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环节。同时,广东省也启动实施了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出台《广东省生态保护补偿办法》,着力解决粤东西北重点生态功能区财力薄弱的问题,促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实现良性发展。

近年来,广东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为打造宜居城乡、建设生态优美的幸福广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广东在生态文明建设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土地资源紧缺、人均土地和耕地资源不到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可供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有限。二是生态屏障的生态保护、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效能较低,导致自然生态系统抗灾能力降低,洪涝、干旱等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三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夏秋易洪涝,冬春常干旱;水质污染较严重,部分江河断面水质为V类和劣V类。四是能源匮乏,能耗巨大,空气、酸雨污染问题突出,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加剧。五是近海生态环境不断恶化,6.5%的海域严重污染,入海排污口有三分之一超标,海洋环境突发事件风险加剧。六是生态建设有关制度尚不完善,制度管理或执行缺位。

可见,在推进幸福广东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生态保护和发挥生态效能,促进绿色增长,用绿色GDP促进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不断探索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建设幸福广东的生态举措

(一)优化生态格局,提升生态效能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应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及《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制定有利于生态建设的城乡发展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从顶层设计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源头上保护生态;此外,优化土地资源开发格局,加强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在有限土地资源的前提下拓展城乡发展空间;同时,构建公交、地铁、轻轨、自行车、步行等低碳环保的交通网络,推进绿色出行,保护环境;完善生态安全格局,合理开发资源,推进生态屏障和全省绿道网建设,继续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等生态功能区的建设,构建绿化系统和环保系统,发挥生态效能和生态价值,促进绿色增长,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二)构建生态经济,促进绿色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路径。应坚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促进资源节约,大力推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逐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生态管理和环境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一,培养科技人才,加大科技投入,打造科技强省和人才强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研发生态技术(如污染控制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等),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建立生态式生产工艺,促进科技生态化,充分利用先进科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能降耗,从而转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第二,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加强生态管理,在产品生产、运营、交换、消费等环节中合理配置生态环境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并将生态环保效益作为衡量企业效益的重要决策依据。第三,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如生态服务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支持低碳环保的绿色产业,创造绿色经济效益,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基础,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同增长。

(三)加强生态环保,构建宜居城乡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基础。应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第一,优先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严格执行相应标准,通过控制污染源,加大治理投入,全面提升水质量、空气质量,如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着力推进污染治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第二,加快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加大可回收再利用垃圾的重复利用力度,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同时,合理处理不可回收再利用垃圾,提高无害化处理的效率,防止二次污染。第三,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如珠江清洁水系、重点水源地保护、沿海重要绿化带、北部连绵山地等,继续实施绿化提升行动,保障生态安全。

(四)完善生态制度,保障生态文明

生态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应不断完善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的相关制度和地方法规建设,使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同时,加强制度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投入力度和执行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对违反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企业、责任人,依法严格追究其法律责任;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事业单位责令限期整改治理或予以取缔、关闭,切实保护生态安全。第一,完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生态奖惩机制。把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科学制定生态指标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利用行政手段激励各级领导决策层推行环境友好、生态合理的行政管理和决策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利用经济手段激励企业在战略规划中首先考虑环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选择清洁生产工艺。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提高违法违规成本。第二,实施生态评价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准入制度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科学构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和生态补偿机制。第三,完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和公众参与制度。人民群众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和生力军。应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常规化,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共建美丽家园。

(五)弘扬生态文化,提升生态素养

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应破除传统的以征服自然和控制自然、无限地牺牲自然来满足人类需要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科技万能论的错误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担负起爱护和保护生态的道德责任,促进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谐共荣,实现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建设美丽广东,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全民树立生态价值观,提高全民生态道德素养。第一,拓宽宣传渠道,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电视、宣传橱窗等传播媒介,大力加强生态文化观念、生态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依托生态教育内容丰富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教育活动或开设生态环保教育相关课程等形式,普及生态知识,提升生态价值观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道德观。第二,倡导和谐发展理念、绿色消费理念、以及低碳环保理念,培育公民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和生态环保意识,培养绿色的消费方式和文明的生活方式,使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第三,引导全民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尤其提高政府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生态文明素养,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