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约束因素分析

2014-02-13 05:44王云峰徐咸玉中共广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广东广州50070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广东广州5075
探求 2014年2期
关键词:资源经济发展

□王云峰 徐咸玉(、中共广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广东广州 50070;、中山大学 岭南学院,广东 广州 507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探究分析当前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各种约束及其成因,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时代的影响,既有经济利益的纠葛,也有思想意识的纠缠。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体制性约束

从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现行发展方式存在内外部经济不协调、储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的挑战,在传统竞争优势减弱的同时,技术进步推力不足,与此同时,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增大。隐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体制性因素,互相交织在一起,给我国转型发展带来了挑战。

第一,资源和要素价格扭曲、未能充分反映其稀缺性和市场供求状况。由于产权改革不到位、产权制度不完善、产权界定不明确,有些资源存在所有者缺位或虚位的问题,加之资源税费制度不合理、税种不完善、税费标准低,导致中国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各级政府对稀缺资源都有较大控制力,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根据地方生产总值和税收的增长以及政绩工程的需要,以低于市场供求的价格出让资源。这样的恶果是,不仅资源稀缺状况难以体现,资源开采对环境的破坏也难以得到应有的补偿,不利于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

第二,社会性规制制度不完善、政策执行不到位。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要努力将价格和激励政策搞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存在较大负外部性的地方,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性规制政策的作用,使得企业生产经营对外部环境的消极影响,内化为企业的内部成本。而中国长期以来不仅规制制度和政策不完善,而且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在现行的中央地方财税体制和干部考核管理体制下,对既有规制政策的执行往往也不到位,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没有充分内化为企业内部成本,使得企业私人成本严重偏离其社会成本。对产品质量安全的规制不到位也有类似的后果。

第三,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制度不完善、体系不健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就是面向全体居民提供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情特点相适应的、均等化的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包括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础教育、基本居住条件、就业服务等。国际经验充分证明,适当的基本保障制度和保障水平,不仅是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维持社会公正与和谐的需要,也是扩大国内消费、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四,国有企业现行制度安排存在缺陷。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国有企业占有大量的国有资源,既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显性资源,也包括国家信誉、品牌等隐性资源。在中国现实情况下,国有企业一方面以远远低于市场价格的成本甚至零成本获得这些资源,形成竞争优势,获得超额利润;另一方面,获得利润后又不向全民所有制的代表者政府支付红利,而是留在企业进行投资,成为企业储蓄。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市场化约束

从中国的社会经济现实基础来看,原有的生产力水平低、商品关系不发达、经济上的二元结构十分明显,同时中国人口众多、科学文化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加之计划经济旧体制根深蒂固等因素,决定了中国的改革起点很低。这意味着中国的转型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第一,建立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一个长期过程。建立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需要培育多元主体的竞争机制,要打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中国有资产对国民经济的垄断、重新配置国有产权和建立新的企业制度,而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和民营企业的培育需要在较长时间内从无到有地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第二,政府的改革难度大。市场经济对应的是高效清廉的服务型政府,而我国政府体系在历史上相当长时期内其管理者的角色远远大于其服务者的色彩,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本身应积极转变职能、做好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者,但显然政府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第三,市场经济需要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来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而要建立一整套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体系在短时间内也难以做到。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完善的长期性,决定了现阶段我国市场化改革滞后问题。以煤炭能源和房地产行业为例,近年来煤炭能源和地产的价值重估及贴现极大地繁荣了国内经济的增长,也导致能源和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滞后的市场化改革阻碍了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对资源价格的评估。缺乏合理的市场价格,就会限制合理的市场竞争、形成价格寻租,导致煤炭能源和土地资源在开发阶段形成进入性垄断,用较低的成本取得资源的开发权利,然后再将开发的资源推进市场,正常估价后卖出获得完全垄断利益。而低成本的土地和能源开发行为必然带来经济资源使用过程中的短视行为、出现短时间内大量开采的粗放型开发,造成资源使用的低效率,恶化了当代人的生存环境、危害了环境资源支撑子孙后代发展的能力。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创新性约束

西方发达国家抢占经济科技战略制高点竞争加剧,我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减弱。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传统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局面难以为继,迫切要求提升科技创新对转型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否则就难以培育和确立新的竞争优势,也难以在新一轮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2000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所占比重为32.68%,2010年下降为28.31,研究与开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不到1%,大大低于创新型国家企业3%~20%的水平。也就是说,有近2/3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没有科技活动,并且企业科技活动整体呈现一定的下降态势。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态势尚未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比重小、且知识产权质量不高,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的发展仍非主要依靠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实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关系我国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如果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的发展方式不转变,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式就很难根本改变,经济社会转型就失去了科技创新的动力驱动。

科技创新对转型发展的推动作用,归根到底要落实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的转移,即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如果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过低,也会限制创新效率的提高。我国一直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问题,近年来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下,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大促进作用。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仍然有很大的改进余地。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转化率的差距甚远。科技研发成果不能转化成工程化技术、产品或产业,其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就无法发挥,同时也就不能支撑转型发展。

与此同时,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也阻碍着我国产业链的进一步提升。一方面,我国产业技术中自主知识产权少,导致许多产业的关键技术严重依赖国外,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和进入国际市场的瓶颈。另一方面,我国生产装备特别是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差,大量技术装备、特别是高端产品主要依赖于进口。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真正体现行业竞争力的高精尖加工工艺和重大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薄弱,市场急需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装备和产品严重短缺。如果在关键技术领域不能有效突破,又不能从国外获取这些关键技术,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会比较缓慢。

四、全面深化改革的观念性约束

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认识,影响人们的社会经济行为,从而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条件。正确认识经济发展,首先要弄清楚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与联系。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这是一个纯粹量的概念,促进量的增加有两种方式:一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追求产品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称为粗放型增长方式,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称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则既包括经济量的增加,也包括人们物质福利的改善,还包括环境质量的提高等。可见,经济增长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的涵义更丰富。我们要实现经济转型,就要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就要从对经济增长的片面认识拓展到对经济发展的全面认识。

由于社会转型难免涉及到利益主体的转换和利益的重新划分,社会上对转型的偏见主要纠结于稳定与否,一些人把当今社会转型中出现普通矛盾视为洪水猛兽,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惯性思维,倾向于控制型的稳定,甚至还有人认同封建社会的高压稳定。应该说,不管是控制型稳定还是高压稳定,都是以静止的、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待稳定,都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泥潭。真正的社会稳定不排斥社会矛盾,因为矛盾的出现恰恰说明该社会还有需要改进的余地。真正的社会稳定应该是一种和谐的稳定,社会既获得了发展,又维持了秩序,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这种稳定建立在社会成员利益均衡的条件下,换言之,社会成员均能公平地从发展中收获好处。这与包容性增长所蕴含的“更为富足的生活、更为公正的社会、更为生态的环境、更有希望的未来”等理念内在契合。

总而言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需要进行新的制度安排来解决,通过制度创新来为改革深化和体制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提供制度保证。制度创新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要建立在能够合理配置资源同时又具有自我发展动力的经济体制,建立以法制与法律体系为基本框架的社会生活的运行机制,建立能够有效沟通国家与民族、政府与个人的关系并能够具有较高效率的、体现宪政精神的政府运行体制,在保证社会总体进步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破解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文化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和生态文明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把改革开放大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推向新的更高境界,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新的制度安排。归根到底,就是要通过制度创新来构建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保障,通过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科学转型、和谐转型。

猜你喜欢
资源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