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桂娥 王剑程(池州学院经济贸易系,安徽池州 247000)
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及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基于皖江城市带中小企业的实证调查
项桂娥 王剑程
(池州学院经济贸易系,安徽池州 247000)
以技术转移为主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运用理论分析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小企业的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SEM)理论和方法,从环境因素、资源要素、网络关系要素、企业能力要素等四个层面实证探讨了产业转移背景下处在产业链底端的中小企业技术转移及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新型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网络关系要素影响企业协同创新最显著,其次是企业的资源要素,而企业能力要素影响不显著;环境因素通过影响企业网络关系要素、资源要素以及能力要素间接地影响企业协同创新程度。
中小企业;技术转移;协同创新;结构模型
2010以来,国家先后批准了六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由此掀起了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高潮。资料显示,这些在政策推动下形成的新型产业集聚区内中小企业大多是嵌入在全球价值链或区域价值链中,从事加工组装或贴牌生产。很显然,这类企业自身很难完成技术创新的重任,必须充分利用企业外的技术力量,在产业承接过程中,高度重视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从地域视角看,技术转移是指技术或成果由一个地区以某种形式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一系列活动,技术转移是技术输出与技术输入双方协同合作创新的一个过程,包括成果产业化、技术转让、合作开发、产学研合作、专利授权等各种合作形式;技术转移的终极是协同创新。蒋国瑞等研究认为影响技术受方技术转移的因素从客观与主观、内因与外因角度可以分为接受意愿、接受能力与环境因素三个方面;Lynn认为企业之间的关系网络可以作为知识和技术转移的有效渠道而影响到企业的创新程度;解学梅对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程度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国内外学者围绕影响企业技术转移和创新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但目前这方面理论研究偏多,实证研究大都针对东部地区已成熟的集群内企业开展的,对于伴随着产业转移而落户中西部的中小企业技术转移协同创新受哪些因素影响,其影响的路径如何,鲜见国内学者关注。这类新落户中小企业属于全球价值链“环”层次,自我创新能力弱,如何在产业转移中进行技术转移及创新,以提升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推动集群升级,相关问题有待深入的理论回答和实证诠释。
技术转移是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重要途径。产生于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嵌入全球价值链内的中小企业技术转移是一个受多种不同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既受地方宏观政策和市场环境层面的影响,又受到企业拥有的资源影响,同时还受到企业网络关系层面的影响。此外,中小企业微观主体层面的能力与企业家创新意识也直接制约着企业的竞争力。概况起来,可总结为环境因素、资源要素、网络关系要素及企业能力要素等四个层面。各个层面所包含的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企业创新程度的影响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一)“环境因素——资源要素、网络关系要素、企业能力要素”关系假设
良好的环境是吸聚创新资源和提高创新效率的关键要素,也是提升产业转移根植性的基本前提,集群环境影响企业的资源配置,制约着企业的网络关系。国外不少研究成果表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外部良好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及文化环境。从我国企业产业集群形成状况来看,政府科技支持政策、相关制度法规及部门监管协调能够引导集群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良好的技术转移机制;市场完善程度影响着产业竞争方式及中小企业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地方历史文化和创业精神同样也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1:环境因素对企业资源要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环境因素对企业网络关系要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3:环境因素对企业能力要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资源要素、能力要素——网络关系要素”关系假设
中小企业是技术转移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主体。由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组成的创新资源是企业构建创新网络实现协同创新的重要基础;产业集群内每个企业都拥有各自的人才、资金和技术信息等来源,并构成众多其他企业的市场需求,通过创新网络,能够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知识及各种资源,形成“网络—个体—环境”流动的开放式系统,进而影响到企业能否参与到更为广阔的知识网络中,促进新的思想产生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小企业同中介、科研机构、政府、领先用户、供应商、销售商等构成的网络关系对企业创新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假设:
H4:企业的资源要素对其网络关系要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5:企业的能力要素对其网络关系要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资源要素、能力要素、网络关系要素——协同创新程度”关系假设
集群内中小企业创新程度主要体现在企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对各种资源的选择、吸收及转化程度。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及无形的知识技术等软资源是集群内中小企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而企业具备的资源、能力以及协同创新意愿是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的基础。国外大量研究成果表明,不同的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程度的提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技术转移多数是通过企业网络进行的,企业网络已成为企业获取或转移技术知识的有效机制。这些网络关系影响着企业是否能与供应商、顾客建立稳定的产品供需渠道,形成纵向协同创新体系;制约着能否与竞争对手建立良性的合作机制,分享技术、知识与技巧,形成新知识创造的横向协同创新体系;关系到是否能够强化与各类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以及其他社会服务机构的互信机制,从而解决自身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等方面问题。同时,集群产业配套与信息化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技术转移及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兼容性,是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关系形成与发展的前提。因此提出假设:
H6:企业的资源要素对其协同创新程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7:企业的网络关系要素对其协同创新程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8:企业的能力要素对其协同创新程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图1 集群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程度影响因素及其关系模型
基于以上假设,建立集群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程度影响因素及其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环境因素构成影响技术转移的外因,而企业的网络关系、资源、能力等则构成影响技术转移的内在要素,直接制约着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能力。
模型中各变量的测量指标借鉴王国红、胡恩华等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可操作性原则设计。环境因素(A)包括:科技创新支持政策(A1)、区域制度及部门管理协调(A2)、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A3)、市场发育完善程度(A4)、合作与诚信文化(A5);网络关系要素(B)包括: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B1)、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B2)、企业与企业及客户的合作(B3)、企业与当地政府的合作(B4)、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的合作(B5)、集群的产业配套水平(B6);资源要素(C)包括:企业资金保障(C1)、企业人才保障(C2)、企业技术保障(C3)、企业信息保障(C4);企业能力要素(D)包括:企业家创新意识(D1)、企业员工知识储备(D2)、企业设备水平(D3)、企业内部组织管理能力(D4)、企业对市场、顾客需求反应能力(D5)。企业协同创新程度(E)指标则基于技术转移需求方视角,并借鉴解学梅(2010)的研究成果来进行设计,指标测度则与有关专家和当地企业家代表访谈后确定。具体参见表1。
表1 集群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程度的测量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提出集群内中小企业技术转移协同创新程度影响因素及其关系模型。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对调查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SEM,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分析,探讨这些因素作用机制及其对集群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程度的影响,并检验相关假设。
(一)样本与方法
本研究分为预调查和正式调查两个阶段。预调查后调整了检验指标达不到规定检验值的观测指标,最终形成影响因子量表。量表采用5级李克特刻度量表,调查采用召开小型座谈会集体施测的方式,课题组选择了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内安庆及芜湖市两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及正在着力建设的江南、江北两个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内,近5年落户且规模在100人至500人之间的加工制造业企业负责人,进行了抽样调查,要求调查对象对问卷各个测量项目根据集群及中小企业真实情况进行评价,并根据“重要”程度从5—1进行记分;对协同创新程度则要求被调查企业对其近3年的创新情况进行确定,共分为5个等级,按照等级程度将其转化为1—5顺序尺度变量。共发放4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79份,有效回收率69.8%。
运用SPSS19.0对正式调查数据中各维度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然后运用Lisrel8.7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正式问卷整体表现出较高的收敛效度,在模型的拟合效果方面,所有的拟合指标值都较为理想。
(二)测量模型拟合结果
利用Lisrel8.70软件包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影响因子关系进行结构模型分析。模型的拟合参数分别为:GFI=0.88、AGFI=0.85、NFI=0.93、IFI=0.95、CFI=0.95,可见拟合参数值均接近或高于理想值0.9,RMSEA=0.089,其值小于0.1,所有模型拟合参数值达到一般测量模型拟合优度指数标准。
根据模型路径参数显示结果(图略),对本文提出的各项假设进行检验(见表2),除“能力要素→协同创新程度”对应假设未通过检验,其余假设都通过检验,且除“能力要素→网络关系要素”路径系数T检验值为3.01外,其余路径系数T检验值均大于3.28,显示影响关系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
表2 相关假设的检验结果
(三)结果分析
文中共提出了8个假设,研究结果发现,企业的资源要素、网络关系要素直接影响着集群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程度,而企业能力要素对集群内小企业创新没有直接影响,环境因素通过资源要素、网络关系要素及企业能力要素间接地对集群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程度产生影响。
环境因素对企业能力要素(0.74)和资源要素(0.74)的影响最为显著,对网络关系要素(0.56)的影响相对较弱;环境因素内五个因子载荷都很重要,依次为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环境(0.95)、区域制度及部门管理协调(0.85)、政府科技创新支持政策(0.83)、市场发育及完善程度(0.78)、合作与诚信文化(0.73)。这说明对于新兴发展中的区域产业集群来说,基础设施环境、区域制度与部门管理协调、政府科技创新支持政策等外在环境因素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企业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的配置,影响着企业家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也制约企业创新网络的构建。
从影响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构建来看,资源要素比企业能力要素对企业网络关系影响更强(0.58>0.32),充分反映了促进企业技术转移机制中企业的技术、人才、资金、信息情报等资源是基础;企业资源要素直接制约着企业网络关系的构建,影响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而企业家创新意识、员工知识储备、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反应及管理组织能力等则在一定程度影响企业的创新网络构建。
从影响协同创新直接因素看,对集群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程度直接影响因素是企业网络关系要素(0.60)、资源要素(0.32),且各自因子载荷都超过0.8。而企业能力要素则对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程度影响不显著(0.02)。这与其他学者理论研究结果存在差异。我们认为这是由于新型集群中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加工类企业受集群成熟度不高、技术转移不到位等方面的影响,导致目前这类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技术依赖性较大,企业自主创新意识缺乏和创新能力弱,更多地依赖和借用企业外部的技术,自身消化技术的意识和能力都不强,对技术创新虽有潜在需求,但“有效需求”不足。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协同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工艺创新(0.98)和新产品销售方面(0.84),而专利数目(0.63)、产学研合作项目(0.35)相对较少。于是,这类企业表现出一方面缺人才、缺技术,而另一方面又出现了技术无用武之地、人才流失的现象。在产业链中不仅被“低端锁定”,而且表现出“不愿创新自我锁定”,只是凭借资源要素,依赖于网络关系进行生产加工,这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长此下去,不仅不能推动集群升级,还会导致集群消亡。
实证分析表明,中部地区集群内中小企业技术转移及协同创新过程能否顺利进行,环境要素、网络关系要素至关重要;而中小企业资源要素制约着集群企业网络关系构建;处在组装加工阶段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及对技术创新的漠视更应引起关注。由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围绕环境改善,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
中西部地区硬软环境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创新文化不足,政府调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无为而治”不同,中西部在区域承接产业和协同创新过程中,政府处于核心位置,这只“看得见的手”要为其指明发展方向,提供各类环境和政策支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科技支持政策;营造合作、诚信的集群协同创新文化;加强以资源共享为核心的制度建设,提高集群产业配套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协调区域间利益关系,避免恶性竞争,推动区域间横向和纵向的多方位产学研合作。采取体制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构建技术转移环境促进机制,推动产业承接、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的有机耦合。
(二)充实企业要素资源,为中小企业集群搭建创新网络
中小企业要素资源制约着集群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中西部地区要重视充实集群内中小企业的技术、人才、资金、信息情报等要素资源。注重引进和借用企业外部的技术资源和智力资源,取长补短,弥补中小企业自身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不足;推动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对集群内企业的人才和技术知识的供给,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创新过程中的资金支持,完善中介服务机构对协同创新过程的服务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资源。在产业承接中,要吸引集群外的研发部门、金融投资部门根植于集群内,加强研发部门、金融部门和生产制造企业联系,采取多种模式为中小企业搭建资源丰富、功能强大、交易成本低、有利于企业开展组织学习与知识转化的集群创新网络平台,建设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加强与产业转出地的合作联系,丰富集群协同创新网络体系
企业协同创新不仅是区域内的协同创新,更涉及集群间的协同创新,通过利用发达地区协同创新网络体系中各主体的优势技术和资源,实现区域间各主体的交叉互动和联系。产业承接中,要注重各产业集群间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套,采取平台、项目、人才、资本四位一体的合作模式,促进资源要素有效耦合,丰富集群间协同创新网络体系,使原来被行政区划所割裂的城市区镇之间形成协同紧密的经济联系,以产业为纽带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省区合作、协同创新。此外,灵活的专业化分工,能使资源被众多的中小企业所共用,带来范围经济。因此,在产业承接中,要引导承接与集群资源环境一致的中小企业,形成集群内中小企业的相互合作、彼此共存,集群间产业相互配套支撑,提高整个集群的一体化水平。
(四)强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观念和意识,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和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观念。针对模型反映出的集群内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差,创新能力弱,要通过推进制度和机制的创新,营造良好的企业创新文化;加快企业家要素的培育,培养企业创新意识;要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人才内聚和迅速成长的良性机制,提升员工自我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给技术人员入股、创新成果提成等办法鼓励更多科技人员投身到企业技术创新中来,壮大企业技术创新力量,增加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提高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有效需求”,逐步摆脱上下产业链对中小企业的控制。此外,要适时推进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在产业承接中明确集群企业准入条件,推动企业嵌入到更高的全球价值链中,在承接中增强企业实力,提升产业层次,并利用产业提升来推动企业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处在价值链中不同层次的企业技术转移及创新的影响因子不同,或者说,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处在不同阶段的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受不同因素影响。本文只对落户在中部地区的加工制造企业进行探讨,未能作进一步的比较研究。而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可为不同企业提升竞争力和不同的产业集群升级提供有益的思路。此外,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制造产业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和治理上也有明显的差异,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必然也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1]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徽省开发区建设发展综述[EB/OL].http://www.ahpc.gov.cn/,2013-07-29.
[2]庄丽娟,庄立.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的概念界定和关系辨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08):225-226.
[3]陈东敏.技术转移的终极是协同创新——对话北京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教授 [J].科技潮,2013,(05):24-27.
[4]蒋国瑞,高丽霞.面向技术受方的技术转移影响因素指标评价体系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09):16-20.
[5]马国强,张晓曦.我国区域投资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海南与发达省市投资环境简要比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1):111-117.
[6]解学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程度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0,(08):51-64.
[7]李建军.承接产业转移与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2,(05):138-141.
[8]任宗强,吴海平,丁晓中.小企业内外创新网络协同演化与能力提升[J].科研管理,2011,(09).
[9]郭力.产业转移背景下区域就业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基于1999—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2,(03):40-44.
[10]郭贵林,易小梅.基于企业网络的技术转移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41-47.
[11]王国红,刘颖,唐丽艳.基于区域承载力的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1):66-70.
[12]杨丽伟.供应链企业协同创新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市场,2011,(15):55-56.
[13]陈忠乾,李冬琴.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内涵、影响因素、作用及提升路径研究[J].特区经济,2014,(01):227-228.
[14]潘和平,孙道胜.互依·联盟·博弈:产业技术校企协同创新机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3):322-327.
(责任编辑 明 笃)
F276.3
A
1001-862X(2014)06-0082-006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www.jhlt.net.cn
安徽省软科学研究项目(11020305082)
项桂娥(1964—),女,安徽池州人,教授,池州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王剑程(1987—),安徽池州人,池州学院经济贸易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创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