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双困生”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高惠华

2014-02-12 15:51李爱忠
考试周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现象中职对策

李爱忠

摘 要: 中职“双困生”通常是指经济上贫困和心理上贫困的学生,这些学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和焦虑心理。本文就中职“双困生”这一现象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中职“双困生” 现象 对策

一、中职“双困生”产生的原因

1.中职“双困生”的定位。

中职“双困生”在中职校园中屡见不鲜,他们作为学校的一份子,通常被定义为“心理贫困”和“经济贫困”。与同龄人相比,家庭经济困难,起跑落后,加上因经济导致学习及生活缺乏固定保障,容易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些学生常常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不如意。他们甚至存在自卑、焦虑、无奈或抑郁的心理倾向,却无法向别人诉说,最终极易成为心理偏差的学生。

2.不正确的学生观。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金钱至上的物欲观点深入人心。老师和同学很难给予“双困生”人格尊重和精神平等,“双困生”的心理就会受到外界影响。长此以往,“双困生”的帽子令他们产生“弱者情感”,导致无论周围的人怎样对待他们,他们都会怀疑别人不怀好意。

二、中职“双困生”现象分析

1.社会因素影响。

当前整个社会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金钱崇拜”观念充斥在这个社会的各个地方,浮躁的社会风气已走进校园,这种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人,中职“双困生”生长在新时代,金钱物欲观念也影响着他们。“双困生”在求学过程中,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进入中职学习时,这些压力全都累积在心中。中职生正处在敏感的年龄阶段,家庭贫困让他们感到很没有面子。在他们的观念里,如果让别人知道自己贫困,会被别人看不起,这是受整个社会风气影响的。他们认为自己先天不如别人,所以有着强烈的“弱者情感”,尤其对比周围有钱的同学,更感到人生不公平,出现嫉妒却无计可施的心理状态。而且社会就业供需失衡的巨大压力,也会给他们带来精神疲惫,导致心理紧张甚至崩溃。

2.学校人际交往受挫。

中职“双困生”正处于青春期,在极度自卑的情况下,产生十分细腻敏感的自尊心。他们渴望得到同学的认可却对自己缺乏信心,导致“双困生”在日常同学人际交往和同他人之间的群体生活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很难融入到班级活动之中,体会不到班级荣誉感。部分积极向上的“双困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校园生活,很可能发展出怯懦、自闭的性格,情绪表现明显不稳定,这很可能是因为在和同学的交流中受挫,贫穷导致自卑,难以和外界进行交流,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导致心理走向偏激。即使学校组织相关帮扶活动,但众目睽睽之下接受自己同学的“施舍”和同情,部分学生在背后带着讥讽的言语,都给中职“双困生”心理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消除了他们内心渴望交流的欲望,为了保护自尊,他们重新回到封闭的世界中,久而久之,孤独、自闭心理就会产生,出现退缩、逃避、离群的现象,甚至悲观厌世,仇视社会和他人,带来一系列心理困扰或障碍,偏激的“双困生”在心理极端脆弱的状态下会采取激进方式,危害自身或社会。

3.家庭培养方式影响中职生的观念。

中职生贫困者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双困生”。部分学生尽管贫困,却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些不同结果和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家庭教育对贫困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贫困容易造成孩子的困惑,别人轻易能得到的,自己却很难获得。作为孩子言传身教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方式十分重要,不当的生活方式和教养方式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他们心里留下自卑的阴影,长此以往会形成不良心理特征,在今后的人生中,形成固有的错误观念,导致扭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中职“双困生”对策研究

1.发挥资源优势,给予制度关爱。

大多数“双困生”首先是家庭贫困,他们大都来自下岗工人或农民家庭,生活水平低下,处于温饱线。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学校对这些贫困生采取了许多优待政策,提供贷款助学金等方式,让中职“双困生”的学业无后顾之忧。中职“双困生”的压力主要来源于生活费,当前学校在这方面的资助措施远远不够,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生活费补贴制度和捐赠活动,解决“双困生”的基本生活需求,让“双困生”在帮扶活动中感受到制度关爱。在帮扶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自尊心,体现学校的温暖情怀。同时,学校应多途径开辟勤工助学岗位,自食其力,立足校内,发挥特长,勤工助学,让更多的贫困生走向自立之路。校园力量毕竟有限,要吸引社会力量参加帮扶服务,争取一系列社会助学活动。

2.转变态度,教师和同学给予关爱。

爱的教育是最伟大的教育,教师必须转变态度,以高尚的情操、高度的责任心和博大的胸怀关注“双困生”,主动接近了解和关怀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谈话,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走进他们的内心,努力融入他们。通过家访、送小礼物等方式,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尊重,建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起他们的情感,了解他们真实的心理动态,教师以真挚的感情医治他们受过的伤害。很多时候一点点微小的关心,就能帮助中职“双困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贫困,正视自己学习方面的缺陷,确定人生目标,形成热爱生活的态度。

3.采取心理团体辅导等方式。

心理团体辅导是一项具有针对性的辅导方式,特别针对心理已经产生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创建民主平等、合作互爱、共同进取的班集体,让“双困生”在集体氛围中感受到爱和温暖。在学习上,采取团体合作的形式,给予“双困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在温暖大家庭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理解和关爱“双困生”,比如在“双困生”过生日时,赠送他们学习用品和他们喜爱的礼物等,让他们感到生活的美好。另外,特别采取针对性方法解决“双困生”的心理压力,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和心灵慰藉,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解除心理困扰,培养健全人格。

4.培养兴趣,发挥特长,树立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鼓励中职“双困生”克服学习困难,养成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同学们也要多帮助他们。但是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治标不治本,关键“双困生”自己要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才能更加主动学习。中职生学习的内容专业性和技术性强,极容易产生枯燥和难学的心态,这就需要运用积极态度面对学业上的困难,切忌自暴自弃,教师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发现“双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潜能,教学上采取“倾斜政策”,创建相应的平台,让他们能够發挥自己的特长,及时给予积极评价,让他们找回自我,重新树立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四、中职“双困生”帮扶的积极影响

中职“双困生”作为校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身心发展极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导致心理偏差。对这个群体的帮扶不仅关系中职生今后的人生职业发展,更影响学校和社会的整体健康发展。因此,对这个特殊群体的针对性帮扶十分有必要。只要学校和教师真诚地帮助他们,用温暖和善意关怀他们,“双困生”一定能走出“双困”的境地,在未来的人生道路走得更顺畅,更容易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廖忠友.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对策探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1).

[2]周东明.论积极心理学与幸福的教育[J].中国德育,2008(01).

[3]崔景贵.现代人性观与心理教育人性化[J].教育研究,2004(07).

[4]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5]贺金莲.提能:高校贫困生解脱“贫困链”束缚的有效途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猜你喜欢
现象中职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