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波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铸造学校品牌特色的重要途径。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布局、规划运作,于环境文化处彰显理念,从行为文化处植养文明,用课程文化打造特色,持活动文化以构筑平台,走上了具有学校品牌特色的稳定发展之路。
一、环境文化彰显理念
(一)科学配置,渲染有形文化。
1.学校雍容大环境
绿化:我校着力改善办学条件,营造“乐学”的育人环境,注重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绿色校园环境的布置。绿化重点体现四季的变化:春池锦鲤,喷泉溢彩,绿柳扶苏,繁花点点,小径回环,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达到于无声处润童心的境界。德化:经过长期的努力,我校形成了自己的校训、校风,并以标语、宣传画等多种方式在校园内呈现,对内引领师生的教育行为,对外彰显学校的教育品质。并通过悬挂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增设环境保护标语和文明礼貌宣传标语等方式,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文化:设置文化长廊,张贴学生书画等展示学生的才艺,并渗透传统的国学元素,在教学楼走廊、楼梯、围墙、宣传栏、围墙等处,目之所及,随处都有图文并茂的经典古诗词、学校经典诵读活动剪影等,突出传统文化气息。
2.班级温馨小家园
各教室的布置是孩子们各显神通的宽阔舞台。教室里的墙壁五彩纷呈,这些版块上都有不同的名字:“小荷才露尖尖角”、“诗词园地”、“我爱科学”……学生的优秀作文、成长记录、美术作品在这里展示,从而形成每个班级不同的人文氛围。班级的功课表也是个性化的体现,美丽的图片、颇具特色的班级宣言“梦想在这里起飞”、“书香中队”、“微笑中队” 等都承载着美好的愿景,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汗水在这里凝聚,智慧在这里闪光,个性在这里张扬,梦想在这里起航……
(二)艺术熏陶,氤氲无形文化。
孔子提倡“礼乐文明”,音乐能感染人、熏陶人。我校利用广播系统在课余时间播放风格各异的乐曲。晨读时,播放柔和优美的轻音乐,如《安妮的仙境》、《秋日私语》及古诗诵读等;下课则是活泼热情的时尚儿歌,如《爱我你就抱抱我》、《放轻松》等;午读时有全篇的《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等的诵读;放学后则是适合小学生欣赏的名曲《新学堂歌》系列、民乐《春江花月夜》等。学校整天沉浸在优美的乐曲和抑扬顿挫的诵读声中,学生的心灵日积月累地浸染着高雅的声音艺术,便会多一分安宁,少一分躁动,多一分文明,少一分粗鲁。
二、行为文化植养文明
优美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它的感染力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旷神怡,大脑更聪慧,思维更敏锐,行为更文明,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但美好的环境必须靠天长日久的良好习惯来维护,我校以“植养文明气息,奠基智慧人生”为办学理念,以此引导学校的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所谓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无小事,需要从思想、制度、行为等方面加以反思、注重引领,从而促进学校行为文化的建立。法国学者培根曾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成功人生的基点和起点。
为确保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实效,我校特别设立多个岗位,强化对学生一日生活常规的严格指导。一是设立“文明礼仪岗”:每天在校门口执勤,检查学生佩戴红领巾、校徽、仪容着装、迟到早退及行为规范等情况;二是“卫生监督岗”:每天在教学楼各层执勤,检查学生的卫生、纪律等日常行为。三是设立“环境保护岗”:专门检查督促“绿色垃圾回收”活动,每班设立一个垃圾回收角,把班级中废纸、空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收集起来,再统一回收到垃圾收购站,所得之资作为班级布置费用,提升学生回收垃圾的积极性。
打开文明之窗,我们看到的是色彩斑斓的新世界,感受到的是崇高的精神世界。只有養成良好的习惯,学生才能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三、课程文化打造特色
课程文化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依据和根本,强调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我校根据所在地区的需求,真正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以富有生命力的艺术课程为突破口,提出“人人懂国学、人人写好字、人人会演奏”的三会目标,科学编制孩子喜爱的课程,让孩子愉悦地学习,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学生。
(一)以经润心,典范垂成,深厚文化底蕴——人人懂国学。
我校将经典诵读作为校本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诵读经典,书写经典,讲解经典。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具体为:一、二年级——《三字经》,三、四年级——《弟子规》,五、六年级——《百家姓》、《千字文》,并附古诗50至80首不等。
学校每周安排两节诵读课,每日早晨10分钟诵读,每节语文课前利用五分钟时间诵读,在学生朗朗的诵读声中,老师走进教室,开始一天的教学活动,学生更好地耳濡目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在经典诗文诵读的探索中,不管我们能否把学生引进民族文化的殿堂之中,但我们始终相信,至少能背诵经典诗文的孩子会明确自己是有着深厚文学底蕴的炎黄子孙的后代,无论何时,身处何方,都不会迷失方向,他的心中永远会有祖国和人民,他驿动的心才会踏实安宁,才会有归属感。
(二)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提升文明涵养——人人写好字。
立足课堂,面向社会,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是时代的需求,是发展的需要。那么,“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的好字”就成为我校对全体师生的共同要求。
1.说普通话
我校外来打工子女多,占总人数的70%,为了沟通方便,说普通话是师生们最值得骄傲的。几年如一日,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坚持使用普通话,让村民们刮目相看。可喜的是,他们把普通话带到了家庭,带到了校园,带向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2.写规范字
我校不仅教学生唱好说普通话的曲,还教学生练好写规范字的拳,每天安排1节20分钟的写字课,聘请中国书法协会吴老师作为校外辅导员,来校指导书法。每个学期,在学生中开展查字典竞赛、作品展示、现场写字竞赛,为学生动手写好规范字提供有利条件。
(三)学习器乐,精彩演奏,尽显一技之长——人人会演奏。
1.乐器演奏全面普及
我校设置了竖笛和口琴的基础课程,全面普及“人人会一种乐器”活动,低中高年段有计划、有层次地开展器乐教学,学生音乐素养提高不言而喻。
2.特长培养因人而异
在全面普及竖笛和口琴的基础上我们构建活动课程,开设了电子琴、爵士鼓、扬琴、葫芦丝等十八门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主发展。学校创设平台,实施艺术特长生培养计划,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及音乐天赋,选择一种民族乐器或西洋乐器学习,为做个“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学生”奠定基础。
四、活动文化构筑平台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们大显身手的舞台。在活动中学生尽展风采、尽享乐趣,教师们在指导活动中提升素质,学校在特色活动中日益鲜活。我们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认识结构、兴趣特点、能力水平、生理特性,设计多样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
(一)海纳百川,持之以恒。
文化是包罗万象的,学校面对的是众多的学生,教育存在个性化,学生的天赋秉性、兴趣爱好都是不一样的,单一的校园文化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校园文化应海纳百川,并且持之以恒,才能提升活动实效。我校以“书香校园”为大格局,结合社区环境、时事热点举行,设计主线活动和辅线活动,大力弘扬我校的活动文化。
1.大格局——书香校园
教师阅读:为了推进学习型学校的建设,我校鼓励广大教师多读书,成立教师“阅读茶座”,让每一位老师都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在茶座上交流,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使教师成为“有思想的教育者”。
学生阅读:我们秉承“始于喜悦,终于智慧”的阅读观,让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各班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有书可读,专门配备3名学生作为班级兼职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出借、登记、归还等服务工作;班级与班级之间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活动;学校图书馆每月定期向班级集中出借图书;开展午读活动,进一步完善午间“读书空间”,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读书习惯;语文备课组及时推荐学生必读与选读书目,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负责督促检查,确保每学期每位学生课外阅读必读书籍不少于4本;举行优秀读书笔记、读书小报展评活动,评选“阅读之星”和“书香班级”。
2.主线活动
元旦的经典诵读、三月学雷锋、四月书写经典、六月六一晚会、九月推普活动、十月建节队、十一月秋季运动会、十二月校园歌手大奖赛……这些都成为我校雷打不动的活动,每一次活动都是学生的节日,在学生心中形成一种期待,形成一种优良传统。
3.辅线活动
充分发挥班级德育功能,坚持开展每周主题班队会活动;结合建党90周年等重大节庆日的庆祝活动,举行“红歌进校园”合唱比赛和“历史的选择”讲故事、征文比赛;春节期间,举行“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举行“拒吸第一支烟”签名活动等,德育作用,起到良好教育效果。
(二)关爱生命,强调体验。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教育理念的具体落实,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生活就是一种学习,生命就是一种体验”。我校通过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活动的開展等,让学生懂得珍惜,学会感动,学会关怀,享受生命的充实和快乐,体会生命的价值和美好。通过课堂、广播、板报、班队活动等形式的宣传,让学生逐步学会悦纳自己,关怀他人,让学生懂得我成长、我快乐,精彩人生,始于足下。
懂得感恩,才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学校开展了以“感恩·奉献”为主题的特色教育活动:如“感恩祖国”专题教育活动、“情系青海玉树,携手共献爱心”向灾区捐款公益活动、“我为特奥献爱心”活动、“心中有爱,感恩常在”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
“行者独步于遥远的旷野,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处处的难题,只因为一个执著的信任,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为后来人度步出一往无垠的疆土”。这是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行者无疆》一书中的题记,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者们,我们应成为行者,执著地尝试,铸造出属于自己学校的文化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