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如何触及学生的心灵

2014-02-12 07:44潘跃青
考试周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心灵图形面积

潘跃青

有一句这样的话:让第一道阳光把你的耳朵唤醒。多么富有哲理的一句话呀。这里把尊重视为第一道阳光,耳朵比作心灵。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能把这浪漫而富有哲理的话用好呢?如何让数学的阳光触及学生的心灵呢?

一、让教材触及学生的心灵

要让教材触及学生的心灵首先应从让“学生理解教材”转变为“教材理解学生”。“教材理解学生”就是教材在教学内容安排和呈现形式上,以學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要使“教材理解学生”还必须让“教师理解教材”。任何一套教材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它需要每一个教师去实践、丰富和完善。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在实施过程中自然就有不同的方法。因此我们说,只有“教师理解教材”才能使“教材理解学生”。教师应在实践的基础上“用好”教材,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灵活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设计教学过程;同时要发掘教材中的数学情感,让负载于教材后的感情色彩体现出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一般能力也得到提高,才能让学生心灵产生共鸣。

二、让思维触及学生的心灵

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知识获得与思维发展的关系的处理停留在表面,要能够由表及里,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而触及学生的心灵。比如:交流的目的不仅仅是展示,更重要的是实现深化,促进发展。如: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校园的绿化面积”教学片断。教师出示图(图略),要求学生想办法将这个组合图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并计算出面积。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学生争先恐后上台展示自己的方法,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充分肯定,当学生中出现了四种解法后,教师让学生把这四种方法进行分类,并说说分类的原因。学生能够将方法1、方法3分为一类,将方法2、方法4分为另一类,让学生比较中发现一类是把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基本图形,将两个基本图形的面积相加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另一类是将组合图形补成一个基本图形,再从大的基本图形的面积中减去补上的一个小的基本图形的面积,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最后归纳总结:不管是割还是补,都是将稍复杂的图形转化成基本图形的面积的和或者面积的差进行计算。这样在学生展示不同解法的基础上,引导分类,寻找联系,能够促进学生由表及里地思考,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三、让和谐触及学生的心灵

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显著特征。课堂上,有时学生的回答并不顺着教师预设的思路走,甚至与教师的预设背道而驰;当你圆满地完成一个环节的教学或是准备顺理成章地归纳总结,在课堂的一角会冷不丁地举起固执的小手,那么显眼,那么执著,一副不让回答“誓不罢休”的态势……面对和谐课堂中跳出的不和谐音符,你是视而不见,或是冷眼相待,还是倍加珍惜?这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跳出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关注课堂中那不和谐的“音符”,使学生的心灵得以展现。如:我在教学“可能性”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当学生通过参与摸球的游戏后理解了“一定、不可能、可能”三个数学概念,然后在练习中我让学生判断生活中几种现象的可能性。每个小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种现象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生1:我们组认为“后天要下雨”是不可能的,谁知道后天就一定下雨?

师:同学们对他们组的意见有什么看法?

生2:我们组也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后天的事情谁也不知道。

生3:我们组认为是可能的,因为后天有可能下雨,也有可能不下雨。

生4:我们组也认为“后天要下雨”是可能的。

生5:我认为没准儿。

我听了一愣,同学们都笑了起来。学生理解的“没准儿”不正是不确定现象的生活语言吗?思考片刻后,我立即抓住这个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没准儿,用我们刚才学的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你认为选择哪个更合适呢?”

生5:噢,应该选可能,那“后天要下雨”是可能的。

此时,刚才认为不可能的同学也明白了“后天要下雨”是可能的。通过这一生成的问题,不但使数学学习与生活贴得更近,而且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一定、不可能、可能”这些数学语言的含义,可谓一石三鸟。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有义务唤醒所有学生的耳朵,用尊重触及心灵,让学生在尊重中放飞心灵。

猜你喜欢
心灵图形面积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巧用面积求坐标
唤醒心灵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