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思维视野下大学教学美的特点及启迪

2014-02-12 19:53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悟性体悟美的

(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天津 300112)

随着高职院校的大力发展和职业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现实教学中的问题也在不断反思,教学美的研究随之受到重视。特别是大学教学,它不仅仅要完成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层次的高职院校要实现其培养目标,此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就“象思维视野下大学教学美的特点及启迪”一题予以浅述。

一、象思维视野下大学教学美的内涵

象思维是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它发源于上古、成熟于《周易》。象是象思维的核心,其中的“观物取象”、“象以尽意”蕴含了象思维的精华特点。我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西化的影响,此思维方式逐渐淡化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顾晓鸣为代表的学者从文化的角度,重申了“象”的重要性和以“象”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强调“象”是我国传统的“抽象概括方式”的集中体现。他的观点在我国文化的相关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于象思维的认知,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界定。上世纪90年代初学者张岱年和成中英等在《中国思维偏向》中将其称为“唯象思维”,并解释为“所谓象思维是指思维过程保持着具象性,以‘象’为工具,以认知、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思维方式。”学者王树人认为,象思维是一种超越规则的非理性思维,是以“象”为核心,它直观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具有诗艺联想性,是悟性对于僵化事物和观念的不断超越,以达到与动态整体相通。本人在此论文中均采用了王树人的观点。

我认为,作为一种悟性思维,尤其在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象”转化为引导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对先有知识的积累,即在象的流动中把先有的体验和经验与现有的相结合,引导学生透过此“象”去“悟”。通过这种悟性思维促进师生互动体悟、愉悦探索知识的过程,实现师生共同创造教与学美的过程。当然,象思维不是艺术类高职教学的唯一思维,应是不可或缺的思维;美呈现一种状态,透过象思维产生美的教学是和谐、愉悦的,体现着教师教学思维和学生学习思维的完美结合,可以说这是师生共同体悟美和创造美的过程。

二、 象思维视野下大学教学美的特点

(一)整体性

整体性是象思维作为一种整体直观思维方式的特点之一。它源自《周易》中的“太极”之象和老子的“大象无形”,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心与物等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这一整体是由诸部分构成的,诸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由此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整体的视野中,人类主体以其自身的体验及对事物的认识经验去掌握和辨别事物之理,进而探究事物的深层蕴意,使主体的小宇宙和客体的大宇宙相通。美具有整体性,它的系统是整体统一的结构,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感到整体美的力量所在。

为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从整体上观察分析对象,从整体出发分析部分,从部分再认识整体,使学生较好地把握其知识的联系性;美的教学能够将这种联系性展现于学生眼前,从而体现出知识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体现的更多的是引导学生“体验”、“体悟”、“体会”的过程。可以说,教学美的整体性是师生感到整体美的力量。

(二)原创性

原创性呈现出象思维是一种悟性思维。因为其本身的无规律性,使之具有更大的思维空间。“原创”以“原象”为基础,象思维的原创性是在整体中体悟、在“创生”中发现,不是以对象化的认识模式去规定、分析和解释的。这整体中创生的发现,体现的是一体相通的关照关系,不是对象化的疏远关系;同时,它能够引起审美的愉悦感。如我国汉语言文字的创造就充分体现了象思维的原创性。许多事实表明,一切创新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都离不开悟性的“象思维”,因为,它不仅是理性思维,还是科学、艺术及一切思想文化创造的基础。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职业人才的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实现教学美的灵魂,象思维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原创性。

(三)模糊性

模糊性是象思维的直观性特点,它决定了人们对知识理解的伸张度,且伴有模糊性。如我国古人“观物取象”、“天人合一”等提法,就体现出宏大而笼统、主客一致、世界万物一体化的思维特点,使之对其对象的认识具有了一定的模糊性。王树人认为,象思维的显著特点之一为“流动性”。这种流动性赋予了“象”的不确定性和无穷的生命力;美,便也在这种流动性中体现。“观象”限定了其时间和空间;美,在流动中也离不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由于时间和空间的不断变化,美也在不断变化着,这也体现出美的不确定性,即在变化的过程中显示出特有的模糊性。他强调:正是这种模糊性,在诸方面给人们以启迪,进而产生相应发展的认识成果。

作为一名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中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最深奥、最微妙的知识和道理,不是用文字、语言所能描述的,而是靠“心领神会”、“用心体悟”,并去创造更多发展的认识成果,这也是人类发展的规律。可以说,在艺术类高职教学中,运用象思维的这种模糊性的艺术手法,既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提供了空间,也为学生的想象力、兴趣点等思维的发散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这种氛围中对知识予以有效的理解、体验和把握,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象思维对实现大学教学美的启迪

象思维作为一种开启悟性的思维方式,它离不开丰富的知识积累。作为教学主体的师生是教学美实现的共同创造者。教师需要用这种思维去引导学生,学生需要这种思维去获取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去想象、发现、创造。

(一)对教师体悟能力的启迪

作为艺术类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作为教师有责任用这种悟性思维,并通过自身体悟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体悟中掌握知识,增强创造意识,培养创造能力。

1.体悟能力的定义

体悟能力是以感性、表象、直觉为表征、非逻辑思维为基础,经过体验、心悟等实现客体文化的生命意义,提升精神境界的一种思想、方式及活动。作为教师,其体悟能力主要包括知识和教学两个方面,即通过对知识的体悟,将其融合到教学中,使课堂教学具有激发学生努力学习、钻研技能兴趣的特质。实践表明,教师的体悟能力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质量。

2. 体悟能力是象意识的沉淀

体悟认识是伴随感觉意识和本质认识产生的,并在此形成象意识的沉淀。因为人的认识是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感性认识源于感觉意识,理性认识源于本质意识。象思维中的“意象”体现着体悟的意识内容。只有激活悟感,才能融通感觉意识、本质意识,乃至象意识,最终形成个体主观意象。实践表明,人们在与外部世界接触过程中,获取视、听、触等感官认知的同时,自然会逐渐提升其判断和推理能力,进而提升理性认识。世界及其事物的呈现使人们有了“象”认识,形成了理性认识活动。可以说,体悟是象意识的一种认识能力。

3. 体悟能力是经验的积累

判定体悟能力是人们经验的积累,其原因基于成长者的经验来源于现实生活、逻辑认知教育和体验教育。因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实际体验中获得的物象、属象、意象与情感态度相融合的象,不仅自觉运用逻辑思维理性分析对象具体的形态与属性,还在自觉与不自觉地把逻辑分析的结果融入非逻辑化的相关信息中,随之出现了相应的感受状态。由此,教师需要将“象”带来的先有经验认真思考、深入领悟,并使体悟成为可能。这就奠定了体悟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艺术类高职教师的象思维方式能够提升其对教学的体悟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加强教学研究,且有利于促进教师原创性的发挥,提升教学效果。

(二)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启迪

审美能力即指人们在学习活动中,从美的维度对所学知识即审美对象的感知力与理解力,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创新能力。艺术类高职生对知识有一定的审美感知力和理解力,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选择性地把先有的“象”与现有的“象”相互联系或交织构成新的“象”,进而提升其审美感受能力和创新能力。

1.象思维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实践表明:审美感受能力是人的一种综合了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因素为一体的特殊而复杂的心理能力,它不是先天具有的本能,是实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大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相互联系和区别中构成的课堂教学活动。象思维不受眼前具体对象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审美,在心理创造出丰富的“心象”,通过新的领悟激活创造的潜力。在这个认知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主要体现在:审美感觉力,它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去发现客观事物的美,以此把握事物的独特属性的能力;审美想象力,想象是创造性的。在教学中,师生运用想象力和悟性这两种能力开展教学活动,促使教学产生美的效应;审美领悟力,它是渗透在审美感觉和审美想象过程中的一种悟性的理解力。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学习,不仅是信息的接收和记忆,更重要的是紧随教师的引导,学会自己去感悟、去领悟知识的内在意蕴。

艺术类高职生的审美感受能力是其学习中应具备的首要能力,主要体现在审美感觉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领悟力中。大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相互联系和区别中构成的课堂教学活动。象思维不受眼前具体对象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审美,在心理创造出丰富的“心象”,通过新的领悟激活学生创造的潜力。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学习不仅是接收和记忆,更重要的是紧随教师的引导,学会自己去感悟、去领悟知识的内在意蕴。

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象思维之优势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说,象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头,因为它的潜力之门一经打开,“思”就有了可以透视的窗口,创造性的“潜力”也随之彰显,表现为开拓新的思路,扩展新的视角,发现新物质、新矛盾,提出新问题等,并为其找到了路径,这必然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进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受、领悟获得知识并掌握其中的意蕴。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象思维,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领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尽可能促进学生迸发灵感火花,培养和提升其知识的学习力、专业技能的掌握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教学情境的启迪

从象思维的视角审视教学情境,是指集知识和兴趣为一体的一种学习氛围。在这个氛围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即由安静的倾听到激烈的讨论,最终聚焦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教学情境是由教师精心设计的,丰富的教学情境是由象思维的整体性、动态性、原创性特点构建的,学生在这个教学环境中倾听、寻求知识的内在联系,并结合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理解、消化、掌握,进而发现新知识或赋予知识新的意义。适宜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不仅使学生接受和存储知识,且使他们将已有知识作为创新的阶梯,为新知识的学习与接受、对专业能力的摸索和掌握搭建平台,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晓鸣.“象”: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03).

[2]张岱年,成中英.中国思维偏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杨青松.教学艺术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

[4]钟仕伦.高校美育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王树人.回归原创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张立文.和合哲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熊华军.让大学讲授课在“运思”中展开[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05).

猜你喜欢
悟性体悟美的
悟性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体悟书法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生活的悟性
When I Grow Up,I Want to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