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尊严是指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拥有应有的权利,并且这些权利被其他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所尊重。简而言之,尊严就是权利和人格被尊重。
职业教育的尊严是指职业教育以及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应该在教育的本质(包括教育的共性和个性)及人的性格、气质、素质、兴趣、爱好、才能、能力、智力、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责任心、荣誉感等方面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这是百度词条对职业教育的定义。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是技能和能力的教育,而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成长和人格的完善有所忽略。笔者认为,在上述职业教育定义的基础上,还需加上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人格完善,越来越聪慧的教育”。
高考落榜者上高职,“三校生”上高职,这就是社会上很多人眼中的职业教育现状。职业院校的学生被贴上种种负面的标签,学生也自认为是个“失败者”,因此对职业教育不以为然。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二是我国教育制度对学生的评价单一,只以分数论成败,没有考虑学生考分背后的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因素;三是我国人才管理制度,干部和工人分属于两个政府部门管理,职校毕业生的身份多为工人;四是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职业院校招生都是“捡漏”,且毕业生无资格参加“公考”、无资格落户一线大城市,就业渠道与期望差距太大,很难有更多的选择。各种不合理的政策与制度交织在一起,使一个工人几乎不可能从最底层达到职业的顶点。
上诉四种情况造成社会对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蓝领”地位低于“白领”的人才观,导致社会教育观也发生了扭曲,那就是普通教育是培养“白领”的,职业教育是培养“蓝领”的。一些地区和部门以及用人单位虽然表面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视同仁,但实际操作上始终把普通教育看作主体,职业教育看作旁支。
1.职业教育是“承重”的教育
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应运而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时代变革、经济转型有着密切的联系,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毕业生应该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尊重。我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广泛需求各类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成为必然。
中国目前人力资源市场供大于求,求职者的职业素质与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不匹配,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恰恰可以向市场提供符合用人单位具体要求的高技术人才,无疑,时代赋予了职业教育重任。另外,职业教育还是承担改变学生负面的观念,认识自我、重塑自我,拥有心理健康以及高职业素养的教育,是培育学生自尊自强和强化职业即使命意识的教育。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没有一个积极的观念,没有一个改变“自我”的决心的人,即便掌握了高超的技术,也很难在职业上有所建树。这是因为,一个自我评价是负面的人,很容易在挫折面前败下阵来。
2.职业教育是肩负历史使命的教育
时代赋予了职业教育这样的重任——承担起因社会发展而需要各类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搭建起人才成长的平台。但是就教育本身来说,“教育”就是它的目的。职业教育不是某一区域、行业或企业的从属品,但是可以利用校企结合改造自己,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应该说,职业教育是一种主动的教育,而不是被动的机械的技能教育;是提高洞察力和理解力的教育,而不是背诵书本的教育;是有个性、有尊严的教育,而不是低人一等的教育。
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以社会为平台为学生提供多视角的选择空间,在自由选择的大空间中做出符合自身条件的职业规划,能大大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活的热情。
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为己任,以进行行为方式的训练为主要内容,因此教学的场景化、角色化、个性化将会彰显职业教育的本色魅力。
职业能力是学生具备的一种以变革为取向的实际工作能力。职业教育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允许学生自我管理,提高自我效能感。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把学到的应对日常问题的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迁移到职业生活中,提高职业生活的能力。这种迁移能力具有普遍的价值,同时也是各种职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这种能力的形成可以激发学生其他能力的形成,包括情绪情感的调节、正确认知的建立、心智和操作技能的提高。
从学习的角度看,会学比学会更重要,这是职业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目标之一 ——“职业人”的教育和培养。职业人概念不是建立在“物”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上。人是目的,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自由发展。罗素说:“作为一种工具的人,既可向善,又可为恶。只有当生命成为美好生活的工具时,它才是有用的。”职业人的教育观念是提高人的主动性,提高人文素养,如此,才能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自尊和生命质量,掌控自己的职业方向,实现自我的期待。
3.职业教育是教会学生自信的教育
职业教育不是淘汰式的教育,它是为所有人创立的教育。更具体地说,是为有志在职业上有所建树人设立的教育。其目的是使人在接受职业教育和自我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在社会上得到尊严,在心理上得到成长,在人格上得到完善,在职业上得到成功。教育大师的眼里没有差生。武功高手也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是用什么眼光去看人,用什么标准去评价人,用什么方法去育人。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同事们做了这样的一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对一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结束时他们交给教师一个随意列举的一些学生的名单,并告诉教师:根据测验结果,预计名单上的学生未来具有最佳的发展前途,请教师对此不能泄露。十一个月后,心理学家又来到这个学校进行测验。结果发现,凡是那个名单上的学生都有很大的进步,成绩平均都大大超出了其他儿童,智力也比其他儿童表现出较高的水平,而且个个开朗活泼,充满了幸福感。这个实验证明,人人都有潜能,只要得到恰当的连续性期待、关注和符合人性需要的正确评价,就能调动出人的本身已具备的进步的能力。自信正是这样训练出来的。
自信是一种力量,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微笑地、平静地面对人生,有了自信,生活便有了希望。“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拥有自信,拥有一颗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心,成功迟早会属于自己的。当然,自信也要有分寸,否则过分自信,就会变得狂妄自大、目中无人,那么必然会导致失败。
科学领域本来应该拥有更多的牛顿、爱迪生、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制造业也能产生更多的能工巧匠。然而,许许多多本来可以成为杰出人才的人都被自卑埋没了,因为自卑,就没有勇气选择职业奋斗的目标;因为自卑,在职业上不敢出人头地;因为自卑,就失去了战胜挫折的勇气;因为自卑,就得过且过、随波逐流。而职业教育就是送给职业院校学生自信的教育,就是要为学生点亮自信明灯的教育。
4.职业教师的职业尊严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教师是一种“专门化职业”,只有具有专门化素质和能力的人才适宜从事这一职业。职业院校教师从事职业教育,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和专门的职业能力。
对职业教师职业的认识,要冲破外在工具价值的局限。职业教师具有高超的技能;又有主动的创造精神。这种技能和创造精神的结合,树立起职业教师的尊严。
社会尊重职业教师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尊重职业教师的职业人格 百度词条对职业人格的解释是:职业人格是指人作为职业的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所应具备的基本人品和心理面貌。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物质经济关系、道德文化、价值取向、精神素养、理想情操、行为方式的综合体。它既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又是人的职业素质的核心部分。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职业教师应当享有以下基本权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训;从事生产实践,进行学术交流,参加学术团体;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按时获取工资报酬等等。同时,职业教师也要以自尊自励,及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
尊重职业教师的劳动 职业教育工作是一项高智能、复杂的创造性劳动。职业教师的劳动不同之处就在于,职业教师既用理论影响学生,又用高超的技能教化学生,使职业学生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
尊重教师的专业发展 职教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实训的专家,并且具有不可替代性。
尊重职业教师的职业发展 职业教师经过努力可以在可预期的时空内,看到自己的职业未来,避免“职业倦怠”的出现。
做到以上四点,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尊严就会大幅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也才会大大增强。
黑格尔谈到知识的作用时说:“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358页)在同一本书中,黑格尔还说:“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是他所要依靠的在上在外的东西,他还没有把这个陌生的世界变成为他自己使用的,他住在这世界里面不是像居住在自己家里那样。好奇心的推动,知识的吸引,从最低级的一直到最高级的哲学见识,都只是发源于一种希求,就是要把上述不自由的情形消除掉,使世界成为可以用观念和思考来掌握的东西。”(《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25页)职业教育与正是起着这种作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教会学生认识“自我”,认识外面那个陌生的世界,扩大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阈限。
1.消除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又称“习惯化思维”,是指人们按过去的经验考虑和分析“当下”的问题,僵化的多,灵活的少。从积极的方面说,思维定势能使人们从经验中快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消极的方面说,遇有新情境出现时,“定式思维”就会妨碍新思维的产生,创造性思维也很难出现。百度词条对思维定势的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举一个例子说明思维定势:某一天资聪颖人士,我们姑且称之为A,有一次,他遇到一位熟悉的修理工,我们姑且称之为B。B对A说:“嗨,博士!我出道题来考考你的智力,如何?”A同意了。B便说道:“有一位既聋又哑的人,想买几根钉子,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一个手势: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右手握成拳头做敲击状。售货员见了,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指了指立着的那两根指头。于是售货员给他换了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就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样做?” A心想,这很简单嘛,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说着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B笑了:“哈哈,盲人想买剪刀,只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干吗要打手势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长期积累形成习惯,当B讲完聋哑人的故事后,A就按照B提供的故事线索想下去,没有考虑到新情境的出现。这种定势思维的负面作用是,当新的外界事物出现时候,人们会不假思索地一股脑地装在自己固有的思维框架内,从而错失了解决问题的良机。
职业教育可以利用实训教学的优势,教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有以下四种原则:保持警觉——思维定势是一种格式化的东西,具有隐蔽性、持续性、顽固性等特征。当面对新环境新技术时,保持旧经验对新问题的误判的警觉。更新观念——更新观念从发现新事物开始。独立思考——打破思维定势,培育一种意志品质,就是勇于独立思考,敢于坚持己见。作为思维的主体,要努力克服自己的从众心理。保持自信——自己给自己贴上一个负面标签,自己就相信虚幻为真实,如果自己一旦不相信那个负面的标签,就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问题。
那些达到职业预期的成功的人,一定是有自信的人。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灰心、不气馁、不退却,就一定能够取得突破,迎来鲜花与掌声。
2.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智慧的思维,它开拓人们的认识领域,并且能创造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是:
大胆想象 想象力是人类对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和决断的思维能力。比如老师问食品加工专业学生:什么形状的食品更能得到儿童的青睐?学生启动和运用想象力,给出多种答案。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最后拿出实施方案。
培养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以一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向外扩散,找出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追求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人们在这种思维中,上下求索,在各种答案中找出适宜的答案,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比如老师让学生回答:砖头有什么用?答案越多越好。
鼓励直觉思维 所谓直觉思维是领悟和理解,是突发奇想和开窍。很多心理学家很重视这种思维,认为它是发明创造的基础。比如老师让学生在数控车床出现问题时鼓励学生设想出多种新奇的方法、方案等等。
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是创造力的三个因素。流畅性是针对事件能流畅地作出反应;灵活性是随机应变的能力;独创性是指对事件作出不寻常的反应,具有新颖的成分。比如老师可以拟一个问题,让学生像暴风雨一样快速地讲出观念,语言流畅,速度要快。这种自由联想与迅速反应的训练,对于思维,无论是质量还是流畅性,都有很大的帮助。
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又要训练学生掌握职业的核心能力;既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又要提高学生的思维模式;既要教会学生沟通的方法,又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培养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定型和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领域和新客体的思维方式。是在问题的反面进行深入的思索,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动物园中,把动物关在笼子中,是一般常规。但是在野生动物园中,是把游人关在封闭的汽车中参观,却也别有一番风趣。利用逆向思维可以产生新奇的办法,比如汽车在狭窄的路上,不好调头,有人就想出在路上做一个活动转盘,汽车开到转盘上,汽车不动,转盘动,就解决了汽车调头的问题。这就是利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的例子。
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从“思维模式”培养开始。使用灵活的、适用的、创造性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育,到主动地认同“自我”的兑变;从找工作的状态到做工作的状态的飞跃。
职业教育不是培养“工具”式的教育,而是培养“全人”的教育。包括人的意识品质、基本素养、人格的完善、情绪情感的稳定和健康、知识的迁移、思维模式的转化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由“人”来掌握工具和技能,而不是由工具和技能掌握“人”的人才教育。
总之,强调职业教育的尊严是让执教者和受教育者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职业教育的尊严是因它自身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并以它特有方式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人才而彰显。职业教育有理由获得全社会的尊重。
参考文献:
[1]马建富著.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石伟平,匡瑛著.比较职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楚渔著.中国人的思维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王跃新著.创造性思维——训练与培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5]林染编著.逆向思维[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杨治良著.实验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7]陈桂生主编.教育原理 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