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宗教与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

2014-02-12 17:50畅军亮
统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信仰马克思主义

畅军亮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高教理论与政策

西方宗教与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

畅军亮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陷入学生信教、功利主义、脱离实际和信仰多元化的困境,西方宗教教育却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通过西方宗教信仰教育与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特点与模式对比分析,甄别西方宗教信仰中有益的教育模式,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软肋,提出显隐共存、软硬兼施、弘扬博爱和强调精神四点对策,以提高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性。

马克思主义信仰;宗教信仰;教育模式比较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性与困境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极端重要性

信仰是人类独特的心理现象,它伴随着社会的出现而产生,是指人类追求的最高生命价值与坚持的理想信念。从理论层面来讲,人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的信奉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产生和发展有赖于社会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它是对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不但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且它拥有的宝贵精神价值能鼓励人们到达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邓小平曾讲过,他坚信支持马克思主义的人会越来越多,因为它是科学的。所以,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单单是一种崇高信仰,更是一种科学。

信仰教育是一个特别的教育领域,与一般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的教育不同,它着重对大众进行世界观、价值观和信仰的教育引导。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仰教育是指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大学生,根本目的在于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种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在于,它关系到我国的高等院校能否培养出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前途命运。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困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不断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深刻、广泛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使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陷入困境。

1.信教问题突出。根据陈讯在贵州省所做的调查,目前贵州省大学生信仰状况如下:“信仰共产主义的9 747人,占48.91%;信仰佛教等东方宗教的1 534人,占7.70%;信仰基督教等西方宗教的729人,占3.66%;没有明确信仰的6 128人,占30.75%;不太清楚信仰什么的1 262人,占6.33%。”[1]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形势不容乐观,仅有48.91%大学生信仰共产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具有明确宗教信仰的学生占11.36%。在国家、社会、高校强烈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下,仍有约十分之一的大学生信仰宗教,该问题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2.功利主义严重。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难免会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致使大学生过于关注升学、就业、考证等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只注重个人得失,将人生的幸福定位在高学历、好工作、强技能之上,忽视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国家、民族以及个人的重要指导意义。“在回答您的信仰是什么问项时,有40.88%的学生认为是个人奋斗,有9.29%的学生认为,人人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只要追求个人幸福就行了;在对人生的看法上,有65.18%的学生认为是多贡献、多得利,有27.5%的学生认为自私是人的本性,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是自私的,因此要不择手段地满足个人欲望;有13.38%的学生认为,凭本事吃饭,什么社会理想也不要。”[2]大学生在想问题时过于考虑自身利益,接近三成同学竟接受自私是人本性的理念,处处为自己着想;65.18%愿意“多贡献”学生的目的也在于“多得利”。

3.思政教育脱离实际。我国高校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实践脱节较大。“有18.2%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发挥作用,49.8%的学生最喜欢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是社会实践活动,32.6%的学生喜欢看电影纪录片,17.6%的学生喜欢专家讲座,仅有7.2%的同学主动选择上思想政治理论课。”[3]大学生希望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加强自身思想素质,提高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4.信仰多元化。“从对‘你的政治信仰’的调查结果来看,有61%的大学生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13%的大学生信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11%的大学生信仰西方的自由、民主等价值理念,3%的大学生有宗教信仰,12%的大学生信仰其他思想。”[4]由此可见,大学生的信仰异常多元化,既支持马列主义,同时又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自由主义情有独钟。

二、中西方信仰的特点与教育模式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点

(1)科学性。作为一种科学的信仰,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属性。它以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引导着无产阶级进行解放运动。

(2)现实性。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是现实生活,指的是通过对人类真实世界的正确分析,做出合理、恰当的推测,指出人类最终要实现的社会形态必然是共产主义社会。

(3)实践性和习得性。作为一种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学习才能够获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来说,最重要的在于对信仰的实践,知识必须学习才能获得,而非简单的相信或信奉。

(二)西方宗教信仰的特点

(1)神圣性。宗教信仰的神圣性表现为“宗教信仰对道德生活准则自上而下的‘核准’和道德生活对信仰对象自下而上的道德追求”。自上而下的核准令教徒认为自己是听从神的引导,自下而上的追求逐渐向神的境界靠拢。神圣体验能提高教徒从自身做起,实践宗教道德的动力。

(2)精神性。西方宗教信仰的精神性涵盖了人类现实生活。无论是基督教中“天堂”还是“地狱”的描述,都是精神性的。死亡无可避免,只能面对。因为对死后虚渺的恐惧,人的自由精神被牢牢锁住。相信存在“天堂”与“地狱”的人,即可凭此精神一生努力做好事,规范自身行为。

(3)博爱与关怀。西方宗教蕴含着一种博爱,平等地、不计回报地爱护一切众生。同时,基督教的天堂、伊斯兰教的田园等给人以归宿感,减轻了对死亡的畏惧,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各种需要,密切了信徒与宗教的联系。

(4)强制性与约束性。强制性和约束性来自宗教中的教规和礼仪,它们明确而具体,是教徒的行为规范。西方基督教要求教徒进行包括礼拜、祈祷、告解等在内的礼仪,通过日常不断重复,逐渐深入教徒内心。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模式

(一)课堂教学模式

中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课堂教育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哲学社会科学教育课以及相关的人文教育课。“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哲学社会科学课负有重要职责,其他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

(二)社会实践模式

社会实践是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理解社会,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磨砺品质、砥砺人格,同时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军事训练、勤工助学、创业实践等。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得以不断创新,取得了重要成果,成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组织建设模式

高校内部的各类党团和学生组织是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平台。中国高校的组织优势以及优良传统就是依靠组织建设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组织的形式主要包括党委(党总支)、共青团、学生会、社团和班级等。

(四)日常管理模式

中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密不可分。将信仰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管理紧密联系,能够实现大学生思想认知与个人行为规范的统一,是我国高校进行信仰教育的重要手段。辅导员和班主任通过日常管理与服务,对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灵引导,指导大学生科学进行人生设计与职业生涯规划。

(五)校园文化模式

校园文化作为亚文化,有隐性育人的重要功能。校园文化通过对学生长期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将文化理念和校园精神内化为学生的内心追求与行为规范。中国校园文化建设一般从加强校风、学风,提高文化宣传力和校园设施与活动几个方面开展。同时,各种各样的学术、实践、娱乐、体育等活动都具有一定政治性,具有明显的教育与引导学生的作用和功能。

四、西方宗教信仰教育模式

(一)课堂教育模式

德国学校把宗教信仰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不仅培养学生的信仰,同时重视人的责任感、尊严、助人等教育。学校宗教课在德国政府的监督下根据宗教相关教义开展,每周设2~4个学时。新教和天主教是德国两大教派,私立学校按教派分设两类不同学校,并行不悖。公立学校需依照不同教派设立,分为三种学校,即共同学校、教派学校、世界学校。在宗教课程内容上,天主教以《圣宠论》、《教会论》、《基督教社会论》等为主,新教以《圣经学》、《圣经史》、《信仰论》等为主。

(二)公民宗教教育模式

在西方国家中,美国是最早进行政教分离的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与宗教的彻底分离,二者依然存在深刻的相互影响。“公民宗教”的宗教形式在美国异常盛行,它是一种依靠宗教情感表现美国民族精神(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热爱祖国等)的社会信仰。借由“公民宗教”,美国成功将对宗教的信仰同国家、民族精神密切联系起来,使得“美国精神”披上一层神圣的外衣。通过推崇精英人物(华盛顿、林肯),敬仰历史遗迹(华盛顿纪念碑、阿林顿国家公墓),宣扬历史事件(独立战争、南北战争),重视神圣仪式与节日(总统就职典礼、感恩节),强化了宗教信仰,提升了民族精神,凝聚了美国国家力量。

(三)日常交流教育模式

当前,由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竞争异常激烈,人与人矛盾丛生,人的心理压力非常大。为了缓解这种情况,美国宗教适时进行修正,以适应当代人的需要。很多教会组织不仅为信徒修行提供场地,同时正在向宗教修行、社交和教育为一体的复合型场所转型。教会不时举办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主题讨论活动,如教育、医疗、健康、事业发展等,以吸引大众,同时也为教徒解决思想困惑,缓解心理压力。美国教会组织深入国家日常事务与其他机构,不论是同性恋还是种族问题,教派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牧师和传教士遍布医院、监狱、军事基地等,宣传宗教思想,抚慰受伤心灵。

(四)宗教环境教育模式

西方几乎所有的宗教活动都有特定的活动场所,该场所极具宗教的神圣氛围,令人不自觉地产生敬畏之心。教堂内部,在中央的醒目位置放置着耶稣受刑的十字架,墙壁上绘制着依据《圣经》故事创作的油画。教堂内部设有忏悔台,信徒们来这里忏悔、检讨过去、提升思想。西方人认为,“教堂是谈论和解决道德问题的场所”。通过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集体礼拜与祷告,宗教信条反复熏染着信徒,进一步增强了信徒的归属感和集体意识,使刻板的信条成为信徒的自觉行为。

(五)代行思政教育模式

20世纪50年代前,英国统治阶级认可当时的宗教教育,宗教教育直接代替了对公民的道德教育。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宗教某些道德成分无法适应新形势,许多研究机构再次编纂了国家道德教育材料,以推进道德教育的发展。但是,宗教影响依旧非常深刻,目前英国很多学校看似“中立”,实则宗教气息十分浓厚。“1944年,英国的教育法甚至规定,学校有义务进行集体礼拜和宗教教学”。在德国,将宗教教育与学校德育相结合,成为一种“伙伴”关系。宗教教育课依然是德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宗教被视为道德的根本。

五、西方宗教信仰教育与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模式的比较

(一)隐性教育模式与显性教育模式的差别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形式。“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隐性教育指的是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无形教育方式”。

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侧重于显性教育模式。政府通过设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机构、培养专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人才、划定专门的教育时间,依靠党组织和团组织,经过详细计划、周密安排,让大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目的明显,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告诉大学生。通过形势政策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等相关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强行输入学生大脑。

西方宗教信仰教育侧重于隐性教育。宗教教育与学校德育和国家政治教育相融合,宗教布道者在传播宗教理念过程中尽可能削弱传教目的,淡化宗教受教育者意识,令其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自然而然的接受宗教理念。同时,宗教通过人文课程进行隐性的渗透和影响。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在获取相关人文知识的同时也吸收了一些宗教知识和观点,影响了自己的思想和心理。

(二)侧重强制灌输的教育模式与侧重柔性灌输的教育模式的差别

不论是强制灌输的教育模式还是柔性灌输的教育模式,根本要义在于灌输,中西方在具体的处理方式上存在差异。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侧重采用强制灌输的教育模式,西方宗教信仰教育侧重于采用柔性灌输的教育模式。若缺少了灌输,中西方教育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所谓强制灌输教育模式,是指教育者凭借力量与权力,强迫受教育接受教育内容与理念,不考虑受教育者的理解程度、喜好与自主选择。强制灌输的好处是,能够令学生产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初级印象,逐步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尤其适合对幼年儿童的培养和思想引导。但是,对于思维模式基本定型,对事物有独立见解的成年人或大学生,强行灌输如果不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无法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反而会引起强烈反弹,不利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开展。

西方宗教信仰教育侧重于柔性灌输教育模式,不强制受教育者必须做什么,重点是激发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调教育对象自身内因的重要性。西方宗教信仰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并不采用简单粗暴的强制灌输模式,不明确告诉受教育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借由指导与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做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通过受教育者自身对事物的切身实践与认真思索而信服宗教理念。

(三)宗教与思政教育分离和宗教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差异

宗教对于社会的影响异常广泛、深刻,与人民大众生活也紧密相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古代中国,宗教曾被统治阶级当作麻痹百姓、控制意识、巩固政权的有效工具。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西方国家往往把思政教育与宗教相结合,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中国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时,与宗教是完全分离的。中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任何公民享有信仰何种宗教的自由,在规定场所内可以进行宗教活动,但宗教不可以干涉国家政权和教育领域,不得在学校宣扬宗教。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完全对立、相互分离的。

在西方,从古至今,宗教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都非常巨大,几乎是整个社会精神上的支撑。从某种程度上讲,宗教教育代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尽管美国提出了“政教分离”,但从整个西方国家来看,宗教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欧洲的学校里,宗教是必修课。学生虽然不准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但可以在家中或教堂进行宗教活动。

六、西方宗教信仰教育的启示

(一)显隐共存,更加重视隐性教育

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我国一直重视显性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大学生以及人民大众,这种教育方式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由于政治性目的过于明显,加之强制性、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易导致大学生产生抗拒与逆反情绪,造成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缺少持续性。老师与学生单向交流,大学生难于直接接受教师的观点。西方宗教所青睐的隐性教育采用渗透的教育方法,不直接告知学生该怎样做,而是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使学生自觉认同宗教的观点,逐渐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准则。在未来的信仰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各自的优势,但要更加重视隐性教育。

(二)软硬兼施,管理、教育互相配合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强、范围广、层次多、难度大,强化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应有之义。我们要依托信仰教育传统,积累思政教育经验,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论体系,使得教育内容科学系统、过程高效畅通、组织活泼生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统一管理难免抹杀个性,针对个人特性的日常教育一定是有效而必要的。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教师的教育作用,也要注重管理的规范作用。将“软”教育与“硬”管理有效结合,教育成就管理,管理辅助教育,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效能最大化。

(三)弘扬博爱,真切关心学生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博爱,应该是对学生表现出教育者的关爱、帮助、赞赏、信赖和鼓励等,用情感增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心的认同感与亲近感。每个人都是有感情的,有被关心与爱护的需求。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爱,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来自学校、老师的关爱,才能真正得到他们的信赖。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施者与教育者,应该热爱学生,使学生在无形中提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信心,坚定马列主义信念。

(四)强调精神,注重人文关怀

西方宗教通过塑造虚幻世界,满足了信徒的精神需求,拉近了人与宗教的距离。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可能采取树立虚幻力量、构筑虚假世界的方式来麻痹大学生的精神,使其获取暂时的心灵慰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途径,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完善、发展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道德品质,使大学生获取精神上的快乐与享受。良好道德品质表现为对是、非、善、恶的认识与甄别,也体现为对外界社会、他人以及本体的至善行为。通过这些行为,学生能主动构造更善良的外部环境,他必然能从自己创造并参与的环境中获得快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切实提高对大学生思想品质以及政治觉悟上的熏陶,使其获得快乐、幸福与满足,进而提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信心与爱心。

七、结语

西方宗教本质上讲是体现现实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意识,与马克思主义科学是截然对立的。对西方宗教信仰教育模式展开研究并非引导人们抛弃科学与理性,盲目信奉,追寻梦幻,而是通过分析西方宗教传播教育过程中采用的合理做法,有针对性、有鉴别的吸收有益方式,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服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同时起到改善社会风气、凝聚国家力量的作用。

[1]陈讯.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浅析——以贵州省为个案[J].法制与社会,2009(8):243-244.

[2]郭淑敏.北京地区大学生信仰现状调查分析[DB/OL].http://www.bjpopss.gov.cn/bjpopss/cgjj/cgjj20040611b.htm.zh,2005-12-05.

[3]郭铭録.吉林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2.

[4]殷丹.大学生信仰现状的调查与信仰教育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1(2):189-192.

[责任编辑:冯霞]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ducation Model between Western Religious Belief and Chinese Marxism Belief

CHANG Jun-liang
(School ofMines,China UniversityofMiningand Technology,Xuzhou 221116,China)

The Marxism belief,which is important to personal development,social progress and national prosperity,is a scientific faith.Nowadays,the belief education to undergraduates gets trapped in predicament such as:religious students,utilitarianism, Marxism belief education divorced from reality,and pluralistic faith,while the religious education in western country is flourished and developed.Based 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l between western education of religious belief and Chinese education of Marxism belief,the author meticulously screens for helpful education models in western religious belief,puts forward four revelation aiming at Achilles’heel of the education of Marxism belief:Put equal importance to explicit and implicit education, make soft instruction and hard management,carry forward philanthropism and emphasize on spirit,so a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hinese education of Marxism belief.

Marxism belief;religious belief;comparison on the education model

G465

A

2095-106X(2014)03-0020-05

2014-06-26

畅军亮(1978-),男,山西晋城人,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教师,机械电子工程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