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视阈下的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

2014-02-12 17:50朱文武
统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视阈价值观

朱文武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

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

“美丽中国”视阈下的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

朱文武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这一概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更为重要的战略地位。“美丽中国”具有丰富的时代蕴意,既是对传统社会发展方式的一种扬弃,也是对现代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种超越。“美丽中国”的提出,对当前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拓展了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同时也为其指明了发展方向。在“美丽中国”视阈下,需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理念,完善与创新教育方式与方法,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美丽中国;生态价值观教育;生态文明

一、“美丽中国”的提出及其时代蕴意

十八大报告深刻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据此,我们不难发现,“美丽中国”的提出是具有一定的时代与社会背景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本质相适应的。首先,我国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发展与建设的根本宗旨是为了广大人民,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是我们社会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动力与成果归属。随着物质与精神文明的不断丰富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开始关注生态文明,并对生态文明提出了一定的需求,“美丽中国”的提出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生态需求的有效回应与满足。同时,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考量,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为了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更多的是采取了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资源能源消耗巨大、有限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因此,从这个层面而论,“美丽中国”的提出,是对当前日趋严重的生态问题甚至是生态危机的一种有效回应,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坚持与具体执行。

“美丽中国”具有丰富的时代蕴意。首先,“美丽中国”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方式即苏联模式的一种扬弃。众所周知,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在工业建设方面达到了同期世界领先水平,一度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苏联模式不但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存在着过度集权的弊病,而且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乏善可陈”[2]。这主要表现在,在行政计划的指导下,为了盲目追求社会经济的飞跃式发展,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经济发展上采取了一种高能耗、高污染、低收益的粗放型模式。其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降低,资源储量锐减,有限能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各种与之相关的生态自然灾害频发。

其次,“美丽中国”也是对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种超越。当前,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已先后步入了后工业社会,基本实现了由大工业经济向服务型、高科技型新兴经济的转变,所有这些都直接促进了其国内生态环境的改善,于是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及其政要极力鼓吹“可以使重建环境与赚钱成为现实”的绿色资本主义。但是,这依然掩盖不了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虚伪嘴脸。不难发现,目前诸多西方发达国家其国内生态环境的确是得到了有效的“重建”,但是,这种“重建”是以牺牲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利益为基础的,在消费观上其虽倡导“绿色消费”,而实质上是一种对内与对外截然不同的双重标准。

综上所述,“美丽中国”的提出,是党和国家新一代领导集体站在社会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反思,精心绘就的一幅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历史与现实已经证明,要实现“美丽中国”建设这一夙愿,我们既不能走传统社会主义的老路,更无法复制西方社会那种“掠夺式”及“双重标准”的发展模式。我们必须在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让生态文明理念及其实践深入人心。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后备力量,是“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因此,在“美丽中国”视阈下加强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引导与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课题。

二、“美丽中国”与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

“美丽中国”与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联系密切,在逻辑层面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目标与内容的关系。“美丽中国”的提出,其实质是运用一种更为纯美而又朴实、清新而又自然的语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高度精简与浓缩,因而其包含着的生态文明理论是深厚的。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客观的实践活动,是紧密结合“美丽中国”及其相关理论要求来实施的。同时,“美丽中国”也为我们的生态文明教育指明了具体的方向,是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在“美丽中国”视阈下加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可谓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总之,在“美丽中国”与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关系与互动上,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值得我们尤为关注。

(一)“美丽中国”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往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于生态价值观的教育是我们在教育领域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在专门的课堂教育教学中,几乎没有一门专门涉及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学科,而在其他学科上则更是很少将专业课教学与生态文明价值观进行有机链接,抑或是进行渗透式的教育。这与国外某些发达国家相比较,的确存在一定的差距。据了解,“20世纪60年代末,生态教育(ecological education)应运而生。美国率先将其引入学校教育,随后,原苏联、日本、原联邦德国等也相继开展了学校生态教育”[3]。美国对于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教育十分重视,开设有相关课程,并选用了专业的教材,如生态史等。当然,近年来随着客观上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生态事件频发(如雾霾、沙尘暴),资源、能源日趋紧张,逐步促使人们从主观上增强了生态文明意识。“美丽中国”的提出,更是直接推动了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纵深发展。“美丽中国”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更为殷切的要求与期待。首先,“美丽中国”的实现需要广大大学生在生态价值观上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的构建理念,传统意义上的生态价值观教育更多地侧重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而“美丽中国”视阈下的生态价值观教育则是在将生态文明摆在更为突出位置的基础上,寻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五位一体”式的和谐发展。其次,“美丽中国”视阈下的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更加强调实践性,即要求作为受教育者的广大大学生客体,深入实践,深入生态文明建设中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助推“美丽中国”的建设。最后,“美丽中国”视阈下的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将生态价值观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前途与命运有机结合起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建设的高度,是一种生动的、具体的生态价值观教育。

(二)“美丽中国”提升了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底蕴

“美丽中国”的建设,自然需要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卓有成效的生态价值观教育去提升人们的观念。“因此,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也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题中之义。但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局限在对社会关系领域的规范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大作用。”[4]基于此,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生态价值观的教育,对于促进“美丽中国”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态价值观教育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结合当前社会的生态价值与生态现状,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借助一定的媒介,通过实质性的教育与传播,在人们的思想理念及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力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美丽中国”的提出提升了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底蕴,这主要体现在,首先,“美丽中国”使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潜在价值与现实价值得以彰显,同时也使其内涵与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拓展。其次,“美丽中国”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实践路径,即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只有与“美丽中国”的建设相适应,以“美丽中国”为目标导向,才能发挥其教育价值。从某种程度而言,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美丽中国”建设,都需要生态价值观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也应随之在长效化机制建设、创新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做出长久的努力。

(三)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助推器

“建设美丽中国,首要的是在全社会普遍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伦理内化为人们普遍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通过生态文明的宣传和教育,使人们充分认清人与自然的交互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价值观念。”[5]正如前文所述,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直接后备力量,因此,注重与强化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态价值观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再者,作为大学生,自然会拥有其群体自身的一些独特特征。通过仔细考量,我们不难发现,从整体上而言,大学生群体一般具有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探索欲与求知欲旺等特点。不管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当代社会来看,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及其相关活动往往能够对社会产生一些助推或是引领性的作用,如著名的五四运动等。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注重与强化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态价值观教育,不仅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意识,而且能让广大大学生在主观意识与实践行动层面,积极投身于“美丽中国”的建设中,自然也能够对其他社会成员起到一种很好的引领与示范作用。最后,从一般意义上而言,生态价值观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一种价值理念抑或是一种生态与社会发展理论,“美丽中国”也是基于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建设实践活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提到,“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6]。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态价值观教育,将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深深地植入广大大学生心中,并将其内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对“美丽中国”的建设将产生强大的助推作用。

三、“美丽中国”视阈下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路径

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中,有效开展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需要我们在总结既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面向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路径。

(一)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加强生态伦理教育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学始终是其中心工作,而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多的是依赖高校课堂教育。一般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基本上能够达成一个共识,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基于一定政治意识形态的学科教育活动,其内涵较为丰富,主要包括了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生态价值观教育也成为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内容。因此,在“美丽中国”视阈下开展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同样可以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有的相关方式方法,发挥高校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大学生生态伦理观教育。具体而言,一是在教育理念上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尤其是学校领导需要与时俱进,积极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理念。二是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案制定上,要注意突出生态伦理教育,切实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教育公共必修课。例如,对理工科学生而言,可以相应地开设生态学、环境工程技术等公共必修课;对文史类学生而言,可以开设生态伦理学、生态文化学等方面的课程。三是在生态伦理的教育方法上,要注重策略与方法的选择。在生态伦理教育中,强硬、直接式的“灌输”固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抵触、逆反心理。作为教育者,如果能够采取“隐性”的教育方法,将生态伦理观念渗透进日常的专业课教育或者是专门的思想政治课教育中,往往能够更好地促进生态伦理观念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内化”。

(二)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发挥文化的熏陶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中能够发挥一种独特而有效的作用。对广大大学生而言,不论如何,大学校园始终是其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场地,因而,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其学习及思想理念等诸多方面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通过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将科学、健康的生态价值观念融入其中。通过校园文化的传播与扩散,在潜移默化中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从而促使生态文明的理念及生态建设的实践意识在大学生群体中得以有效吸收与“内化”,更好地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由自律逐步走向自觉。校园优良文化的构建涉及方方面面,优良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就生态价值观教育、校园生态价值观文化建设而言,当前急需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所隐含着的深刻的生态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文化,均包含着一些优秀的生态伦理文化。作为高校教育者与管理者,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与方式,如大学生社团文化节、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将其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要注重对现有的校园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使校园文化与生态价值观教育各个要素协调、统一、和谐的发展。三是校园优良文化的建设,要注重对外交流与互动,而不应使其成为一个孤立、封闭的独立系统,要积极主动吸收社会文化中对其有益、能为其所用的积极因素,尤其是要注重与辖区政府、社区等进行积极互动,不断吸收其在生态文明宣传、普及、建设中的积极理念与先进方法,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大学校园优良文化的建设中。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养成教育

生态价值观教育的过程及结果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有效的实践活动是人们生态伦理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生态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单纯地从教育学的原理来看,基于一种理论知识上的客观实践活动,往往能够使得受教育者在多种感官上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只有通过在实践中对所学理论知识加以使用,才能真正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因此,有必要在广大大学生群体中,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伦理道德实践活动,借此进一步提升与巩固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意识,同时鼓励与引导大学生从事更为直接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具体的实践中使得已有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得以升华,让生态价值观的践行成为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通过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养成教育。具体而论,一是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的优势,例如可以通过成立大学生环保社团、环保协会等,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态环保活动,提高广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二是与校外相关单位进行合作,拓宽生态价值观教育资源,例如可以将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等作为重要的实践载体,组织大学生开展生态文化体验及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三是要“充分利用科研优势,组织教师和学生积极开展生态环保调研和课题申报,研究生态文化的有关问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建立野外实习基地,在实践教学中强化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识和能力”[7]。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01).

[2]林怀艺.“中国梦”视野下的美丽中国建设[J].东南学术,2013(5):20.

[3]李高峰.国际视野下的生态教育实施与展望[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13.

[4]陈烈荣.“美丽中国”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1):37.

[5]王晓广.生态文明视阈下的美丽中国建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7]郝翔.让生态文明价值观扎根大学生思想[N].光明日报,2011-12-11(007).

[责任编辑:李莉]

College Students'Ecological Values Educ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Beautiful China”

ZHU Wen-wu
(School of Politics,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621010,China)

The eighteenth congres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beautiful China"and promotes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o a more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Beautiful China"has rich era of information and is the sublation of development way of the traditional society,also is a kind of transcendence of development model of modern western society."Beautiful China"is proposed,which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 to the college students'ecological values education,and expands the content of the college students'ecological values education,and also points ou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it.Under the perspective of"beautiful China",it is need to further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ecological values education idea,perfect and innovate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values education methods,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ecological values.

beautiful China;ecological values education;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641

A

2095-106X(2014)03-0068-04

2014-08-15

朱文武(1989-),男,湖北大冶人,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视阈价值观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海外统战工作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螺丝在拧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