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兰
(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江苏 扬州 225127)
在《国际贸易》课程中融入素质教育之我见
徐小兰
(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江苏 扬州 225127)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各国之间的贸易交往不断频繁,外贸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愈来愈高。本文通过对外贸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素质进行分析,探讨在国际贸易课程中如何融入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获得全面发展。
国际贸易;素质教育;教学方式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迅猛发展,但不可否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大多数职业学校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却忽略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使得学生综合素质不高成为制约职业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对外贸易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经贸类专业中开设国际贸易课程势在必行。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更应该重视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外经贸人才应有的素质。
(一)思想素质
1.职业道德良好
良好的职业修养是每一个优秀员工必备的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一个员工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这两点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规范和要求,同时也是每个员工担负起自己的工作责任必备的素质。
2.心理素质过硬
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心理素质是决定人们能够正确运用智力并取得最终成功的关键。现代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想尽快适应社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有健全的、过硬的心理素质来应对,要能积极面对成功和失败,在竞争中不断完善自我。
(二)综合素质
1.善于学习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这就要求从事外贸工作的人员学会主动学习、自主学习。通过学习,了解国际贸易最前沿的理论与动态、市场规则、国际惯例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驾轻就熟。也只有善于学习,才能拓展工作思路,适应社会的需求。
2.勇于实践
实践出真知。国际贸易活动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需要外贸从业人员有果断的判断能力,做到不犹豫、不后退,勇于实践,抓住机会,做个积极主动的人,养成及时行动的习惯。只有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才能在实践中提高,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交易中立于不败之地。
3.敢于创新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个人成长进步的关键所在。从事外经贸活动需要很强的创造力,从业人员不仅要面对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更要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产品的创新、服务的创新、管理的创新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的市场形势。
4.学会合作
合作才能发展,合作才能共赢,合作才能提高。国际贸易活动因跨越国界,远比国内贸易复杂得多,其交易环节多、困难多、风险大,仅凭个人单枪匹马,很难把工作做好。因此,外贸从业人员要有很强的团队协作意识,要能与团队中的其他人一起配合,共同协作完成工作,达到共赢的目标。
(三)业务素质
1.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包含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外经贸从业人员首先应掌握国际贸易相关理论与政策,通晓各种国际条约和国际贸易惯例,熟悉各国商业法律、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并能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同时要具备一定实践操作能力,熟悉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交易磋商程序、能熟练完成外贸单证制作、解决业务中出现的问题。
2.外语能力
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要保证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外贸从业人员首先需要通晓合作国家的语言,特别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英语。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往不断加深,来华的跨国公司也日益增多,外语也逐步成为日常工作中的基本工具。外贸从业人员的外语能力,是从事国际贸易的业务基础。
(一)教学内容滞后
国际贸易形势随着风云变幻的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发生变化,而现有的国际贸易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内容更新跟不上形势变化的步伐,教材中的一些案例和数据失去了时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很多任课教师偏重国际贸易理论教学,忽视实际技能操作训练。一方面,学生对枯燥的理论不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未能培养起来,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二)教学模式落后
传统的国际贸易的教学模式往往以理论为中心,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中未能较好地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习兴趣,“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仍然存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应用不足。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很难全面规范地掌握外贸业务实际操作技能,与外经贸企业的人才需求不相吻合。这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是相背离的。
(三)教学手段传统
在教学手段上,多数仍然依赖课本,借助粉笔和黑板这种传统的方式开展教学。虽然现在一些学校引入了信息化教学元素,但教学课件的制作还停留在低水平上,信息化教学资源不够丰富,国际贸易课程的内容特色也未能通过信息化手段展现出来。
(四)考核方式单一
一般情况下,专业理论课多数采取闭卷笔试形式,国际贸易课程亦是如此。闭卷笔试中客观题较多,案例分析题比重小,考核偏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关注不多。学生在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也能得到比较高的分数,但考完以后会很快忘记,无法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的能力培养没有实现。
(一)调整教学内容
依据教材,但不照本宣科,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一方面,紧跟时代步伐,增加与经济全球化相关的内容,分析最新国际经济形势、国际贸易资讯,注重最新典型案例的引入。同时加强对外经贸、涉外法律规则等内容的教学;加大国际知识、跨文化知识的比重,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丰富专业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加大外贸业务操作能力的训练,增加模拟教学环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杜绝纸上谈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再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尝试双语教学,使英语技能和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台起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实践主题教学模式,同时引入“翻转课堂”理念。通过课前学案和录制的短小教学视频,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上探讨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分组合作,培养相互学习、协作完成任务的团队精神;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中“学”,在分析问题中“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主题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动、讨论、演示交流等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
(三)运用多种考核方式
国际贸易课程的考试不应该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国际贸易基础知识部分由于理论性较强,可有几种方法选择:一是完成一篇与课程相关的小论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与课程相关的某个方面的问题,提高认识。二是口试。通过口试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三是开卷考试。开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程度,可以克服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不良倾向。而国际贸易实务部分,除了可以采用以上几种考核方式以外,还可以借助国际贸易交易平台软件,布置学生完成一个交易任务,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人文教育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之间政治经济交往不断密切,国际贸易活动不断频繁,各种不同文化、不同风俗习惯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之间开展国际交易,很容易引起文化和道德等方面的冲突。因此,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应加强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世界文化,尊重异国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国际大家庭中。
(五)融入道德和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道德教育,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公德,从而保证各国经济交往的有序性。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国际贸易的利弊得失,维护国家利益,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1]易露霞.面向WTO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1(9).
[2]郭波,施小蕾.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素质培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1).
[3]于飞.浅谈素质教育与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J].职业圈,2007(24).
[4]罗兴武.试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整合[J].职教论坛,2005(5).
[5]刘台照.考试与素质教育[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3).
G642
A
1673-0046(2014)4-01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