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凯
(西昌学院,四川 西昌 615013)
红色资源是自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逐渐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之中凝结而成的一种政治资源、思想资源、精神资源、文化资源及它们形成的物化形态。一些具有前瞻思想的学者们通过对红色资源的充分开发,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实践之中,均取得了较好的学术成果。这也进一步说明,高校思政教育在实践中有机地结合红色资源,不仅延伸了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同时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并进一步促进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社会的宏观环境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从政治角度来讲,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促使国际社会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国际政治形势愈加突出。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则开始利用经济全球化来进一步通过文化交流、技术交流来完成其“和平演变”的丑恶目的。而高校大学生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也极易受到其所谓的“自由、民主”“重视人权”等观点影响,动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经济角度来讲,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物质、文化需求也日益提高,这也可能进一步加剧大学生之间的竞争压力,极易令大学生们产生个人利益的自发性与离散性,从而抵消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此同时,受诸多西方不良文化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们也开始出现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以及享乐主义思想,从而造成一些大学生道德理想迷失,道德判断力丧失,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淡化。然而,红色资源不仅蕴含着厚重的、先进的思想文化,体现着前辈共产党人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而且领导着中国人民争取解放、实现富强的奋斗精神,具有天然的育人功能,对进一步加强现代高校教育具有无比的感染性,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使得大学生可以从容应对目前复杂的社会宏观环境。同时,红色资源还可以进一步感化大学生的灵魂,震撼其精神世界,从而达到纠正高校校园内的不正之风气,促进良好校园风貌的有效形成。
高校思政教育任务的多重性决定了其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与广泛性,涵盖了对大学生道德、思想、观念、意识、心理以及价值判断等诸多教育要求。而红色资源则将近代中国的屈辱和斗争的历史画卷鲜明、逼真地展现于大学生面前,并将党的光辉历史、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与崇高精神生动地呈现出来。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则可以通过红色资源的外显方式如革命文物、历史文献、历史遗址、文学作品、图片等形式将先辈们的忠贞爱国、坚贞信念、勇于奉献、自强不息等革命情操与精神风貌等全面地展现出来。而红色资源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既可有效地避免生硬的、直接的传统“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还增加了思政教育的生动性、真实性,切实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此同时,红色资源还具有更为典型的、真实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内涵与意蕴;高校则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校园建筑多种手段进一步将红色资源中革命历程、感人事迹等内容加以有形地突出,形成一个更为和谐、团结、向上的校园红色文化环境;既可以发挥出其隐性教育的作用,还可以进一步赋予大学生们以情感激励与精神感召,从而实现高校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的良好互进。
思政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客体则是受教育者。因此,思政教育的主体必须发挥出其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影响力,并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而采取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思政教育方式来进一步引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传承意愿。由于红色资源沉淀着深远的价值文化与历史意蕴,这均是有效引导大学生学习、追寻积极、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的思想源泉,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实践时,则可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的核心文化为导向,坚持以“红色资源的核心旋律”来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力。首先,建立、完善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反馈机制,通过客观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方向;充分利用政治课堂、社会实践、主题班会、校报、校园网络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在学校内逐渐形成红色文化的舆论氛围;与此同时,高校还必须充分调动党团组织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完善党、团组织,大力开展、举办党、团活动,积极拓展、延伸红色文化的传播渠道,促使大学生可以更多地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学习到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红色教育思想的主动意识和主动认同,进而全面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整体性提高。
大学生作为思政教育的客体,我们必须加强对其主体性的尊重,避免出现传统思政教育实践中的“强迫式”“说教式”“灌输式”的方式而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削弱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由于红色资源是一种积极的、有效的思政教育载体,其鲜明、典型、真实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更容易突出思政教育的生动性、真实性,更容易得到大学生们的认可,也更容易令其感化;同时,红色文化信息也更利于在大学生之间进行传递,并在发挥其隐性教育的同时,也会进一步促使大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取向方面表现出更为明显的从众趋向,并在潜移默化之中令其思想政治素养也由受教育状态逐渐转入自觉状态,全面实现思政教育客体的自我认识、自我完善以及自我控制而达到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在尊重大学生红色资源自主选择性的前提之下,积极开展、实施“按需教育”的方针,并依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不同的红色资源思政教育实施方案。如大一新生可通过红色资源来侧重民族主义教育;大二学生则可以侧重爱国主义教育;大三、大四学生则可以通过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相结合来侧重对大学生奉献精神、自强不息、忠诚团结等高尚品格的培养;同时,还要进一步培养、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最终目的等。这样方能真正发挥出红色资源教育的作用,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红色资源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文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红色资源对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程度。因此,高校在进行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时,均可有意识地将红色资源加以有机地融入,并根据各自校园的实际特色而布置一些永久性的或是临时性的红色景观,以进一步让大学生可以直接与之接触,提高其对红色资源的感性认知。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在精神环境建设过程中,将红色资源有机地结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并通过构建富含红色资源的校园文化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让大学生们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可以随时接触、感受到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特有的内在精神,进一步强化课堂思政教育内容,激发他们特有的蓬勃朝气与昂扬斗志,增强其抵御各种西方腐朽、颓废思想的侵蚀与影响。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将红色文化通过校园报刊、网络、广播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也可以以开设红色网站的形式将一些革命影片、先烈事迹、图片、历史史实、革命歌曲等放在网站上,让更多的大学生去了解、认识、感知革命先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解放、强国强民所作出的积极努力与贡献。另外,还可以开设“红色论坛”,让更多的大学生去参与、去讨论、去研究,从而营造一个更加利于大学生了解、学习红色文化的校园氛围,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使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进一步提高。
[1]朱小理,胡松,杨宇光.“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0(5).
[2]吕莉.红色旅游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1).
[3]张泰城,肖发生.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0(1).
[4]肖发生.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5]李罕,刘章坤.关于红色资源教育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