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倩
(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
“吃人”的公共领域
——鲁迅小说另一种视角下的国民性批判
杨 倩
(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
在鲁迅的许多小说中都出现了“公共领域”。这些公共领域包括酒店、茶馆等。人们在里面消遣、谈论,从话语中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愚昧和麻木。本文从“公共领域”这一概念切入,由表层主题进入深层主题,尝试用另一种视角论证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鲁迅对于人们愚昧、麻木等种种行为的绝望。
公共领域; 鲁迅小说; 国民性批判
“公共领域”这一概念是德国学者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Jürgen Habermas)提出的。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学者们的研究开启了另一个视角,人们纷纷从社会公共领域这一角度去分析问题。在鲁迅的许多小说中,比如说《孔乙己》、《药》、《明天》、《风波》、《阿Q正传》等,多次出现了咸亨酒店、茶馆和“临河的土场”等场所。这些场所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消遣、交流的地方。一个小酒店或者是小茶馆隐射的其实就是整个社会的风貌,鲁迅的短篇小说中通常都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呈现出人们的语言行为和精神状态,而这种叙述方式使得这种批判显得更加有力。
尽管哈贝马斯并没有给公共领域下过明确的定义,但作为对“公共领域”论述最为详尽的思想家,他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以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为理论框架,考察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兴衰演变,并提出一种“公共领域”的理想范型,这就是把公共领域理解为介于国家政治权利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一块中间地带,是非官方的大众文化批判领域,属于公共聚会场合。公众在这里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或共同关心的问题作出自由的、理性的批判。
学者对“公共领域”概念都有自己的规定,一种是把“公共领域”理解为国家公共权力领域。如刘军宁指出:“公共领域是由官员做主的领域,如应该与哪个国家建交。私人的领域是公民自己做主的领域,如抽什么牌的香烟,与谁结婚等。”[1]94再如,刘伟把“公共领域”从最为字面的含义上界定为“一个社会中公共权力的活动领域”,相当于国家和政府机构领域。另一种是国内学者在接近哈贝马斯的理解的意义上把“公共领域”理解为公共沟通的领域,认为17世纪末开始,资产阶级通过俱乐部、沙龙、通讯、出版、新闻等途径,在以社会劳动和商品自由交易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中,“建立起一个由自由的个人所构成的公共沟通领域,在此领域中,带着理性色彩的公共讨论和公共意见,对国家权力的行使存在着一种若隐若现的压力”[2]37。虽然“公共领域”这一概念最先是出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在近现代的中国已经出现了“公共领域”的场所,茶馆、酒店在当时已成为人们休闲、消遣的地方,报刊杂志的出现也形成了另一种“公共领域”。一个新的概念的出现就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而从这一角度入手我们能更好的理解鲁迅的小说世界。
咸亨酒店是鲁镇上的一家酒店,鲁迅的《孔乙己》使得咸亨酒店享誉世界。鲁迅先生笔下的鲁镇其实就是他的故里绍兴的缩影,咸亨酒店也是真实存在的。除《孔乙己》外,还有《阿Q正传》、《明天》等,都提到了咸亨酒店,可见咸亨酒店是鲁迅小说世界中一个重要的“社会公共领域”。“酒”是中国人重要生活因素之一,酒使得人们的交流更加的亲密。南宋诗人陆游是绍兴人,在绍兴前后居住几十年,写下了大量有关绍兴酒的诗。“当时,在嵇山鉴水之间,街头巷尾,田间路边都遍布着大小不一、规模不等的酒店。因为‘越酒甲天下,游人醉不归’所以,绍兴男女老少几乎都会喝上一盅半盏,以至城乡内外酒肆如林,‘无处不酒家’。”[3]64
在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就有对酒店的详尽描写。小说中,穿短衫的做工的人,散了工都会花上十文钱在柜台外面站着,热热的喝了酒休息。“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那么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的坐着喝。”[4]16同在咸亨酒店喝酒的人,应该都是平等的,但是偏偏在这个小地方,就分站着喝酒和坐着喝酒的两类人。而孔乙己这样一个落魄书生却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4]16,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一种不平等的事实了。而同样是短衣帮的站着喝酒的人,他们并没有和同样站着喝酒的孔乙己作平等的交流,反而将孔乙己作为他们下酒的笑料。在对孔乙己的嘲笑中,他们空虚的心灵得到了暂时的快乐。麻木的嘲笑中忘记了其实他们和孔乙己都是有一样悲剧的人,嘲笑着别人而忘记了反思自己。在酒店中,就连伙计“我”这样一个什么事都做不好的人都一起嘲笑孔乙己。对于弱小的人,人们没有给予帮助,却报以各种取笑和不尊重。
除了《孔乙己》,在《阿Q正传》中也同样的提到了咸亨酒店。别人唾骂和羞辱了阿Q后,阿Q转而就去欺负比自己更加弱小的小尼姑。酒店里的人便开始大笑起来,“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越加兴高采烈起来:‘和尚动得,我动不得?’”[4]64咸亨酒店里的人的笑声简直就是阿Q欺负小尼姑的动力,他们完全就是麻木的看客,任凭他怎么去欺负小尼姑,只是当一个笑话而已。由此可以看出酒店里的人的无所事事和麻木不仁。
咸亨酒店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没有所谓的平等,不仅没有不同阶级的平等,就连同一个阶级中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平等,这是封建等级制度所造成的。鲁迅小说并没有直接描写对封建等级制度不平等的不满,而是将酒店中的人们的所言所想原原本本地还原出来。使人们对于这样一种批判理解得更为透彻,也使此批判显得更加有力。
除了酒店,另一个人来人往的“公共领域”就要属茶馆了。茶馆这样一个小小的地方,无论是富庶的江南小镇,还是闭塞保守的内陆小城,或是地处关外的偏僻小城,比比皆是,它成为了市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市井新闻还是商业新闻都是在这里整合。老舍曾说过:“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鲁镇文化,很大程度上就是茶馆、酒店文化。《呐喊》、《彷徨》中有1/3的作品写到了茶馆酒店;如咸亨酒店,华家茶馆等。”[5]77
故事中的人物一般都在茶馆里交谈争论,传播消息。这里的茶馆或是酒店就如同鲁迅曾说的“铁屋子”一样,人们在这“铁屋子”中安逸自得,难以唤醒。
鲁迅小说中对茶馆的描述主要是在《药》这篇短篇小说中。《药》写的是老栓历尽艰辛买到人血馒头,为的是要给身患肺痨的儿子小栓治病。而充满讽刺意味的是这人血不是别人的血,而是革命者牺牲时的血,小栓吃下去“竟没有一点感觉”。老栓一家就以茶馆的经营为生,小说的第二部分开始就写到华家茶馆。茶馆中的人都是无所事事的人,他们每天都来茶馆里过日,来的最早,去的最迟,比如驼背五少爷。康大叔的出现似乎打破了茶馆的平静,小说中先是对人物做了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他说道:“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4]23茶馆就是这样一个传播信息的地方,各种正确的、错误的信息都在这里传播,而茶馆里坐着听的人们麻木不仁,没有分辨能力,只知道随声迎合。康大叔说夏瑜的死是应该的,因为他说“大清是我们大家的”,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不是一句人话,因为这里的人被关在“铁屋子”里很久了,久而久之,封建统治使得人们已经不懂得反抗。康大叔说夏瑜的眼神是觉得阿义可怜,听的人的眼光也板滞了,一个劲的附和着。“由此本应由正直的革命者来承担革命思想宣扬的角色,本应成为公众交往议论、思想启蒙的公共空间的华家茶馆,现在趋势,侩子手成了茶馆舆论的‘领袖’,麻木的庸众是众多的参与者和追随者,他们的麻木和不觉醒间接地参与着侩子手的屠杀,从而置革命者的生命和革命事业于死地,茶馆也就相应地变成了屠杀革命的精神屠宰场。”[6]夏瑜是民族的英雄,但是所有的人都不理解,加上康大叔的错误思想的传播,要想挣脱开“铁屋子”的束缚是难上加难。
除了《药》之外,在《长明灯》中也出现了茶馆这样的“公共领域”。灰五婶等人在茶馆中讨论着那些想要吹灭长明灯的人,他们的话中夹杂着封建迷信和麻木不仁。同时也在错误地传播着信息,使改造国民性变得更艰难。
鲁迅小说中所描写的最常见的典型环境,总离不开他的故乡绍兴,在自然景物、细节描写、人物语言等方面,大体上都是绍兴一带农村的,其中一篇就是《风波》。《风波》是鲁迅第一篇反映农民的小说,取材于1917年张勋复辟的历史事件,直接联系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小说仅通过一根鞭子的去留,就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风波。小说的一开始有这样一段描写:“面河的农家的烟囱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地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的时候了。”[4]41这是一幅典型的绍兴农村夏日黄昏的生活图景。夏季,水乡居民乐意在临河的土场上纳凉聊天。古诗云:“五云山下石桥边,六月西风洒面凉。”指的就是这种意境。在鲁迅的小说中很少有景物描写,而在《风波》中却用了整整的两节来描写环境。“田家乐”与后面发生的“风波”形成强烈的对比,通过这一渲染,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
《风波》中的七斤是给人撑船的,自以为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掌握了许多的重要消息。回来就说到:“皇帝坐了龙庭了。”[4]42而不懂政治的妇人却认为是皇帝要大赦了。但此时的七斤却叹着气说他没有辫子了,因为咸亨酒店里的人都会需要辫子。《风波》中的主要“公共领域”是临河的土场,但是这里简直就是咸亨酒店的分会场。人们一样的习惯道听途说。赵七爷在小说中是占有主导地位的人,就好像《药》中的康大叔一样,赵七爷也是同样的狐假虎威的领袖,主导着普通参与者的思想和观念。小说中没有平等的对话,八一嫂说的话是实实在在的,但是在七斤嫂听来简直就是胡说。在这样一个“公共领域”中,人们更多地喜欢道听途说,在咸亨酒店或者是其他地方,总有那么一些自以为是的领导者,他们传播着错误的观念,愚昧百姓。而众人也愿去相信这样的信息,人云亦云地在慢慢的“被吃”。
乡村社会文化生活是道听途说的古书古戏的信息,乡村很少有文字传播,而且相对封闭,知识的来源很大一部分就靠人们在酒店或茶馆道听途说而来。这是需要批判的。
鲁迅先生有一些小说,虽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理念方面不及《阿Q正传》、《狂人日记》和《孤独者》、《在酒楼上》那么的出色,但是它们在展示“老中国”或者说是“乡土中国”的社会文化方面却是最为出色的。这些小说包括《风波》、《药》、《明天》、《长明灯》、《孔乙己》等。在这些小说中,作者大都以写实、冷静或者悲凉的笔调展示了一幅幅乡村生活的真实画面。这也是人们将鲁迅称为乡土小说家的原因。
鲁迅的这些小说都存在着表层主题和深层主题。表层主题,就是历来的文学史、小说史的研究鲁迅的文章著作所说的主题。譬如,《风波》的主题是:小说通过张勋复辟之后在浙江一个小乡村引起的一场辫子风波,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广大的农民群众仍然处于一种愚昧落后的状态中,同时也说明辛亥革命远没有动员起广大的民众,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局限性;《药》的主题是:小说通过老栓一家为了治好儿子的病,竟用馒头蘸烈士夏瑜的血来当药,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愚昧落后和不觉悟;而《长明灯》的主题则是:小说写一个民主主义的先觉者因为想要吹熄象征封建主义的“长明灯”而被吉光屯的人称作为“疯子”,最后被封建守旧势力关了起来,说明了封建保守势力的强大,同时也赞颂了“疯子”彻底的反封建精神。这些都仅是浅显的表层主题,但是仔细分析可以感觉到鲁迅在告诉大家这些的同时,更执着于将酒店、茶馆等“公共领域”中人物的所言所行暴露给众人看,在小说所反映的世俗生活画面、人物及其关系之中,揭示出乡土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态,揭示出了“老中国”的国民性特征。
因为鲁迅的小说多半都是短篇小说,而且又希望能通过这些小说唤醒“铁屋子”中麻木的人们,因此要通过故事情节的自然展开和生活场景的自然展现来表现主题是难以做到的。只有通过对特定场景中人物的话语的描写来达到写作目的,而这样凝练的艺术表达却能更加深入,能够使人们更加容易的反观自己,从而达到对国民性的批判。
“公共领域”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我们的研究开启了另一个视角。我们在鲁迅小说世界中,常常会忽略酒店、茶馆等这些重要的场景。但是仔细分析却发现,在这些“公共领域”中很好地隐喻了传统勇猛进击精神在现实重压下的泯灭,更清楚地展现了“铁屋子”里的人的愚昧和麻木程度之深,也可以深刻感受到一个希望改造这国民性的真实的鲁迅。
[1] 刘军宁.保守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 董炯.国家、公民与行政法:一个国家——社会的角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付建祥.鲁迅作品的乡土背景[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3.
[4] 鲁迅.呐喊·彷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5] 杨义.文化冲突与审美选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6] 林红转.试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茶馆——以几位经典作家为例[D].河南大学,2010.
Cannibalism in Public Domain——National Character Criticism by Luxun from Another Perspective
YANG Qi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Zunyi, Guizhou 563000, China)
Public domain appears in many stories written by Luxun. It consists of pubs, teahouses and so on. People relax and chat there, whose speeches betray their ignorance and numbness. This paper begins from the public domain, penetrates the theme from surface to depth, and makes an attempt to analyze the national character criticism made by Luxun from another perspective. In this process we can feel the despair that Luxun held toward his countrymen’s ignorance and numbness.
public domain, stories written by Luxun, national character criticism
I210.6
A
1673-9639 (2014) 03-0060-04
(责任编辑 白俊骞)
(责任校对 黎 帅)
2013-10-15
杨 倩(1990-),女,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