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赵仁珪先生的学术道路

2014-02-12 10:54:23杜丽萍
天中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宋诗诗词创作

杜丽萍



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赵仁珪先生的学术道路

杜丽萍

(华北科技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1601)

赵仁珪先生的学术研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集中在宋代文学和禅学方面,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转向启功研究,近年来则主要在古体诗文以及书法创作方面。赵仁珪是当前学术界少数能够将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结合起来的学者之一,他以深厚的学养与儒雅的风范践行了艺术化的学术之路。

赵仁珪;宋代文学;启功研究;古体诗文

赵仁珪先生真正走上古典文学研习之路,始于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生班,成为启功先生门下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在其后的30多年间,他以唐宋文学研究这一领域为核心,潜心教学、科研与诗文及书法创作,曾出版专著、教材、选集40余部,发表论文及各类文章约200篇,并于2012年出版了个人的古体诗文集《土水斋诗文选》。在“启功研究”方面,赵仁珪先后出版相关专著及整理文稿10余种,更有筚路蓝缕之功与中流砥柱之用。赵仁珪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诗词研究院顾问,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一、宋代文学研究

赵仁珪的古典文学研究主要围绕宋代文学展开,对欧阳修、苏轼、周邦彦、辛弃疾等人的研究颇有建树。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他的《宋诗纵横》《论宋六家词》《禅学要义》等著作中。

20世纪90年代,分体断代式的文学史写作方兴未艾。赵仁珪《宋诗纵横》以独特的体例,准确地勾勒了宋代诗歌的清晰风貌。该书上卷为“横篇”,从时代风习、诗史因革、禅学浸润、理学沾溉、诗话互动五个角度展现宋诗多方位的存在形态,侧重对宋诗发展的外部环境的介绍。这五个角度本身又是一个纵横交织的体系:既有唐诗传承、诗话崛起的纵向轨迹,也有宋代世风、士风与诗风的横向交织;既有禅宗的先天滋养,也有理学的后天补益,以广阔的视角阐释了一代诗风的成因与特色。下卷“纵篇”则分八个章节梳理两宋诗歌发展的基本历程,在掌握繁富材料的基础上,以点带面,既突出了一代大家如欧阳修、梅尧臣、苏舜卿、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在诗坛的成就与影响,也对不同阶段诗人群体的审美追求和文学风格进行了精到的叙述。全书以崭新的架构,避免了以往文学史撰写在整体与个别、纵深与宽广诸对立面上顾此失彼、捉襟见肘的缺失,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文学史新范型。这种写作方法,多为后来学者所借鉴。

对宋诗作品谙熟到顺手拈来,对宋诗评语细致到字斟句酌,既是《宋诗纵横》的特色,也是赵仁珪治学上体现出的名家风范。全书在一个经过认真设计的大轮廓下,展现出处处落实、绝无虚语的钻研态度和学术智慧。试举二例。一是在论述苏轼诗歌的修辞运用时,仅就比喻这一手法,他就细分为“长喻”“博喻”“倒喻”“复喻”“曲喻”,其精深处令人惊叹。二是在就唐宋诗异同比较讲宋诗价值时,他就宋诗的“小结裹”进行了阐述,令人豁然开朗、印象深刻。何为“小结裹”?赵仁珪称宋诗中“犹画工小笔精心创作的新、透、细、活、奇、巧等特色,都可以称之为小结裹”。至于这种“小结裹”产生的原因,他也深得其中三昧:“宋诗的这些特点很大程度上是被唐诗逼出来的。譬之于棋,唐诗好像是布局与中盘,可以唯意所向,宋诗好像是收官,只好在一目半目上争奇斗艳。”[1]43在这部分论述中,概念、文献、阐述、例证一丝不苟,又展示出平易和形象的语言特征,可见赵仁珪对宋诗的玩味之久与浸润之深。

赵仁珪的词学研究则更显出不凡的创见与细致的功力。宋词研究为当世显学,描述宋词的发展历程多为鸿篇巨制,赵仁珪《论宋六家词》却仅以三章析之:柳永与周邦彦,苏轼与辛弃疾、姜夔与吴文英。这六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词人,在宋词的发展史上都起到划时代的作用。这样的安排颇见思力,既利于合其同,又便于别其异。本书的精审处不亚于《宋诗纵横》,而亮点之处笔者窃以为过之,试分举如下。首先,引入现代结构方法分析宋词创作,新颖而又贴切。如以柳永词为“直线结构”,以周邦彦词为“曲线为主”结构,以吴文英词为“窗口式结构”。他甚至细分周邦彦词的“曲线结构”为“獭祭堆垛、缺乏新意者”“平铺直叙、直线展开者”“顿挫变化、曲线结构者”“痕迹消融、暗线结构者”,将最困扰人的周词结构清晰地呈现出来。其次,深入细致地辨析出同类词人的不同风格。如论定苏轼词的典型风格为“旷达”,这是因为“旷达风格既是他独创的,又是大量的,甚至是贯穿于他全部重要作品中的特点”。而辛弃疾词的主调是“豪放”,这是因为苏轼虽然开创了豪放风格,但创作数量有限,直到辛弃疾才继承这种风格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这就简单明晰地解释了苏、辛词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最后,在学术界首倡“骚雅词派”。对于南宋后期以姜夔、吴文英等为代表的词人,学术界始终没有统一的认识,既可称为“姜派”,也可称为“格律派”,甚至“典雅派”“风雅派”“雅正派”“淳雅派”等。赵仁珪则明确提出,“骚”与“雅”两字最能概括这一派的特点,从人品、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来看,姜夔等人的“雅”是毋庸置疑的,而通过对这一派作家的作品内容进行细致分析,有别于“风”,“骚”字最见此派气骨。赵仁珪认为:“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派词人确实善于以诗人笔法入词,而这个‘诗’决不属于客观性描写的‘风’类,而属于充满‘屈宋之心’的主观描写的‘骚’类。因而他们都属于骚雅派词人。”[2]229这些闪光的思想珍珠,已经散在各种文学史和文学研究专著中,成为词学理论的基础性认知。

研究宋代文学,禅宗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赵仁珪禅学研究的心得,见于《禅学要义》一书。既名为“禅学要义”,自然存在一个内在的悖论:禅之宗旨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既然“不立文字”,用著作去阐释它,岂不是犯了它最大的忌讳?为了面对这个问题,赵仁珪特意放置了一个别出心裁的“题解与前言”,以作者与“某大德”对话的形式,回应了读者心中可能会产生的疑惑:

禅虽为不可进入之绝对本体,不可说,不可知;但非不能接近,亦非不能说,不能知。其法曰“绕路说禅”,“谈而不谈”。再者,禅虽很神秘,亦很平常;虽很深奥,亦很简单;虽很玄虚,亦很实在。岂不闻马祖云:“平常心是道”,“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乎?禅既非常道,亦非非常道;故既不可道,亦可道。[3]313‍

一问一答间,禅宗的机锋与机趣尽在其中。这样的安排和设计,既是实际需要,也是文艺创造。篇末一偈又总括了全书之意:“禅而曰学虽荒唐,又曰要义岂敢当?聊借假名从门入,得意忘名又何妨?”在这本书中,作者在和传统佛教与老庄思想的比较中阐释禅宗的基本特征,在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及后期的高僧和宗派的评述中,梳理了禅宗的发展历程,最后以文学艺术及思想的影响为核心,全面概括了禅宗与中国文化的复杂关系。

除了宋代诗、词研究等方面的专著和论文外,20世纪90年代,赵仁珪还编写了《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宋辽金卷)、《中国文学史》(隋至中唐诗歌部分)等,深受古代文学教育界的好评。此外,他也编著隋唐五代至宋辽金时期文学史及作品选多部,在唐宋文学教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启功研究”

对于如何转向“启功研究”,赵仁珪曾专门著文描述自己的心路历程:

起初我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之中,每遇困难或疑问都向身边的这位“百科全书”请教,久而久之,我逐渐感受到先生的博学洽闻、治学方法比很多古代的大师更博大精深,与其研究死了的古人不如研究活着的先生,而作为先生的研究生本来就应该好好地研究先生。于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把研究的课题转向“启功研究”。[4]1

由此可见,赵仁珪是把“启功研究”当作一项专门的课题来研究的。赵仁珪积极整理的相关文献,成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启功最可信的基础性材料。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包括赵仁珪为启功的《论书绝句》和《启功韵语集》作注释,在经过启功亲自审定之后,都准确地反映了先生的原意。他还协助启功整理了《启功口述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启功生平经历弥足珍贵的资料。赵仁珪回忆道:“我经常提着录音机到启先生家里去,听启先生记述亲历的历史,他每次一般讲述一个多小时,有时候讲上两三个小时,我回家后根据录音进行整理,再去时读给启先生听,进行必要的修正,直到先生首肯。”[5]《启功口述历史》一书2004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对启功学术成就以及诗词创作的研究,则反映了赵仁珪的理论思考。他将启功的学术思想准确地概括为“艺术的学术化和学术的艺术化”。对于启功诗词创作的成就,赵仁珪在《启功先生诗词论》系列文章中总结为“嘲戏与幽默”“典雅与寄托”“性情与智慧”三方面。这三方面既充分阐释了启功诗词创新和继承的辩证关系,又准确抓住了启功诗词的根本特征。对启功旧体诗新作法的研究,也为当代人学习旧体诗创作提供了可以遵循的途径。

自1978年考入启功门下到2005年启功去世,赵仁珪与之相交27年。赵仁珪以亲身所见所闻,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亲切鲜活的启功形象。《坚净居主人——话说启功》《书画鉴定家启功》《启功先生诗词论》《作为老师的启功先生》《启功先生的文化价值》等文章,展现了启功高尚的道德品质、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教书育人中的感人事迹。2004年,赵仁珪撰写了《诗人启功》系列文章,包括《启先生背诗》《启先生论诗》《启先生作诗》《启先生解诗》和《启先生改诗》五篇,着力展现了诗人启功的不同侧面。2005年6月30日,启功仙逝,赵仁珪除了组织葬礼事宜,还和他自己的多位博士研究生编辑了《启功先生悼挽录》和《启功先生追思录》,赶在启功逝世百日出版。此后几年,赵仁珪继续整理启功的作品,相继有《启功隽语》《启功诗词赏析》等著作面世。读赵仁珪追忆祭悼启功的文章《恸哭元白吾师》《绵绵无绝期的追思》《恩师元白公周年祭》,字字情真意切,虽不曾身临其境亦感动于衷。

三、古体诗文创作

赵仁珪的古体诗文创作,也得益于启功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对此,赵仁珪满怀深情地回忆道:

余于课下,尚喜吟诗填词,偶有芜陋之作便呈先生哂正;而先生得此,则喜过于收到一篇论文,必悉心指导。盖先生一贯力持研究古典文学必须亲予创作,如此方能知其中甘苦与深浅,方能敬畏前贤,尚友古人……先生或读或听,每遇较佳之处,或以手拍案,或鼓掌击节,时而竖起右手之拇指,由胸前向外翻出,连连称好,以示鼓励;若遇不妥处,先生常以铅笔划出,或注明此处“宜作”如何,以示商讨而非强制之意;若遇余以痴愚之常理解诗论诗时,先生亦尝仿其师陈援庵先生伸出食指警戒曰“尔又迂也”,以示棒喝之意。[6]3‍

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赵仁珪始终坚持旧体诗文创作,并于2012年结集出版《土水斋诗文选》。“土水斋”是赵仁珪的书斋名,其命名由来如下:

“土水斋”者何也?余师启功元白先生终前于某文曾郑重称余为“朋友”,并引利玛窦之言曰:“朋友非他,我之半也。”先生之书斋曰“坚净居”,乃取所藏康熙之砚铭“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余爰取“坚”之小半“土”,“净”之小半“水”,而命余之斗室曰“土水斋”。余于先生万不及一也,更不敢真以先生之半而自居,命此名者,仅表追慕之深、自励之坚也。[6]1

这部选集是作者在30余年时间中所创作的400多首诗词、数十篇文中甄选出来的,共有160首诗词,19篇文。在内容上,既有细到“挂号”的琐屑小事,也有大到为“九鼎”篆铭的鸿篇巨制,而风格也各具特色,姿态横生。

诗选方面,分为旅游诗和杂题诗两组。旅游诗多作于旅途之中,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以及韩国、欧洲等地区。“每遇奇观惊四顾,辄寻佳句费三思。”(《旅游书怀》)最能代表赵仁珪旅游途中的心情。杂题诗中《论诗诗二十题》分别评价了唐宋十位大诗人、十位大词人的创作,直接承继了杜甫、元好问以来的传统,代表了赵仁珪长期从事唐宋文学研究的感性心得。就创作风格而言,赵仁珪也继承了启功风趣幽默的特点。例如《自嘲》(《车祸住院杂咏二首》之一):

平时影视见如常,今日亲经惊断肠。初似蛟龙腾浪涌,终如老兔搏鹰翔。追星直取戴安娜,归队欲投邓朴方。但恨凡夫非龙种,沉吟三月卧绳床。[7]126‍

这是1998年2月赵仁珪作于京石高速公路上遭遇车祸之后的病榻之上。“老兔搏鹰翔”一语最为形象生动,讲的是汽车四轮朝天,如老兔翻身,与鹰搏击,苦中作乐的心态跃然纸上。出于自身多年诗词创作的体会,赵仁珪曾经提出要建立“诗词创作学”,目的是长远解决因诗词理论和创作实践两者脱节而导致的诗词作品水平普遍不高的问题。对于这一研究的内容,赵仁珪将之概括为诗人特质、作品意境、经典的生成与传播、影响机制等问题[7]。这方面的工作正有待后学的继续努力。

文选方面,赵仁珪有赋铭赞7篇、序跋6篇和祭悼文5篇,另有家史一篇。为北京师范大学106年校庆所作《京师赋》,已成为高校校庆赋作之典范;为韶关市纪念开元名相张九龄诞辰1330周年而作《韶关梅岭古道赋》,雅然而深有古意。最动人者,仍属《抗战八年与我家三代》一文,篇末云:

我是想说,我们中华民族在八年抗战中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没有愧对我们的祖先和子孙,我们全体人民为它付出了惨痛的用财产、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代价,这是应该永远牢记的。当然,我更有权力对我的子侄们说:“你们的祖辈为你们树立了优秀的楷模,如果再有国难当头,你们应该学习你们的祖辈,即使赴汤蹈火,马革裹尸也要在所不辞。要切记这一点,忘记就意味着背叛。[7]244

书香门第和抗战家庭培养起的忠诚情感和浩然正气,是永远能给我们教育和激励的。

最后要提及的是赵仁珪的书法艺术。赵仁珪研习书法多年,但未尝以此名家。退休以后,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书法创作上,其字体温润秀洁,雅正而内含风流。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赵仁珪的书法造诣会愈加精深,其书法作品的价值也会不断被发现和提升。

赵仁珪为人低调,不事浮华;为文简古,似淡实美,可谓是“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境界的体现。

[1]赵仁珪.宋诗纵横[M].北京:中华书局,1996.

[2]赵仁珪.论宋六家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赵仁珪.禅学要义[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

[4]赵仁珪.启功研究丛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靳欣,赵仁珪.翩翩学者国学情怀[N].人民日报,2007-02-26.

[6]赵仁珪.土水斋诗文选[M].北京:线装书局,2012.

[7]王小宁.赓续传统,守正容变——赵仁珪先生谈当代旧体诗词创作与普及[N].人民政协报,2012-04-02.

〔责任编辑 刘小兵〕

The Academic Life of Zhao Rengui

DU Li-ping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1601, China)

Mr. Zhao Rengui’s academic interests are mainly in the Song Dynasty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in1980s. He turns to Qi Gong research gradually in the middle of 1995s. His recent researches are focused on classical poetry and calligraphy creation. Zhao Rengui is one of the few scholars who combine academic research with practice. He practices the artistic academic road by his profound knowledge and elegant style.

Zhao Rengui; Song Dynasty literature; Qi Gong research; classical poetry

2013-10-21

杜丽萍(1979―),女,吉林柳河人,讲师,博士。

I206

A

1006−5261(2014)01−0006−04

猜你喜欢
宋诗诗词创作
宋诗五首(书法)
宋诗新解
中华诗词(2021年11期)2021-12-31 09:00:40
宋诗新解
中华诗词(2021年7期)2021-12-31 08:34:32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5期)2019-10-15 09:06:04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2期)2019-09-21 08:53:16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18
《一墙之隔》创作谈
I Like Drawing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诗词之页
中国诗歌(2015年1期)2015-06-26 11: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