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中小组文化建设探究

2014-02-12 10:54刘晶晶
天中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凝聚力成员规范

刘晶晶



合作学习中小组文化建设探究

刘晶晶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小组”这一课堂基本教学单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多数的小组合作仅注重小组划分、人员选择、座位安排、人员分工等,却忽视了有效合作学习的核心——小组文化建设。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落到实处,教师应了解小组文化的特征、表现形式、功能等,并从小组凝聚力、小组规范、评价制度、合作氛围等方面着手,营造积极、和谐、互帮互助的小组文化。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文化;教学改革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是按照划分的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实际效果并不显著,甚至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究其原因,他们都忽视了合作学习中小组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只有加强小组文化建设,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文化土壤,形成凝聚力和内驱力,才能有效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

一、小组文化解读

(一) 小组文化的特征

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需要一种氛围,需要组员的团队认同感、归属感和合作意识,需要建立一定的规范和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灵魂、有凝聚力、有秩序、有内驱力的学习小组,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关于什么是小组文化,目前存在思想基本一致的多种表述。结合自己的认识,笔者认为,小组文化是指小组成员朝着小组合作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形成的积极的被组内所有成员认同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以及小组成员共同创造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其主要内容包括小组的形象、小组的凝聚力、团体合作意识、小组合作氛围、小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小组的价值取向等。因为小组成员存在兴趣爱好、习惯、学业水平、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小组文化呈现明显的独特性、指向性、融合性和可塑性。优良的小组文化具有巨大的能量,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它能为小组成员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一个信任和安全的环境,使小组成员诱发积极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小组成员提高团队合作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习效率。

(二) 小组文化的表现形式

合作学习的小组文化也是一种组织文化,参照组织文化的表现形式并结合自己的课堂观察,笔者认为合作学习的小组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字符号。小组的组名、口号、组歌、组徽以及小组规范这些外显文化是小组文化最直观最浅层的表现方式,这些文字符号可以直观地反映一个小组的文化。

(2) 小组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文化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小组文化。小组活动过程中,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互帮互助精神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小组的文化。

(3) 小组成员间的关系和行为方式。小组成员间的关系和行为方式不像小组外显文化那样显露,但又不像小组精神等深层文化那样隐秘。积极、健康、和谐、互助的小组文化,会对小组成员间关系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无形中也会对他们的行为方式起到规范作用。

(4) 小组精神和合作意识。小组精神与小组合作意识是合作学习小组文化的核心,也是其深层表现形式,是以人的精神形态和意识所表现的无形、内隐的文化,如小组成员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合作氛围与合作意识、价值取向等。

(三) 小组文化的功能

小组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功能。小组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力量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它能为每位小组成员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能使小组成员拥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对组内成员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教育功能是小组文化的基本功能也是首要功能,其有效发挥有助于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和沟通,学会关心帮助他人。

(2) 规范功能。小组文化具有规范组内成员言行举止的作用。在小组成立之初,就会建立所有成员一致认同的规章制度,用以约束和规范小组成员的行为。在良好的小组文化氛围中,学生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参与或服从。因此,良好的小组文化能够促进学生自律[1]。

(3) 凝聚功能。小组成员间能否有效地合作学习,关键在于小组文化凝聚功能的发挥。合作学习过程中,组内成员间的相互认同和彼此信赖,能使他们紧密团结在一起,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将个人目标与团体目标统一起来,在实现目标的同时获得个人的发展。

(4) 导向功能。积极向上的小组合作文化,无形中会对小组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如小组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能使小组成员在行为中带有价值取向。另外,作为小组文化重要体现的小组共同目标,能使小组成员激发学习热情和合作积极性,明确努力奋斗的方向。

二、合作学习中小组文化的构建策略

(一) 培养小组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文化是意识层面的事物,小组文化建设重在培养和激励小组成员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凝聚力。在建组之初,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小组成员的归属感与凝聚力[2]。

第一,建立小组成员共同身份。共同的身份有助于激发小组成员对其所在小组的归属感,增强小组的凝聚力[3]。在建组之初,教师应要求各小组集思广益,创设富有特色且积极向上的组名、口号和组歌。许多社会团体如运动队、俱乐部乃至一个学校,也常常运用这种手段增强其成员的归属感和团体的凝聚力。

第二,构建共同合作目标。共同目标的设置对小组至关重要,它能使小组成员向一个中心凝聚,使其行动具有目标性和朝向性[4]。在共同目标设定时,教师要引导各小组开展合作讨论,积极参考组内成员的不同意见,设立恰当、可行且全体成员认同的共同目标。

第三,通过活动使小组成员之间建立信任,强化学生的“组”意识。小组文化是小组成员之间的文化,只有彼此信赖,小组成员才能对小组具有亲切感和归属感。很多时候有些小组成员不愿积极合作,并不是因为他们对活动本身不感兴趣,而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在不信任的人面前暴露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小组活动时,应力求体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每个人都能在小组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促进学习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让所有成员都感受到自己是小组不可割裂的一部分。

(二) 制定科学的小组规范

小组规范是规范小组成员言行举止的准绳,是良好的小组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小组形成一个良好的对话合作氛围,为小组合作学习顺利有效地开展提供保障。小组规范是小组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理论上应由小组合作制定,但为了对班级各小组具有共同约束力,便于教师管理,小组规范应由教师制定。教师在制定小组规范时,要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要保证制定的规范被所有学生认同。需要注意的是,小组规范要力求简明扼要,过细过繁会使学生产生束缚感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三) 不断优化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小组评价是促进小组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小组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评价机制有助于维持、增强小组成员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兴趣的不竭动力。在评价方法上,要坚持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相结合,其中学生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辅。教师的评价应以引导性和鼓励性评价为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教师要重视并引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使他们学会看到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不足,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评价对象上,在坚持以小组为基本评价单位的基础上,要注意对小组成员个体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既能促进学习小组整体的进步,增强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也能不断激发个体成员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小组合作向良性发展,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小组文化。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按照评价标准客观、合理地进行评价,对于表现较好者要给予鼓励,以便营造积极向上的小组文化。

(四)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营造和谐的小组合作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关键是小组的建设,小组建设的核心是小组文化建设。积极、健康的小组文化的形成,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调控。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小组合作学习营造和谐的环境,这既是小组文化建设的手段,也是小组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小组合作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并且适当地参与小组讨论,及时了解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如有的小组出现消极合作、不合作、偏离合作主体或过于热闹,这时就应该加强引导和调控[5]。此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表达习惯,并注意向学生渗透合作的理念,传授合作与沟通的技巧,使学习小组形成融洽的交流氛围。

[1]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郝从容.浅谈合作学习中的“组文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6).

[3]张冬梅.关于合作学习组织优化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

[4]乐敏芬.“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探究,2006(7).

[5]将兰.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 张继金〕

刘晶晶(1987―),女,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

2013-07-08

G423

A

1006−5261(2014)01−0139−02

猜你喜欢
凝聚力成员规范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