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华
(通化师范学院数学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一步推进,新课程理念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让人为之一振.一批有志于数学普及、推广和应用的数学教育家,数学教育工作者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数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可接受性,通过教学法的加工,让数学尽可能容易理解和接受,进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然而,这一美好愿望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困难,随着新课改实践的深入,教师的教学与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产生了许多的困惑.
新课程的师资培训是新课程推广的重要环节,也是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学习和领悟新课改的精神.然而实践表明:一线教师参加新课程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很少,加之培训的内容多数以理论探讨为主,造成许多教师不能真正把握新课改的方向,对新课改的认识不足,仅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平上,基本处于半知不解的状态.因此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会出现“照猫画虎”、“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因此,为了使新理念落到实处,使之在中小学教师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就要扩大培训覆盖面,增加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
新课标中对课程目标的教学由原来的“双基”改为“四基”,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一些教师为了刻意体现新课改的新理念,力求创设各种情景教学,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还通过一些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合作交流的活动,使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虽然通过情境和活动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这五花八门的活动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多少呢?是否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是否注意到了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是否感受到数学的整体性,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双基”目标没实现,其他一切都是空谈.为了防止教师进入这个误区,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应该认清和把握数学学科的特点,认清“双基”的重要性,在教学上反对为教学而教学.
新课标强调教材编写“要努力凸显特色,积极探索教材的多样化,课程内容要按学段制定,教材在不违背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形成自己的编排体系,体现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数学教材出现了人教版、北师版和华师版等各种版本,而有些教材的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确实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不便,如我们当地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的有些内容放在九年级,事实上八年级就有这个教学要求了,教材编写的逻辑顺序与学生对数学本身的认识或者是与学生的认知体系出现了矛盾,与教师教学的逻辑顺序也产生了冲突,这让教师感到很无奈.因此“无法理解现在的教材”、“理论与实践脱节”、“认知习惯与学习内容相矛盾”道出了许多教师的心声.为了缓解这些矛盾,教材编写要遵循数学体系,要符合学生认知数学的规律.
新课标强调“有效地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关系.”在这一观点倡导下,虽然改变了过去强调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形式,但往往又走入另一个极端,教师在课上“不敢导”,“不敢讲”,取而代之的就是所谓的合作学习,小组交流,教师过分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探索.以往课堂上的“师问生答”变成了学生“畅所欲言”,“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由原来的“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等等.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然而在打破教师的言语霸权后,在这热闹非凡的课堂教学中随之而来的又是学生言语的多元化与认识的协调统一的矛盾以及课堂教学松散、低效等这些令教师尴尬的新问题.为了解决这些新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将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标倡导“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需要,是确实有必要合作时发自内心的一种合作需求.然而在新课标学习过程中有些教师误以为只要是采用了合作学习交流的方式就是实施新课改了,因而在数学课堂上随时随地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甚至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就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小组同学间乱哄哄,教师一声“停”,各小组立刻汇报,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有时甚至合作次数多了,反而会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完成.还有的合作学习教师为了急于完成预设活动,在学生未能真正获得结论甚至学生还未进入认真思考时就停止合作,使合作学习成了花架子,这样的合作学习有效吗?如何才能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从表面走向实质呢?首先要提出有价值的合作讨论的问题.其次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再次要选择好合作交流的时机.
新课改强调“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新课改还强调“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学生熟悉的生活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可以从具体的情境中搜集和整理信息,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新的求知需要,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把握不好这个度,辛辛苦苦创设的情景由于诸多原因往往变味走调.例如某次观摩课中看到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平移”的概念,展示了一系列的生活情景图片,让学生结合情景图片思考问题,学生的问题可谓五花八门、天马行空,但很少能真正涉及到与本课相关的数学实质,教师将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情境渲染中,致使进入真正的数学问题探索的阶段时间也过半,这样的情境创设已然失去了创设情境的初衷,改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质.为此,数学课堂创设情境一定要突出主题,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的学习,更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另外在创设情境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把控方向,不能任由学生漫天遐想.
大多数人普遍认为,新课改之后教材在编写上可读性增强了,但是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新教材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了充实、调整、更新和重组,课后习题也做了调整,与教材内容相比,习题难度加大了,在教材中配置了一定量的应用问题,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些问题由于学生对其背景非常陌生,再加之原有认知结构水平的局限,很难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这些问题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大难题,教师与学生对这类问题的处理感到力不从心,因此造成课时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师应该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尽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引导学生改变学习的方式、方法.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数学课程应适应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教材中在练习部分出现了很多灵活性的新题型.这对于城市学校、优质学校或者是优秀学生来说,确实拓宽了思路,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但是乡村学校或者薄弱学校的教师还存在着知识陈旧、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尤其在概率统计问题、开放性问题和生活数学问题的研究与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跨学科的综合知识也比较缺乏,教师合作学习的机会少,获得信息量小,还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方面也是由于家庭环境与家长受教育的程度的影响,使之对教育的关注程度差、教育投资少,从而造成学生在学习方法与习惯、学习意志品质以及对数学的兴趣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致使有些学生对新内容的学习感到力不从心,在面对练习中不断变化的题型,更是糊涂至极,最终会加大城乡校之间、优质校与薄弱校之间、优生与劣生之间的差距.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其实还远不止于此,但这也是必然现象.新课程需要不断探索与改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相信经过广大教育专家与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实践与探索,新课改一定会走出迷茫,取得成功.
[1]张青伟.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9(3):26-27.
[2]张红梅.初中新课程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困惑与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2):65-66.
[3]胡传鹏.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惑与办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21):15-17.
[4]张丽丽.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索[J].学周刊,2012(10):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