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的生死观

2014-02-12 07:59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赤子生死观老子

(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1607)

通行本五千言老子《道德经》中,“生”字共出现三十六次之多,“死”字也出现了十八次。可见,生和死都是老子非常关注的焦点问题,所以于此着墨颇多。就八十一章而论,生死对举的情况出现了三章。本文拟从《老子》生死对举的三章作为问题的切入点,展开论述,以达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论述效果。

一、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是《老子》五十章的开篇,也是《老子》中对于生死问题第一次以生死对举的方式进行开示。

其文是:“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对以上文字,千古以来解者纷纭,且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比较权威的晋王弼注曰:“出生地,入死地。十有三,犹云十分有三。取其生道,全生之极(长寿之人——笔者注,下同),十分有三耳;取死之道,全死之极(夭折之辈),亦十分有三耳。而民生生之厚,更之无生之地焉(本可长生,却因享乐过度而亡)。善摄生者,无以生为生,故无死地也。器之害者莫甚乎戈兵,兽之害者莫甚乎兕虎。而令兵戈无所容其锋刃,虎兕无所措其爪角,斯诚不以欲累其身者也,何死地之有乎?夫蚖蟺以渊为浅,而凿穴其中;鹰鹯以山为卑,而增巢其上。矰缴不能及,网罟不能到,可谓处于无死地矣。然而卒以甘饵,乃入于无生之地,岂非生生之厚乎?故物苟不以求离其本,不以欲渝其真,虽入军而不害,陆行而不可犯也。赤子之可则,而贵信矣。”

老子的“出生入死”可谓美妙深刻,意味深长。因为宇宙中的真理都是相似的,有形终有坏,有生必有死。《老子》三十章谓:“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后人将此提炼总结为一句成语——“天道好还”。可见老子秉持一种循环的历史观,据此可以推测,老子的生死观也是循环往复的。“出生入死”之后又是“出死入生”,由此构成个体生命的无限轮转。《庄子·知北游》中有云:“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有何患?故万物一也……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在老子“出生入死”的基础上又加上一句“死也生之始”,这是对老子轮回的生死观的最好佐证,也很好地照应了老子历史观的循环论。

王弼注谓:“而民生生之厚,更之无生之地焉。”体现了老子“物极必反”的哲学原理。《老子》十二章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其中“五色”、“五音”、“五味”及“驰骋田猎”和“难得之货”都体现了“生生之厚”,而“目盲”、“耳聋”、“口爽”、“发狂”和“行妨”皆是对“更之无生之地”的具体诠释和真实写照。正所谓本欲求生,反适害生。所以老子感叹道:“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四十六章)这也是传统的中国人“知足常乐”人生观的来源和出处。老子极力反对恣情纵欲的享乐主义人生观,并且据此提出了自己所倡导的人生价值:“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即是谦德)。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老子》六十七章)老子认为,能实践“慈”、“俭”、“谦”三德便称得上是“善摄生者”;否则反其道而行之,“勇”(好勇斗狠),“广”(用度奢华),“先”(自以为是)便是取死之道。老子进一步主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

王弼注解《老子》五十章的关键词是:“不以欲累其身”和“不以求离其本,不以欲渝其真”。这与以上我们所分析的老子主张恬淡寡欲、知足常乐的人生观基本一致,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王弼所说的“本”和“真”所指为何。这还需要结合王弼所说的“赤子之可则”来一并说明。“赤子”一词出现于《老子》五十五章,原文是“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赤子指初生的婴儿,常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孟子·离娄下》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以儒家心性论解读老子的“赤子”意谓“赤子之心”即是人的“本”、“真”,内蕴“慈”、“俭”、“谦”三德,只有“持而保之”才能称为“益生曰祥”,才不至于“不道早已”。

此外,《老子》五十章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老子说“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把“生之徒”、“死之徒”、“动之于死地”者加在一块,总共十分之九,还剩下十分之一是什么人?道家内丹派的学者认为,这些极少数人即是修炼老子“长生久视”之术有成,修成大道,从而超越生死,达到“善摄生”,“无死地”的人。(参见《<道德经>》真义)道家内丹派更注重肉体生命的“长生久视”,与儒家单就心性立论不同,故有“性命双修”的人生理想。其说自成一家,于此点到为止,读者可结合上文提到的《庄子·知北游》章部分内容一并参研。

二、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

这句话出自于《老子》七十五章,原文是:“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其中最后一句令人颇为费解,兹列举几种观点。有人解为: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有人解为:只有清净恬淡的人,才胜于奉养奢厚的人;有人解为:特别是那些无以为生的人,就会把财富看得比生命更重要。这些讲解没能兼顾前后文意的贯通,本着“以经解经”的态度,“无以为生者”就是“民”,民何以会无以为生?因为“上食税之多”。“无以为生者,是贤于贵生”,意谓普通民众比位高权重的统治阶层品德高尚。

王弼解此章谓:“言民之所以僻,治之所以乱,皆由上不由其下也,民从上也。”可见,在这一章中,老子所探讨的生死观问题是蕴含于自己的政治观点而提出的。《老子河上公章句》中冠以此章的标题是“贪损”,谓贪则有损,贪即生害。与此相反的写照是《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其中“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的反面即是“自生者不得长生”;“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的反面即是“有私者不得成其私”。两个要点都揭示了贪欲之弊,自私之害。所以老子主张理想的人生态度即是:“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二章)又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老子》二十二章)老子更据此提出了自己的理想政治生活:“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过去有的学者常常认为这体现了老子消极倒退的历史观,属于老子思想的糟粕。殊不知“小国寡民”寓“少私寡欲”之意,是老子基于“贪损”而提出的对治方法,语重心长,寓意深邃。即单就政治思想而论,“什、伯”中的“什”谓先秦军队中十人为一什;“伯”在先秦时与“霸”通用,“什伯”指争霸之军。“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指“不相往来争霸、斗争”。

三、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老子》七十六章云:“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大致意思是说人活着时身体是柔软的,而死亡后身体反而是坚硬的。草木万物活着时也是柔软的,而死亡后却是枯槁僵硬的。由此看来,坚持己见,个性刚强的人往往属于“死亡之徒”,柔和温润的人才是“生存之徒”。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强大的总是在下边,而柔弱的却总在上面。

贵柔弱,不尚刚强,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老子经常以“婴儿”和“水”作比喻,来阐明自己对“柔弱”智慧的独到见解。《老子》八十一章中,“婴儿”和“水”各出现了三次,原文分述如下: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二十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以上是出现“婴儿”的章次。对于“婴儿”老子赋予了“无疵”、“无为”、“无雌”、“无知”等诸多美德,并将这诸多美德统称为“玄德”,即人生修养的至高境界。但此至高的人生境界一般人很难领会和理解,可谓曲高和寡。所以老子在第二十八章中才发出了自己反众人之道而行之,即“我独异于人”的感慨。“贵食母”中的“母”喻“道”指如婴儿般无私无欲之人去道不远,为道所养,可谓“无欲之人道亦亲”。王弼注《老子》二十八章谓:“婴儿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谓婴儿没有心机,淳朴至极,与道相亲,故有“常德”气象。

《老子》中描写水的章次有两章,分别是: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水”的美德与婴儿有相似之处,都是“处众人之所恶”,“为天下溪”,“为天下谷”,不与人争,无私、无欲、无忧、无尤。而且水还具有“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无坚不摧的潜质,反应了老子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人生价值观,也是对于“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的进一步比照和诠释。

四、结论

老子对于生死观的论述,散见于《老子》八十一章的各个章次,本文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简要评介。但老子毕竟是“古之博大真人”,其思想独到而深邃,并且对很多重大问题仅点到即止,语焉弗详。余虽把玩多年,静心谋篇,亦不敢谓得老子生死观之真髓,故是篇之标题仅冠以“浅谈”之名。

参考文献:

[1]汤一介.道学精华[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陈全林.《道德经》真义[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赤子生死观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鹧鸪天·赤子赋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医学生生死观教育途径
“海外赤子”指的是谁
赤子情怀
智者老子
引导万千赤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