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鹏 徐苏
(镇江市图书馆 镇江 212001)
京口二刘与《世说新语》及注
俞鹏 徐苏
(镇江市图书馆 镇江 212001)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和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两书多处涉及京口的人文,对京口文化有巨大贡献。论文介绍两书作者,评析两书的内容与特色,指出其共同点。
刘义庆 刘孝标 世说新语
南朝文化,是京口文化发展史上最耀眼的一段。这一阶段,大批的北方移民南迁京口,将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到江南,促进了京口文化的发展。当我们对京口文化发展中的南朝现象作一解析时,不难发现,当时的京口文化确实是光芒四射,文人的数量之多,创作的作品之精,对后世的影响之大,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且不说中国文学史上的“双璧”:即萧统的《文选》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与京口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就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和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也同样出色,影响久远,是京口文化的精品力作,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刘义庆世居京口,长期活跃于京口文坛,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他出生于皇亲之家,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子,长沙王刘道怜的次子,从小就得到很好的照顾。后来他的叔叔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儿子,又非常喜欢刘义庆,就把他过继为嗣子。他从小就喜欢读书,爱好写作。长大后,更是博览群籍,学问大增,受到文人的尊敬,“足为宗室之表”。当时各地文学之士和他交往的人很多,常聚在一起谈论文学,探讨为文之道。他对文人也信任有加,不嫉才能,大胆地推荐和使用他们。袁淑、鲍照、陆展、何长瑜等一班文人“并以辞章之美,引为佐史国臣”。[1]
同历史上出名的文人相比,刘义庆是幸运的。他担任过朝廷的秘书监,负责管理国家藏书,有条件接触到大量的文献典籍,为其博览群书、积累资料以及后来的著书、编书创造了条件。由于出身皇族之家,又得到宋武帝刘裕和宋文帝刘义隆的器重,曾先后被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美差,享有丰厚的俸禄和舒适的生活条件,尤其是他一生中担任官职的时间很长,但多挂名而已,实际从政的时间不长,让他有机会静下心来读书和写作。先后编著有《后汉书》58卷,《徐州先贤传》10卷,《江左名士传》1卷,《宣验记》13卷,《幽明录》20卷,《小说》10卷,《集林》181卷等,成为六朝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
刘义庆对中国文学最大的贡献是和门人一起编撰了《世说新语》。这部书文笔生动、简洁明快,描述的人和事趣味盎然、寓意深刻,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被视为中国笔记小说的先驱,让一代代中国人为之倾倒。
《世说新语》分为6卷,细分成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了汉末到东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它用一则则小故事的形式,把某人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后人的评价等内容串了起来,生动而有趣,逼真地描述了所记人物的多面性,将那个时期名士贵族的生活习惯、精神面貌以及放荡不羁的风格客观地记录了下来,是后人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重要资料。
明代学者胡应麟在他的《少室山房笔丛》中,对《世说新语》进行过点评:认为它的最大特点是“以玄韵为宗”,“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以至于后来“唐人修晋书,凡世说语尽采之”。[2]鲁迅对《世说新语》的文笔也很欣赏,认为它的编撰手法有特点,表现在记言玄远冷隽,记行高简瑰奇,让人读起来颇有味道。
《世说新语》的长处显而易见,它犹如一筒万花镜,每换一个视角,都可以观赏到不同的精彩。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视之,书中选录了大量的佳言名句,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出彩、生动、有趣,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成为后世作者创作取材的源泉,也影响到整个文风的变化。刘熙载云:“文章蹊径好尚,自《庄》《列》出而一变,佛书入中国又一变,《世说新语》成书又一变”。[3]尤其是其中穿插了大量的成语、俗语和谚语,不少已是家喻户晓,达到脍炙人口的程度。如望梅止渴、一览无馀、千岩万壑、相煎何急、身无长物、肃然起敬、拾人牙慧、标新立异、覆巢之下无完卵等等,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现代文的写作中。
从文字欣赏的角度视之,书中的文字通俗易懂,质朴无华,读起来朗朗上口,不像六朝文中其它文体的文章那样深奥难懂,受到了多层面读者的欢迎,有很强的感染力。有些故事的情节描写采用的文字如同口语,不加雕饰,反映了晋宋人文章中的一些特色,为后人研究六朝时代的词汇、语法提供了帮助。加之《世说新语》中引用了大量的口语,也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读后让人觉得意味隽永,顿生阅读的雅兴。如《政事篇》中王导对几个“胡人”弹指说的“兰阇兰阇”,就是一句胡语,保持了语言的原汁原味;而在《排调篇》中王导对刘惔说的“何乃渹”,则是一句吴语,“渹”是冷的意思。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视之,书中的人物也无不各具个性,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尤其是在人物塑造的同时,还包含某种深刻的含义,让人在觉得有趣的同时,感悟到其中的人生哲理。如“雪夜访戴”一段,说王徽之住山阴时,一夜忽然下雪,他睡醒后漫步出屋,品酒赏雪,不禁吟起《招隐诗》来。突然他想起了友人戴逵,尽管其远在剡县,仍然乘兴乘船连夜往剡县赶。船行了一夜才到,王徽之来到戴家门口,却掉头又回家了。后来有人不解,问其原因,他坦然告知:“我本乘酒兴而来,现在酒兴散了,何必一定要见到戴逵呢?”这件事不仅反映了王徽之鲜活的个性,也寓意人做自己喜欢的事要适可而止,但求尽兴的哲理。再如“德行”中说的荀巨伯访友故事,对后人也有教益,让人感受到真正的友情。故事说荀巨伯远道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碰上敌寇攻打此城,朋友叫他快走以免生命危险。他说:“我远道来看你,你却叫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得生存,难道是我荀巨伯干的事吗?”敌寇打进来后,问荀巨伯:“大军一到,人都跑光了,你怎敢一人留下?”荀巨伯回答说:“朋友有病,我不忍心丢开他。愿用我的命来替换他。”敌寇被其情义所动,认为自已侵入了有道义的国家,就撤了军,保全了这座城市。
从地方文化的角度视之,书中涉及的京口人文可补地方史志的不足,这一点现在看来非常可贵,因为原汁原味保存下来的京口六朝文献实在是太少了。由于作者长期在京口生活,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深刻的体验,所举的实例自然颇具代表性,可以考察那时当地人的言谈举止和社会风气。提到京口的民风,人们多习惯于用“淳朴”来形容,各种地方志书中也常称京口人素以民风淳朴而闻于世。通过此书就可以发现很好的例子。如书中的《袒腹东床》故事说:“郄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郄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郄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郄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说晋朝太傅郗鉴在京口时,家中有爱女郗璇貌美待嫁。他听说丞相王导的几个儿子长得英俊,就打算选一个和爱女成亲。王导对这门亲事也很热心,就答应了。有一天,郗鉴派门客持他写给王导的亲笔信到王府选婿。王导见信后,告诉来客几个儿子都在东厢房,可以任意选。门客到东厢房看后,回来告诉郗鉴说:“王丞相的几个儿子长得不错,都潇洒英俊。听说选太傅女婿的事后,一个个认真对待,饰容待客,其中只有一个儿子,袒腹卧于东床,好像没听说这回事。”郗鉴闻听汇报后,高兴的说:“就选那袒腹东床的为婿,我就看中他了。”郗鉴后来又走访王府,知道了这个青年是王羲之,便将女儿郗璇嫁给了他。这个京口发生的趣事说明了王羲之的淳朴,而保持本色的人往往更受人的喜爱。
《世说新语》在流传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文人的关注,也激发了后人不断对之逐渐完善的兴趣。由于此书的部分条目过简,不熟悉其典故的人,难以了解其背后深刻的含义。加上有些内容来源于道听途说,没有经过仔细的考证,不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所以,后来留心于此的文人开始对《世说新语》不断地进行疏证和释注,使其影响越来越大。像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徐震谔的《世说新语校笺》等书都是在国内比较有名的。这部书还有多种英、日、法文译本问世,影响远播海外,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特殊魅力。
在众多的《世说新语》注释本中,最接近原著、最成功的要算是刘峻的《世说新语注》。刘峻,字孝标,是南朝的文学家和目录学家。他同刘义庆一样,也长期生活在京口。齐永明年间他开始四处访学,并顺便到各地搜求书籍,供自己读书著述之需。因其对读书和藏书的痴迷,被时人称为“书淫”。他的学问很好,又精通佛教理论,曾被邀请到紫岩山讲学和参加朝廷的佛经翻译。他的文章也写得不错,以《广绝交论》和《辨命论》名声最大,是骈文中的佳作,在当时很有影响。其中《广绝交论》中的观点,是基于汉代朱穆《绝交论》中的观点,并作了进一步的论证。此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对南朝士大夫阶层的人情世态作了客观描述,文笔尖锐犀利,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士大夫中的那些饱食终日、生活堕落者。而《辨命论》中的观点也很鲜明,面对现实,面向人生,指出人的穷通由天命决定,不是鬼神能左右的。此文虽是从哲学的视角切入,但因为用骈俪文写成,又一气呵成,展示了音节铿锵、情致淋漓的气度,读起来更有节奏感,比李康、郭象等前人之作更有激昂之调,一扫南朝文风中的那种颓废色彩。
由于齐末兵火战乱不断,延及秘阁,藏书散失的现象很普遍。到梁天监初,朝廷对国家秘阁中缺书甚多的情况重视起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书籍,刘孝标也因之被召至西省任职,负责对现存的秘阁典籍进行整理。当时的秘书监任昉指派刘孝标等人对秘阁图书进行校勘。这样刘孝标有机会发挥他精通目录学的特长,潜心于文德殿中,编撰了《梁文德殿正御四部目录》。这是他为梁代皇室而编的一部藏书目录。
刘孝标对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很有兴趣,有过系统的研究。他曾仿效裴松之对《三国志》作注的手法,对《世说新语》进行了补缺和纠谬。为此书作注,他引用了400多种书来疏证,超过了裴注的一倍。他把《世说新语》作为史书来看待,重视人物和事实的考证,多引史书中人物传略,力求详实,这样阅读《世说新语》时,就能通过他详细的注解,对书中涉及的人物有所认识和了解。明代学者胡应麟在他的《少室山房笔丛》中,对《世说新语》进行点评时,也对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大加赞扬,称:“孝标之注,博赡精核,客主映发,并绝古今。”[2]以后,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也仿其模式,偏重人物和事实的考证。
另外,刘孝标在加注的过程中,注意引证当地的资料,这对于加深对条目的理解和地方文献的保存也是很有益处的。如其在《世说新语》“捷悟”中“郗司空在北府,桓宣武恶其居兵权。”下面引证了《南徐州记》中的说法,曰:“徐州人多劲悍,号精兵,故桓温常曰:京口酒可饮,箕可用,兵可使。”这样的注释就很到位,证实了京口北府兵的强悍。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经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后,内容更加丰富,可以考辨的各类人物多达1 500余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稍有点名望之人大多可以从书中找到出处。两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抓住人物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刻画出人物的个性,人物描写不拘一格,生动有趣,反映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如在《俭啬》中仅用了16个字:“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就把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揭示出来,给人深刻的印象。再如《雅量》中,有这么一段情节,说顾雍在众人观棋时,得到儿子死了的消息,竟然“以爪掐掌,血流沾褥”,而面部神色保持不变。通过这一细节的描写,反映出此人超出凡人的冷静和气度。
《世说新语》和《世说新语注》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表现手法也值得称赞,灵活多样,善于比较,往往通过相同环境下,某人或某一个细小的举动,同其他在场的人进行比较,来反映一个人品质的高低或个人性格的差异。如《雅量》中描述了谢安和孙绰等人出海遇险时的不同表现,谢安是“貌闲意说”,而孙绰等人“喧动不坐”,相比之下谢安是临危若安。再如《管宁割席》中说管宁和华歆原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在锄地时,管宁看到一锭金子,他就像没有看见一样继续锄地,而华歆将金子拾起来扔掉。又一次两人读书时,窗外传来达官贵人出行的喧哗声,管宁不为所动,而华歆却出门张望。于是管宁割席分坐,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这里面虽只点了两件小事,却可因小见大,反映出两人不同的思想境界,也说明当时文人品评他人与约束自己的尺度之严格。而刘孝标引《傅子》和《魏略》对管宁的注也很到位,一强调他为齐相管仲之后,一强调他本性的淡定,有助于读者对管宁境界高尚的理解。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和刘峻的《世说新语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说前者是“纲举”,那么后者就是“目张”,两者完美的结合,不仅为京口古城留下了传世的作品;也为中国的灿烂文化增添了光彩。书中出色的描写,再现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描述了妙趣横生的传奇故事,记录了寓意深刻的名言典故,犹如打开了一幅文字版的魏晋“清明上河图”。透视其中,古人的幽默、风趣、灵动和悲戚一览无余,从他们的喜怒悲乐、生死离别中,后人可以了解到古人的生活情趣。他们同现代人一样有血、有肉、有灵魂,而不是一般教科书里的千人一面,自古已然。
[1](南朝梁)沈 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47.
[2](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石印本.上海:扫叶山房,1923(民国十二年):5.
[3]李天华.世说新语新校[M].长沙:岳麓书社,2004:9.
(责任编校 骆雪松)
The Two Liu’s in Jingkou and A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 and Its Notes
Yu Peng,Xu Su
Zhenjiang Library,Zhenjiang 212001,China
Liu Yiqing’s A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World and Liu Xiaobiao’s Notes on A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World are two important work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fter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se two works,the present paper analyzes their content and features and also points out their commonalities.
Liu Yiqing;Liu Xiaobiao;A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World
G256
俞 鹏,男,1980年生,馆员,办公室主任,发表论文3篇;徐苏,男,1955年生,研究馆员,出版图书6部,发表论文6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