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刘双
(黄淮学院 社会管理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关键在于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必须把握和处理好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现代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教学与科研等关系。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提高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和作用,广大教师在具体教育教学中也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和辛勤劳动,然而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却依旧不能令人满意,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因此,如何针对社会发展现状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真正发挥其主渠道作用,还需要我们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重要关系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笔者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在借鉴别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认为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六大关系。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处理好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基础。目前,在如何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种倾向是,认为目前高校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在中宣部和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组织审定、编写的,其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毋庸置疑,因此,教师要严格依照教材讲,不能任意发挥,也就是要照本宣科;与前一种倾向相反的另一种倾向是,认为教师应完全脱离教材,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学生喜欢听什么就讲什么。事实上,这两种倾向都没有把握好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因而都很难达到教学目标。
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基础和依据。教材是反映特定研究对象的要领、范畴和原理之间的逻辑联系构成的学科理论,它具有规范性、逻辑性、稳定性和系统性等突出特点。教学体系是由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等组成的统一整体,需要有较强的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和适应性。总体来讲,教学体系主要是依据教材体系构建而成的,教师要通过教材内容的设计加工而生成教学内容。如果随意变动教学内容,将会改变教材的设计思想、理念和体系,达不到教材的设计目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材的组织教学内容,而不能脱离和违背教材另搞一套,更不能凭自己的兴趣爱讲什么就讲什么。目前,全国高校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由中央审定、组织编写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指导性,为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因此,教师必须以教材为蓝本来组织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教学体系是在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对教材的超越和升华。以教材为依据并不是要完全拘泥于教材,更不是要照本宣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构建教学体系时,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和少而精的原则,在吃准吃透教材的基本内容、深刻把握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及理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创造性地实现由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事实上,教材的编写要体现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教学活动则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和取舍,完全没必要在课堂上讲授那些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就能够理解的内容。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或修正,给学生提出自学要求,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无论什么课程,学生决不会欢迎照本宣科的教学。
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问,而是要通过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掌握,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社会主义的坚定理想和信念,增强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双重属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两者对立起来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过分强调理论,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成一般的专业知识课,忽视和淡化其思想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不但把课本中的内容全部讲授给学生,而且还要千方百计地扩充内容,在讲授中生怕有什么遗漏。相反,另一种倾向是重思想政治教育,轻理论知识讲授,认为思想政治课没什么理论,一看就懂,一听就会,只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行了。于是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说大话、空话、套话的现象,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空洞乏力。笔者认为,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定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讲授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将知识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一方面,“知”是思想教育的起点,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充德。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上就是以知识为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离开了知识基础,理论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言之无据,就会导致学生学习的逆反心理,事倍功半。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有别于一般的专业知识课,它具有很强的价值倾向,思想性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既要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使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形成一定的理论认知,培养大学生理论意识的自觉性,但又绝不能停留在一般的知识教育层面上,满足于分门别类地向大学生传授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而是要在传授相关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使青年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原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式,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坚持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保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1]但是,教学实践中在两者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其结果是学生无法学以致用;一种是过分突出教学的实践性,轻视课堂理论教学,其结果是导致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缺乏。因此,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仍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方面,要继续加强课堂教学的基础作用。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式,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课堂上深入系统地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明辨是非、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地位和功能。实践教学是指学生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在课外环境中学习专门设计的实践活动课程来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之所在,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在课内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辩论、观看电教片等,课外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全面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深刻感受和理解党的历史使命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从而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内化课堂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时安排方案时,要科学、合理地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绝不能把加强实践教学简单地理解为组织几次实践活动,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更不能借实施新课程方案之名随意减少理论课教学课时。
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完成,不仅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需要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从而使教育变成教师和学生交互影响、双方积极性都得以充分发挥的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在这一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关键。
首先,要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引导、支配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任,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自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钻研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升专业理论素养。用真理的力量去征服学生,用人格的力量去感染学生,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只有这样,思想政治课才会受欢迎,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
其次,要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无论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多么重要,教师也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没有教育对象的接受和自我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瑞士教育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传统教育方法与新的教育方法的对立乃是被动性和主动性的对立。”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把教学看成是“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活动,课堂上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意识不断增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尊重、理解、关心和热爱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结成亲密的朋友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同时,教师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广泛开展启发式、案例式、研究式等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动脑、动口、动手,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从而切实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处理好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关系,也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具有形象、直观、生动、信息量大等特点,可以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充满活力:第一,教师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给学生输送更多的信息,从而缓解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第二,能使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艺术化,方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够凸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第三,多媒体教学能够以音像、图画等形式,将原来抽象而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直观、具体、易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思想政治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但是,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的诸如目标不明确、师生互动缺乏等问题认识不清,对多媒体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把握不准,单纯追求使用多媒体技术,甚至主张用多媒体教学完全取代传统教学。这显然没有处理好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
相对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言,传统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单一,呈现速度过慢,信息量不易扩充,但其优势亦不可忽视。一方面,传统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将所讲的材料进行概括、归纳,从而将难点、重点、要点、线索等有条理地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定义、定理。另一方面,教师运用板书能清晰地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简明扼要地表述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过程,这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它所具有的知识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双重属性,使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不仅表现在为学生提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更表现为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维,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浅出的系统讲解,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浓郁的课堂氛围中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教师的引领、示范、劝勉和激励,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审美的享受;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等,能使学生知荣辱,明是非,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但需注意的是,媒体只是用来展示、传播教学内容的工具和服务教学目的的手段,它不能改变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无论是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还是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其在教学活动中各有其优势和价值,不应相互取代。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把多媒体技术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在多媒体教学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从实际出发,对媒体信息的内容有效地进行筛选和组织,才能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鲜活起来,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说过:“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定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坚持教学、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于教师来讲,教学是科研的基础和先导,搞好教学能引导和带动科研,而科研是教学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搞好科研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只有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才能使教学更有说服力。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把理论教学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把理论观点讲清、讲透、讲深、讲准,让学生口服、心服,又要在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对教学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思考。然而,实际工作中,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处理上,往往出现定位不当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一些教师在思想上重教学轻科研,认为教师的第一职责是教学,把教学搞好是最重要的,至于科研应该是第二位的,只要能够满足职称评定和考核就可以了;大部分教师则认为科研成果是硬性指标,而教学则是软性指标,因而高度重视科研工作而忽视教学工作,常常因忙于科研而应付教学,教学效果极不理想。教学和科研都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作,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想在教师这一岗位上有所作为,就必须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在积极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多围绕教学进行科学研究。教师应重点针对教学中涉及的一些学术性较强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进而把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教师还要特别关注和研究那些与教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将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不仅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同时也可以使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总之,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只有正确把握并处理好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现代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教学与科研等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优势,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3] 本刊记者,吴树青.《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和基本思路——访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召集人)吴树青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5).
[4] 陈占安,秦宣.关于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对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6).
〔责任编辑 张继金〕
G641
A
1006−5261(2014)05−0125−04
2014-02-05
刘双(1965―),女,河南唐河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