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云,刘华伟
建筑构造课程实践教学创新探索
陈秀云,刘华伟
(黄淮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建筑学专业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是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应根据建筑学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任职需求优化教学内容,并通过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改革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筑构造;实践;教学;建筑设计
建筑构造课程在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主干地位,是培养学生建筑构造设计及研究能力的主要专业课,是学好建筑设计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和工具。按照我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规定,建筑构造是建筑学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此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水平、培养学生的工程技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该课程在教学中应结合地域优势,突出实践应用的特色,在开拓学生专业视野的同时,深化其技术应用能力并将其作为教学中重点解决的问题[2]。
建筑构造课程主要研究的是建筑物的构造组成以及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在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艺术造型等要求的前提下,为建筑设计提供合理的构造方案。
根据建筑构造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黄淮学院建筑学专业将该课程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共51学时,3学分。结合黄淮学院“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在制定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时,我们主要考虑了以下三点:一是黄淮学院“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培养标准;二是“现代建筑行业的技能型人才”专业培养目标;三是行业岗位需求。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民用建筑的基本构造原理,能够看懂并绘制建筑施工图纸;在能力目标方面,着力培养学生建筑构造设计的综合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在情感目标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黄淮学院建筑学专业建筑构造课程选用的教材是重庆大学李必瑜主编的《建筑构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参考书选用的是课程教学团队自编的《房屋建筑学》和《建筑施工图设计》(均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针对学生岗位认知能力和角色意识不强以及普遍存在“重艺轻技”思想的特点,我们认为应根据建筑学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任职需求,在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优化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内容。
(1) 重组内容,强化联系。为了加强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应对教材中的已有内容进行重组,并根据需要增加或删减相关内容。例如,可将教材中分别讨论建筑物各构造部分的变形缝,改变为在系统介绍各构造部分后集中讨论变形缝,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增强对变形缝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之前所学知识。
(2) 突出重点,讲练结合。在课程内容中,应将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作为重点,不能茫然追求内容的高难度。例如,楼梯部分历来是本课程的学习难点,授课中可根据楼梯设计的基本原理突出两跑楼梯的教学,而复杂的剪刀楼梯、交叉楼梯等内容都可进行变通。另外,为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每章节讲完之后,可引入国家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的题目进行训练和讲解[3],这样不仅可消除学生对注册考试的神秘感,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识。
(3) 应用为本,实训贯穿。为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各种建筑节点的构造做法,熟悉各构造层次之间的关系,应要求学生多到现场工地调研,并强化大比例节点模型的制作练习和工程实训。根据应用型高校的特点,在工程实训练习中应强化学生设计能力、绘图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并适当降低在创造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该项能力重点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培养)。
(4) 丰富内容,开阔视野。在授课内容中穿插实际工程项目的运作程序,在各构造部分的讲解中结合具体问题讲述如何与建设方、施工方交流合作,有利于学生清晰了解建筑设计项目是如何开展和有序进行的。例如,在基础与地下室部分的教学中,可讲述基槽验收中应注意的问题及遇到古墓、枯井时应采取的补救措施;在墙体部分的教学中,可穿插讲解主体验收应注意的内容以及砌筑砂浆强度较低时应采取的补救措施。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可以鸟巢、水立方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作为案例,从项目运作、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结构形式、使用材料、构造做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特别是应将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穿插到教学内容中。
黄淮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建筑构造课程,经优化后共分墙体、楼地层、饰面装修、楼梯、屋盖、门窗、基础与地下室等共8个模块,各模块都有对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施工图识读、外墙墙身节点构造设计、楼梯设计、屋面排水及构造设计等。
建筑构造课程技术性强,涉及内容多,与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设计、施工管理等都有密切联系,再加上内容抽象难懂,若单纯讲解原理,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真正改变“老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避免出现学生“课下背,考完忘”的现象。适宜于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
(1) 形象化直观教学。可将课堂、工地、实验室三者结合,多组织学生到典型的在建工地进行现场教学,以便学生详尽了解建筑各部分的构造。同时,应将饰面装修、屋面构造层次等做成实物模型在实验室展示,以弥补工地现场教学的不足。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到施工现场参观学习的机会。
(2) 讨论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要允许学生随时提问。例如,在讲解屋面排水组织设计后,教师可给出一些工程实例图片,并组织学生讨论它们所采用的屋面形式和排水方式有什么益处,从而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构造原理的理解。
(3) 任务驱动式教学。为使学生及时掌握已学内容,教师应改变以前单纯布置思考题然后再做一个大设计作业的做法,每一个章节都应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个小设计。例如,在讲解完楼地层内容后可要求学生做一个从地面到屋面的竖向剖切图,在讲解完楼梯内容后可要求学生做一个楼梯设计,并按比例做成模型。
以往的建筑构造课程与建筑设计课程互不联系,导致设计课上一些学生在做建筑方案设计时不知道怎么选用建筑构配件。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将建筑构造课上的构造设计作业延伸到建筑设计课上完成,实现从建筑方案设计、建筑构造设计到建筑施工图设计的一体化,使学生得到完整、系统的训练。
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体现在期末考试的分数上,更体现在实际操作技能上。本课程的考核宜采用闭卷考试占40%、平时成绩占10%、实践成绩占50%的方案,其中平时成绩的构成要素主要是课堂纪律情况,实践成绩的构成要素包括构造设计作业、设计方案的汇报、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模型制作等。闭卷考试应弱化一般知识点的考查,宜以综合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本工程技能。例如,关于屋顶设计的综合题,应涉及屋面形式选择、屋顶排水设计、墙身节点绘制等内容。
[1] 李建斌.应用型本科《建筑构造》课程的建设[C]//2010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408―411.
[2] 张妙弟,江小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型大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1):60―61.
[3] 黄娟,邵旭,董海荣.加强工程技术知识教育适应注册建筑师制度[J].高等建筑教育,2000(增):21―22.
〔责任编辑 张继金〕
G642.0
A
1006−5261(2014)05−0137−02
2014-01-04
河南省特色专业项目“黄淮学院建筑学专业”
陈秀云(1974―),女,河南遂平人,副教授,硕士,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