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需要“文献自觉”

2014-02-12 06:08:09孙振杰
天中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国学意识文献

孙振杰



国学教育需要“文献自觉”

孙振杰

(平顶山学院 文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36)

国学是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总称。国学教育的目的是发掘整理中国文化精义,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上服务社会建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学教育不应片面注重对国学经典的诵读和对儒学道德精神的强化。在当前的国学教育中,我们要强化“文献自觉”,通过积极的文献意识和文献能力的培养,提升国学教育水平。

国学;国学教育;文献自觉;文献意识;文献能力

一、国学教育的现状

“国学”概念兴起于20世纪初,盛于20世纪20年代,后因民族危亡,几有断绝之势。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寻根热潮高涨,国学热再次掀起。21世纪初,国学教育进入了新阶段。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了“国学院”,国学教育逐渐进入国民教育序列,成为中国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国际范围内,由国学延伸开来的汉语热、汉学热、中国文化热正在形成,国学内外开花的局面已经形成。但就目前国内的国学教育来说,无论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校教育中,其总体情势并不乐观,大致有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 重形式轻内涵:国学教育中最明显的问题

在一些人看来,国学就是峨冠博带,席地而坐,摇头晃脑地诵读四书五经,张口闭口“之乎者也”,或者在想象力所及的范围里开展所谓的“成人礼”“祭祀大典”“诵读大会”“书写大会”“成语大会”等。理论上说,这些形式确实很必要,也是必然环节,可以营造积极的国学教育氛围,有益于国学教育的开展。但问题是,我们对形式的关注与对内涵的强化并不对等,例如2013年10月北京某中学在圆明园大水法前举行集体成人礼,参加仪式的一些中学生浓妆艳抹、锦帽貂裘,把“风尘气”“土豪气”当作了成年的标志,而不知道“成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的担当,也不明白学校将成人礼选在圆明园的良苦用心。其他类似的所谓国学活动也有这种倾向:大典成为地方政府吸引外资的形式,真正的寻根宗亲意识被搁置;国学竞赛成为个人英雄主义的舞台,个人荣誉与小团体利益成了比赛的全部,面对失败时的痛苦与脆弱让国学精义里的“宠辱不惊”黯然失色。应该说国学并不排斥形式的作用。《论语·雍也》有“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说法,将“文质彬彬”作为“君子”的前提,既强调形式的作用,也突出内涵的重要性。

(二) 重目的轻过程:国学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

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充斥人们的生活,个人主义、拜金主义、道德沦丧倒逼我们返归传统文化,迫使我们希望借助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与文化力量来应对这些社会问题。在此情形下,强调国学复兴、国粹传承是我们达成社会规范目的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大力弘扬的文化战略。但在如何实现这个目的上我们给予的关注却不够。就国学教育的开展过程来看,我们仅有一部2012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1],其实这也并非严格意义的国学教材,顶多算是“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同时,我们也没有制定国学教育的教学大纲,没有专门的国学教育师资培训,没有将国学教育纳入国家规范的考试、考核体系。另外,国学教育还缺乏国家教育政策、财政政策、就业政策的支持与扶持。这一切都使得国学教育不能和当前国民教育实现完全对接,不能赢得足够的教育关注,最终也很难实现国学教育的目的。

(三) 重精神轻学术:国学教育里最尴尬的问题

在国学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国学在学生道德品质提升、思想境界提高、崇高人格塑造方面的重要价值,忽视甚至无视学生对国学典籍的学术把握与传承能力的提升这一重要问题。这种重精神轻学术的做法从短期来看,确实有合理性,它便于学生有效记忆,但不利于国学教育的未来传承。因为精神或道德教育过于形而上,会让学生认为国学内涵过于空泛,学与不学都差不多,都能懂,进而失去兴趣。对于这种重精神轻学术的国学教育我们要予以充分重视,既不能否定国学教育对精神层面的重要意义,又不能忽视学术传承在国学教育中的关键意义。我们要在文献处理的基础上加大国学教育中学术意识、学术能力的提升,因为没有学术的传承,国学的内涵只会越来越窄甚至消亡。

总之,国学教育在我国已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平衡力,但面临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其核心就是对国学的内涵及国学教育目的的定位不当。在当前的国学教育中,国学教育不能仅仅定位在精神陶冶或道德约束力的层面,而需要融合文化精义的传承创新。为实现这一国学教育的目的,笔者认为应该在国家政策倾斜的前提下,在国学教育中融入文献学的学科理念,强化“文献”自觉。通过对学生文献意识和文献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国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文献自觉”的基本内涵

文献自觉包括文献意识的形成和文献能力的培养两方面。文献意识的形成就是在国学教育中自觉建构并引导学生形成“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文献精神,在国学文献的阅读、研习中自觉运用文献学的方法理论来发现问题;文献能力的培养是指在国学教育中要自觉引导学生运用文献学的学科方法解决已发现的问题,并能有效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弘扬国学精神。文献意识和文献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一) 文献意识

文献意识就是人们对文献或文献资源的敏感、重视、获取、利用并加以妥善保存的自觉意识。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文献意识的培养主要应从目录史源意识、版本意识、辨伪意识、训诂意识、辑佚集异意识五个基本方面展开。

1.目录史源意识

这是一种场域意识,是从目录学角度生发出来的,是国学治学的根基。目录意识强调学习范围的圈定,目的是实现学习过程的层次性、选择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国学典籍卷帙浩繁,要想穷尽经史子集是绝无可能的,因此圈定学习或者教学范围就很关键,如何圈定,目录就是依据。以“诗学”学习来说,《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黛玉与香菱有一段相关对话,也很能说明目录意识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黛玉的读诗之法就是典型的目录学意识的体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选择性学习,是学问的基本路径。总之,目录意识就是有效地选择学习范围,在经史子集中层递性地择优学习,一方面了解它的目录归属,厘定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为研究学习提供信息检索的线索,便于文献传承。

史源意识强调对问题或现象的认知要从源头开始,在边界内进行,目的就在于“考镜源流”。通过目录,一方面可以考察对象发生学的源头意义,了解对象出现的语境,厘定学术关涉范畴;另一方面,也可清晰地描述问题或现象的发展变化轨迹,了解问题和现象的变化过程,便于搜集问题或显现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变量,利于发展变化过程的掌控。孟子有“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之论,被今之膏粱子弟认作圭臬,作为不读书的由头。殊不知这句话中的“书”并非泛指,而是特指《尚书》,源头就是《尚书·武成》关于武王伐纣“流血漂杵”的描述。站在“圣王仁德之道”语境中的孟子认为“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何其血之流杵也?”即是说武王伐纣不应如此惨烈,所以《尚书》关于此事的记述并不合理,因此便有了“不如无书”的感慨[2]。倘若不知这句话的源头语境,也就想当然地将其作为不读书的借口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录史源意识是国学的根基,在国学教学的可能性和方向性上为我们提供了重要依托。

2.版本意识

这是一种选择比较意识,其目的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古代典籍历经变迁,转述甚多,版本各异,但经典和真理只有一个,为了实现目录和史源意识的目标,我们必须要有版本意识,将善本作为学习的底本,唯其如此,才不会南辕北辙。以李白《静夜思》为例,最早得见的是宋本:“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至明代,这首诗又变成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3]最终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定本。对多数人来说,也许从未关注过这样的变化,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事实就是它现在的样子,至于它如何形成、如何流变,我们很少关注。但问题是,国学不是一种固定的形态,而是在不断变化中显现出来的。从这首《静夜思》来看,宋本尽管最贴近李白生活的时代,但李白的文采诗风及“仙气”在“看”“山月”之中被消解殆尽了。另外,从音韵学的角度来说,这两个用词也明显音韵不谐。对国学学习来说,我们不仅仅要诵读它,还需要了解它由宋到明的版本变化,要了解变化出于何种考量,要了解变化之后的好与坏。一定意义上说,“变化”才是国学的实质。因为国学不是死寂的典籍和文字,而是我们创造这些典籍的过程。总体上说,版本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尽可能地搜集文献的相关版本,并通过比较探索这些版本变化的轨迹,了解变化的原因并最终确定最初和最合理的版本,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国学的精义。

3.辨伪意识

这是一种“疑古”意识,即在文献典籍的学习中树立一种怀疑精神,不轻易认同文献记录,而是通过目录及版本的梳理,最终在获取足够文献的前提下对鱼龙混杂的文献去伪存真,获取最符合史实信息的一种自觉意识。在古代典籍中,伪作极多。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列出确定全部是伪作的18种,其他各种形式的伪作50余种。明代胡应麟就伪书成因列出21种之多,可以说中国古代典籍中不仅伪作极多,而且作伪意图多样。以作者之伪较为常见的古典小说为例,《西游记》的作者问题较为复杂: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经由鲁迅、胡适等人的考证,吴承恩被确认为西游记的作者,依据是明代天启年间的《淮安府志》有吴承恩作《西游记》的记载,且《千顷堂书目》卷八有“吴承恩作《西游记》”的说法,凡此种种就使得吴承恩成了《西游记》的作者。但今天我们考查天启《淮安府志》与《千顷堂书目》可知,这两种书都不收录通俗小说,并且《千顷堂书目》还把《西游记》放到了“地理类”的分目中,这与神魔小说《西游记》应无相关之处。同时,我们考查《吴承恩文集》,也没有关于《西游记》的记载。据此,我们认为,《西游记》的作者确定为吴承恩大概还为时过早[4]。通过这个列子,我们认为增强学生的辨伪意识很重要。我们不能让学生形成理所当然的文献认知习惯,要让他们知道,文献中鱼龙混杂,需要他们找到足够的证据来排除这些错误信息;同时辨伪意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是一举两得的。

4.训诂意识

这是一种问题意识。所谓“训诂”,有“训”和“诂”两个方面的意思。所谓“训”,《说文解字》讲:“训,说教也。”清段玉裁将“说教”解释为“说释而教之”,并引申为“顺其理”,并且“凡顺皆训”。所谓“诂”,《说文解字》说:“诂,训故言也。”孔颖达疏曰:“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合起来说,“训诂”就是对文献典籍的解释,训诂意识也就是一种解释意识,即要求我们在面对文献的时候有一种“无一字无来处”的问题意识。以此种意识去学习国学,便能真正洞悉国学的点滴和精义。反之,想当然地按照现有的接受习惯和知识储备去接受既成的文献,只能挂一漏万了。以《水浒传》为例,许多读者大概都是把它作为“英雄侠义”类通俗读物来读的。以小说的审美取向来说,娱乐阅读本无可厚非,但就《水浒传》来说,娱乐性解读绝对不是它的全部。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给我们提供了更多解读的可能,使得《水浒传》更像是一部“知识分子建构政治理想”的隐书。在《金批水浒》中,故事的发生地不是随意设定,人物的姓名不是简单捏造,它们都隐有文化的诉求。譬如故事中的“王进”“史进”这两个姓名便有许多学问。金圣叹在水浒第一回总评中说:“史之为言史也,固也。进之为言何也?曰:彼固自许,虽稗史,然已进于史也。史进之为言进于史,固也。王进之为言何也?曰:必如此人,庶几圣人在上,可教而进之于王道也。”[5]1−2在这段文字中,王进、史进成了“王道”“历史”的代名词。当然,金圣叹的评点也不见得符合事实,但他如何做出这样评点的文化背景却需要我们考查,当我们弄清了金圣叹“圣王之道”的理想信念之后,也就不难理解他对《水浒传》的腰斩及解读了,而这一解读的依托语境,正是国学的重要内涵。其实,中国古代的小说特别是四大奇书里的每一处文字,我们都不能简单地当作娱乐闲书去读。仍以《水浒传》为例,小说开篇有“洪太尉误走妖魔”的开端,那么我们有没有考虑为何这里的职官是“太尉”,作为高级军事长官的他跟被黄袍加身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有没有关系?为何他又姓“洪”,洪姓的历史渊源在哪里?他跟怒触不周山的共工有没有关系?这些问题看似无关紧要,但就整体来说,我们只有全部理解了,才能真正弄懂篇章的精义。所以,在国学的教学中,只有具有了训诂意识,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在点滴中开掘文献典籍的内涵。

5.辑佚集异意识

这是一种信息意识。辑佚就是搜集汇集散佚的文献资料,集异就是搜集整理与常识或者传世文献不一样的文献资料,因此辑佚集异意识就是在国学教育中渐渐养成一种搜集整理新鲜的、罕见的、有别于传世文献的信息的意识。这种意识是一种典型的增值意识,只有在这一意识的引领下,我们的文献才能得以丰富,得以发展。中国古代文献典籍因为政治、兵燹等各种原因散佚得非常厉害,但这些散佚的文献或许恰恰正是某一关键问题的核心确证,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阅读中要切实增强这种意识。甲骨文的发现就是这种意识增强的典范。对许多人来说,“龙骨”作为一味中药,被吃掉的可能比留存的要多很多,那些比现在更能回溯历史的文献可能就在我们刚刚吃掉的那一块里。也就是说我们在国学的传承中,常常因为缺乏这种信息搜集意识而成为文献的毁灭者。因此为了国学教育的开展,为了中国文化的保护与弘扬,我们要增强这种意识,要做在生活的边角料里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而不做对历史文化熟视无睹的文化看客。

(二) 文献能力

文献能力如文献意识一样,都是在文献学框架下生发出来的文献处理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典藏等能力,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文献意识所对应的能力问题。如果说文献意识是大众化的教育目标的话,文献能力应该是一种专业目标。在国学教育中,文献能力除了上面所说的五种意识对应的能力之外,还有两点值得关注。

1.文化贯通力

国学是中国文化的总括,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算学等诸多内容,并且这些学科之间又彼此相通,这就要求我们在国学文献的处理当中要具有相当的文化贯通力。当然,文化贯通力不是要我们做学术超人,而是要我们知晓国学彼此贯通的事实,将国学问题置身于整体文化语境中加以观照。鲁迅先生有一篇题名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讲稿,就是典型的文化贯通力的显现。这篇讲稿讲的是魏晋时期的社会文化,其中不仅讲了文学、哲学,还有药和酒的问题。这几类事物的关联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来说,也许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若是了解了这段文化,便顿觉它的切中肯綮了。当然,就当下的国学教育来说,要求国人都具有文化贯通力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对专业的文献学学者来说,要做到文化贯通也艰难至极。但我们不能因为目标的艰难而放弃对这一能力的培养,当代学者刘跃进在其《从文献学角度看国学研究的新起点》一文中为这一能力的培养指出了一条折中道路,很有现实意义。他说:“古典文献学涉及如此多的内容,而且都是很专门的学问,当然不可能样样精通。研习古典文献学的目的,就是应当随时关注、跟踪相关学科的进展,这样,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如果涉及某方面的问题,可以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最重要、最权威的参考资料。”[6]刘跃进指出,达到文化贯通力的目标是艰难的,但又必须要有,实现的方法就是先具有这种意识,然后将这种贯通力和现代信息技术关联起来,用信息和多媒体的辅助来弥补学养不足的缺陷。这是很有操作性的。

2.现代化信息处理能力

现代化信息处理能力指的是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数据处理、文化传播上拓展文化传播场域,推动国学教育发展的能力。当代社会,文化与文献的研究与学习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我们要具有文献的场域意识或者语境意识,但也不能脱离时代,要紧跟时代脉搏,要有科学的现代意识和现代信息处理能力。当前我们实施的一系列国学教育活动,譬如前面提到的“成人礼”“祭祀大典”“寻根大会”等,都是在复原国学场域或者国学语境,以形式的复古来唤醒国人的文化记忆,增强国学文化自觉,这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们还要认识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介入,国学教育或文化教育还可以采用更为现代的形式,譬如各种数据库的建立可以让我们更有效地利用文献资源,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可以使枯燥的文献具象化。可以说,作为现代社会的标志,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生活和学术的方方面面,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不能因循守旧,要结合国学教育的具体目标,切实提升自身科技应用能力,在国学教育中不断引入现代科技,不断提升国学传承的水平。

三、文献自觉的现实途径

在当下的国学教育中,文献自觉的实现过程比较坎坷。第一,国学教育与国民教育体系的不对接,导致社会对国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继而对文献重视也不足;第二,国学内涵、文献知识的繁杂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感觉面对国学和文献无所适从;第三,国学与文献在现代社会中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的渠道极为狭窄,人们无法在生活中找到直接的国学或文献与现实利益的结合点,导致人们对国学和文献的兴致不高。但这些问题对于国学教育和文献自觉来说,既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我们要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国学自豪感,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引导下,拓展发展路径,切实提升文献自觉。

(一) 文献专业知识的锤炼

文献自觉是在文献学专业框架内建构起来的文献意识和文献能力的概括,因此,文献专业知识的锤炼就成为文献自觉的基础。目前,文献专业知识的锤炼主要是通过专业的学校教育来开展的。但就国内文献专业教育来看,一般是从研究生阶段开始设立的,相较于文献自觉的培养来说,开设得有些晚。从当前的国学教育形势来看,我们应该将文献学的相关知识前置到基础教育序列中去,这一点从我国古代的教育历史来看,也是完全合适的。我国古代的教育是从蒙学开始的,所谓蒙学就是“童蒙养正”的意思,就是说儿童时期是为道德文章打下根基的最佳时期。今天的教育也应该如此,我们可以将文献知识中的句读、训诂及《四书》等文献知识和文化典籍等作为蒙学内容来传授,这样就可以在孩子心中树立一种国学认同和国学精神,让他们对这种文化有一种亲近感、使命感,同时也养成了他们的文献学基础,便于后续文献专业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提升。

(二) 实践平台的建构与拓展

文献自觉的形成除了坚实的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有实践环节的训练。文献自觉的对象是内容庞杂的国学,它不仅包括纸质文献,还包括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文化符号,这要求我们必须在专业学术锤炼的同时加强文献能力实践的锻炼。文献自觉的实践平台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文献知识在学术领域的积极参与,譬如类书、目录、丛书的参与编订,古籍文献的整理校勘,出土文献的考订辨伪,等等。另一方面就是文献知识对文化产业的参与。在当下文化产业化大发展的黄金时期,文献专业可以通过对非纸质文献的介入,在文化创意、文化产品等诸多项目的设计、开发、包装与营销等方面实现产业化转型和发展。当然,文献参与实践的多样化能够促进文献自觉的形成,但也可能使文献自觉走上功利化的道路,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最终实现文献自觉,实现国学教育和文化大繁荣。

(三) 科技资金与政策的合力

文化的发展需要科技资金和政策的合力支持,文献自觉的形成同样需要这些力量的支撑。就当下国内文化建设来说,依然处于政策、资金与科技的边缘地带,这种疏离化的社会氛围不利于文化的发展,也与我们的文化政策不相符合,对国学教育中文献自觉的形成也有害无益。首先,就政策来说,我们应该建立有利于国学相关学科发展的招生、培养、就业、创业政策,制定国学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大纲,规范国学教育发展,注重引导社会教育参与国学教育、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文献学教育的发展。其次,应该加大对国学相关学科专业的资金倾斜,加大文献整理力度,加快数字化文献图书馆的建设进度,积极拓展文献专业的实践平台。再次,加快信息技术与文献学专业的结合,切实实现针对文献专业的科学技术新突破,改变传统文献只能利用而不是为文献定制的科技进步格局。

国学教育作为当下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发展中遇到了诸多新问题,要改变这些问题,文献自觉的形成是一个重要渠道。我们要打通社会关节,使整个社会参与到国学教育中来,自觉养成文献意识,专业培养文献能力。我们认为,在国学教育中,重视文献意识与文献能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国学教育氛围,对实现国学的有序传承具有深远影响。

[1] 孟庆利.国学进课堂只学不考试[N].羊城晚报,2012-11-04(A3).

[2] 张中行.有关史识的闲话[J].读书,1995(12).

[3] 周勋初.李白诗原貌之考索[J].文学遗产,2007(1).

[4] 章培恒.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J].社会科学战线,1983(4).

[5] 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 刘跃进.从文献学角度看国学研究的新起点[J].中国文化研究,1998(2).

〔责任编辑 刘小兵〕

Z126

A

1006−5261(2014)05−0129−05

2014-04-03

孙振杰(1980―),男,河南鄢陵人,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国学意识文献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垂”改成“掉”,好不好?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速读·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 01:10:43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 13:12:49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商情(2017年1期)2017-03-22 16:56:36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