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豫川
论浚县西路大平调的生存困境与保护策略
荣豫川
(黄淮学院 音乐表演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浚县西路大平调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剧种,其传统剧目、表演形式、戏曲音乐都是浚县区域传统思想文化的体现。在社会转型加快的信息时代,浚县西路大平调面临生存困境,主要表现在现代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冲击、观众群体流失、自身局限和表演人才后继乏人等方面。为了保护西路大平调这一传统戏曲艺术,政府要给予重视,出台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剧团要注意表演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同时进行演出剧目的创新,重视表演当代农村生活的现实题材,从而使西路大平调焕发新的生命力。
西路大平调;生存困境;保护策略
浚县西路大平调是河南的地方戏,属于豫北大平调的一支,俗称“大棒戏”“大梆戏”,从其出现到现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有资料显示,其最早出现可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间,明弘治十一年《滑台重修明福寺碑记》碑文:“除修葺佛塔外,敬献大梆戏、大弦戏各一台。”[1]212据《浚县志》载,“自清乾隆五十年(1786年)一直有西路大梆戏”[2]54。浚县西路大平调表演粗犷豪放,直取率真,各个行当自有程序,音乐唱腔独树一帜,锣鼓、曲牌、板式名目繁多,素有“锣鼓曲牌四百支,自家伴奏自家吟,唱腔板式八十种、百转回肠古到今”之说。浚县大平调这一剧种目前已整理出传统剧目400多部。
大平调的“唱腔与豫剧比较近似,唯调较低,且用大梆定板。其伴奏乐器主要是大弦、二弦、三弦和大梆子。乐曲舒缓有致悠扬悦耳”[3]265。大平调之所以称为“平调”,是因演唱有其自身的特点,伴奏时定弦的调以及演员的唱腔都比山东梆子和河北梆子低,山东梆子被称为高调,河北梆子为横笛梆子,浚县的这种地方戏曲的唱腔居于这些高调之后,才称其为平调。大平调用于伴奏的梆子长约50厘米,重5斤左右,当地百姓称其为“大油梆”。大平调共分为三个流派,分别为东路平调、西路平调和河东平调,在黄河以北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有着广泛的影响。2006年,大平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西路大平调的现状不容乐观,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和发展困境,亟待采取切实措施予以保护。
任何一种地方戏曲,都有其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土壤,河南浚县的西路大平调也不例外。浚县位于黄河以北的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西周时期,浚县属于邶、卫,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在此设黎阳县,明代初年改为浚县。浚县历史文化悠久,1994年被国家定为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带有明显的中原地区和华北地区的区域风物特色,人的性情也具有北方人善良、淳朴、豪爽的特点。从浚县西路大平调的传统剧目,可以看出当地百姓的欣赏趣味和情感需求。
浚县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一地区不但是历史文化的厚积地区,也是历代兵家征战之地。大平调往往叫“大戏”,主要上演封建王朝的朝纲大事或战争攻伐。大平调的剧目,有的取材于历史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东周列国志》等;有的取材于英雄传奇小说,如《水浒传》《杨家将》《说岳全传》等;还有清官断案类的故事,如《包公案》《海公案》《大红袍》等。由这些故事改编的戏曲,以生角、净角为主要角色,红脸、黑脸居多。从中可以看出浚县百姓喜欢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浚县西路大平调的传统剧目主要有《收姜维》《晋阳关》《反河阳》《百花亭》《下江南》《下高平》等,另外还有不少净角戏,比如《金鞭记》《赵公明下山》《铡赵王》《秦香莲》等。据统计,西路大平调口述传承的剧目有630多本,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180多本。从这些传统剧目看,显然和南方以爱情戏为主的越剧、黄梅戏具有很大的区别。这不但是戏曲唱腔与风格的差别,更是不同地区风物文化的差别,显示出浚县独特的区域文化风貌。
浚县西路大平调属于梆子腔,是河南梆子(豫剧)的分支和变异,演出时,伴奏以弦乐为主,有大弦、二弦、三弦,以后又增添了二胡和板胡,伴以大号、唢呐、梆子和锣鼓等。这样的伴奏,既可以达到激越热闹的舞台效果,也可以通过弦乐的伴奏,表达角色各种感情和情绪。西路大平调搬演的剧目,决定其演出中黑脸和红脸居于主要地位,这两类角色的唱腔激越豪迈,气势恢宏。大平调演员的唱腔发声主要用真嗓,很少运用假嗓,只有慢板和拐头钉等板式在起板时,由于尾声很高,演员的音高挑不上去,才会使用假嗓。“大平调既以粗犷豪放为主要特色,又不乏典雅优美,唱腔刚劲有力、舒展雍容、精中见细,刚中有柔,不仅有流派特征,又具备个性化。”[4]205西路大平调唱腔独特,曲牌较多,现存常用的曲牌还有130多个,如[滚龙珠][水上漂][爬山虎][紫金杯][二凡][一枝花][朝阳歌][小开始]等。演唱的板头有[慢板][流水板][三板][二八板][正板][散板][倒三拨][一串铃]等30多个。大平调“总体风格特征为高亢、激越、悲壮、粗犷。伴奏乐器中必有两件有代表性的乐器,一是硬木梆子——一件打击乐——‘梆子腔’因此而得名;二是作为主奏乐器的板胡——尽管在各剧种里板胡形制略有差异,但都属于板胡家族的乐器。唱词主要为七字或十字的上、下对称句式。以七声音阶为主,旋法多跳进,音程常用四、五度和六、起度的大跳,音域非常宽,常在两个八度左右。”[5]239−240大平调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和其他戏曲演出没有什么差别,由于上演的剧目多是历史戏、豪杰戏和公案戏,演员的表演动作幅度大,刚劲有力,同时演员表情生动逼真,刚柔相济,粗中见细,因此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大平调在河南地方音乐、戏曲历史及区域文化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引起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戏剧市场的不景气,大平调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观众群体日渐萎缩,剧团生存和演出条件恶劣,缺乏后继的表演人才,这一古老剧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目前浚县西路大平调面临以下生存困境。
和其他许多剧种一样,浚县西路大平调的现状其实并不乐观。由于演出场次减少,剧团经济入不敷出,而且老一辈演员年事已高,演员队伍后继无人。随着娱乐形式的日益多元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欣赏习惯和爱好逐渐发生改变,作为传统艺术形式的戏曲逐渐被边缘化。浚县西路大平调一些剧团的发展也每况愈下,他们一般只在春节前后或各地举行集会、庙会时才会接到演出邀请,在其他时间,演员们只能做其他的工作或进行一些日常剧目练习。
每逢西路大平调演出的时候,不仅观众异常多,而且台下也会有许多前来做生意的人,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其实一切都是假象,人们只是由于在家里看电视的时间太久,或在外工作太累,因而偶尔一次的剧团演出,人们会感觉很新颖,很稀罕,纷纷走出家门来观看演出。还有很多人来看演出的目的不是因为自己喜爱西路大平调,而是因为老人们喜欢,出于孝敬老人而陪同老人们一起出来看戏。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目前大平调和其他剧种一样,其观众群体主要是老年人。作为传统综合艺术的戏曲,舞台、演员、演出活动、观众等要素缺一不可,没有观众,剧团就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艺术形式不复存在,那么其承载的地方区域文化也会随之消失。
浚县西路大平调相对来说比较封闭。由于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人们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发传单、贴广告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宣传,而是做电视广告、网络宣传、名人代言等,这给西路大平调这样传统剧团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剧团往往都没有充足的资金和较高的知名度,因而做不起像电视广告、名人代言这种巨额投资的宣传,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下风和边缘,久而久之就变得相对封闭,了解与喜爱的人就越来越少。再者,由于浚县西路大平调是地方剧种,演出地点大多是本省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县乡镇村,影响面较小。由于大平调自身的封闭性及其很强的地域特色,它不能做到像豫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那样受到全国一定范围内观众的喜爱,影响和限制了这种戏曲样式的传播,自然也就制约了大平调的发展。
浚县大平调濒于湮灭,“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人才的欠缺。浚县大平调剧团中只剩下一名编剧人员,其他演员年龄均超过45岁,浚县大平调面临着‘死了一个人,亡了一门艺’的危险。”[6]76−77近几十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增高,物价也随之飞速上涨,演出带来的收益在现代的经济环境下往往不足以改变演员的生活境遇。这对于西路大平调的演员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冲击。一方面他们热爱戏曲艺术,另一方面他们还要维持家里的日常开销。收入的匮乏和发展前景的黯淡,促使很多演员渐渐放弃了大平调,放弃了戏曲,转而投向了收益更快的打工、下海做生意等,这就使得西路大平调的表演人员越来越少。这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第一,政府应在思想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当代的思想价值观念对传统文化多有冲击。一个民族,如果不重视自身的传统文化,就不能很好地面对历史,也就不能很好地创造自己的未来。“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诠释、积淀和传播,还是对中华民族整体性道德与审美观念的行程乃至文化心理的培植,具有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审美品格的喜剧,是其他任何知识形态和文艺样式难以取代的。”“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戏曲,必须负担起弘扬中华民族主流价值观、道德观和重塑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性格的崇高历史使命。”[7]196作为众多地方戏曲之一的浚县西路大平调,承载了一个地方人民的情感和追求,是值得重视保护的文化遗产。在这种艺术形式日渐式微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有责任在思想上重视并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使其得到继承并被发扬光大。政府的文化部门应当当仁不让地为大平调戏曲艺术谋发展,找出路,采取切实措施,使大平调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第二,政府应加大经费支持力度。为了保护和扶持大平调剧团,政府需要加大对西路大平调的资金投入力度。有了充足的资金,才可以更好更广泛地留住人才,发掘和吸纳人才。笔者相信有不少热爱传统艺术的人才,之所以被迫改行从事其他行业,主要是因为经济压力和为生活考虑,如果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并不断有所改善,他们会乐于从事戏曲表演工作的。对社会发展来讲,发展文化和发展经济同等重要,政府应有长远眼光,不能错误地认为向文化投资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就忽视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支持。政府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把西路大平调作为一个文化扶持对象,给予扶持。这样可以给愿意学习西路大平调的人更好的生存空间,让他们不会因为学习西路大平调而降低生活质量。解除了演员的后顾之忧,才能帮助演员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西路大平调。
第三,政府应扩大宣传力度。为了扩大浚县西路大平调的影响,还应该加大对它的宣传力度,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这种戏曲艺术形式。笔者通过对鹤壁市市民和鹤壁市康家村村民的调查问卷,发现很多人都不太了解西路大平调,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戏曲不太感兴趣。所以扩大宣传,让更多的人知晓它,才可以让浚县西路大平调得以保护和传承。可以利用市县电视台、广播电台,经常播放大平调传统剧目,各大平调剧团积极参加民俗演出,让更多的观众接触它,喜欢它。
第四,地方政府要积极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一方面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田野调查,建立档案,制定切合实际的保护措施。一方面还要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充分调动高校和科研部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并在机构设置、课题立项及经费资助等方面进一步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倾斜。”[8]35地方政府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可以有效地从理论上、学术上为浚县大平调的保护提供智力支持。
河南地处中原,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土壤,各种民间传统艺术丰富多彩,全省18个地市,仅戏曲就有45种之多。改革开放以后,经常上演的地方戏曲还有31种,比如有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怀梆、柳琴戏、坠子、花鼓戏、二夹弦等。笔者认为浚县西路大平调如果能加强与兄弟剧种间的联系和交流,有利于各种地方戏曲艺术互相借鉴发展经验,借鉴他人的艺术精华,取长补短,从而促进自身的改进与提高。
拥有优秀的表演艺术人才是一个剧种发扬光大、深受百姓喜爱的关键,因此,大平调剧团要重视表演人才的培养,而挖掘和培养后备人才也是对浚县西路大平调的有力保护。可以采取招聘办法,也可以接受毛遂自荐,或在演出的时候,用猎头的眼光发掘一些有潜力的戏曲人才,挖掘一些喜欢和热爱西路大平调的人。同时,聘请一些有经验、艺术精湛的老艺人,采取传帮带的方法,对新人加以培养,教他们西路大平调的唱法,提高其表演技巧和表演能力。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在当地的大专院校或职业院校内把浚县西路大平调安排成一门光大传统艺术的校本课程,培养高层次的后备人才。最好能创造条件在浚县开设大平调戏曲艺术学校,这样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浚县西路大平调,更多的人可以学习浚县西路大平调,授课的人可以得到一份好的工作,保护与传承两全其美。
传统戏曲的“生命力源于农村的戏曲艺术,如果离开农村,势必走向没落乃至消亡。因为农村居住人口占国民的大多数,且是文化生活相对贫困区,加之农民和基层城镇小市民长期受农村文化的浸染,对孕育形成农耕文化的戏曲艺术情有独钟。”[9]84重视大平调在农村的演出是维持大平调剧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平调和各种地方戏曲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陈陈相因,舞台上演来演去就是那些古装戏,讲述的都是久远的历史故事,加上戏曲表演的节奏比较缓慢,没有现代气息,很少能吸引年轻观众。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挖掘或聘请优秀编剧人才,在对传统剧目加以改造的同时,多创作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现实题材的作品。这方面可以向豫剧学习,如豫剧《朝阳沟》《倒霉大叔的婚事》等都是深受观众喜爱的剧目。传统戏曲艺术能够和时代精神与当代生活结合起来,方能使这种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也才能使西路大平调拥有光明的未来。
[1] 韩德英,赵再生.豫剧源流考论[M].郑州: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省编辑办公室,1986.
[2] 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浚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3] 胡世厚,等.河南风物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4] 闫永丽,程晖晖.大平调、梆子腔与古代军乐[J].艺术百家.2008(5).
[5] 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6] 王亚兵.浚县大平调不应没落的艺术瑰宝[J].中国戏剧,2012(8).
[7] 张大新.关于戏曲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州学刊,2012(1).
[8] 张富春,张梦雪.豫北大平调历史沿革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2).
[9] 冯建志.农村戏曲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
〔责任编辑 刘小兵〕
The Survival of West Xunxian County Dapingdiao
RONG Yu-chuan
(Huanghuai University, Zhumadian Henan 463000, China)
West Xunxian County Dapingdiao is a traditional drama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This music is the embodiment of Xunxian County reg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accelerated transformation age, with the impact of modern art, West Xunxian County Dapingdiao is facing the dilemma of being or not being.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traditional opera art, the government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of supportive policies and increase financial support. The drama workshop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explore and cultivate acting talents, at the same time, to innovate new drama works reflecting the reality of the contemporary rural life, so that it can have fresh vitality.
West Dapingdiao; predicament; protection strategy
J825
A
1006−5261(2014)05−0057−04
2014-05-29
2014年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32400411329)
荣豫川(1980―),女,河南遂平人,讲师,硕士。